清代的太监,其实在社会上的俗称叫‘老公’

红楼梦中写太监的地方很多,如第十三回写道: 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道鸣锣,亲来上祭。

第十八回写道: 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

第七十二回写道: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监打发一个小内家说话。”……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了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这一两日就送来。”
清代的太监,其实在社会上的俗称叫‘老公’

单这三回就写了许多太监,如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及夏太监,这些各式各样的头衔的太监其实在清代的太监官职中根本不存在,都是曹雪芹半古半今设计的,如大明宫其实是唐代长安城的宫名,另外掌宫内监、总理关防太监也是曹雪芹杜撰,历史上并无这种职位,如果考证,也只能找到一些类似官职。而曹雪芹这样做其实是为了避讳当时的朝代,既新鲜有趣又能做到真事隐。

其实所谓的太监是明清时期的叫法,最早起源于周朝,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它最古老的叫法是寺人,如《诗经·车邻》有云:“寺人之令。”其中“寺通侍,寺人,奄人也。” “奄”字也通“阉”,“阉人”。《周礼·天官》:“酒人,奄十人。”注解:“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

到了汉代,太监又叫内侍,内监,内臣,内官,这种叫法其实到唐宋还在。如《汉书·五行志》有云:“阙在司马门中,内臣石显之象也。”石显,就汉元帝的宦官。红楼梦中贾珍尊大太监戴权为“老内相”,其实这是按着唐代的叫法,不过唐代的内相是翰林出身,是真正的文官,未来的栋梁之才。按着清代太监最高也就四五品来算,他能是什么狗屁内相,不过是贾珍想要托戴权办事,故意拍他马屁罢了。另外什么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这也是作者杜撰的,类似的官职其实是明代“东厂奉差关防”、“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在清代史实上也是没有的。

在明代,内府掌印提督等都用宦官掌管,有掌印太监、司礼太监等,实际就是掌印监、司礼监的主官。宫中所有部门都叫“监”,实际也就是衙署的意思。有主官,也有属员,这样就有“大太监”、“小太监”的名称,名称一叫开,明、清两代就沿用下来了。其实在清朝,太监又有一个最通俗的叫法“老公”。这个称呼延续到了现代,变成妻子称呼丈夫的专属名称。估计看过这篇文章之后,男人听到老婆喊自己老公,估计得奔溃。

自古以来,宦官都是皇帝身边最高层、最接近的核心人物,因此最容易形成特殊势力,左右政治,控制朝廷。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张让,唐朝的李辅国、高力士,北宋的童贯,明代的王振、刘瑾、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安德海,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清代初年,虽然吸取明代宦官干政的教训,但是依然保留大批明朝遗留下来的太监,只是把从原来的二十四衙门,变成所谓“十三衙门”,即司礼、御用、内官、司设、尚膳、尚衣、尚宝、御马等监,及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四处。同时禁止宦官干政,立了“铁牌”,规定:“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交结官员、越分奏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特立铁牌,世世遵守。”据金梁《清宫史略》记载:“铁牌高四尺五寸、广一尺九寸、厚一寸,铸设内务府,今存。”

这条规定虽然起到一定震撼效果,但是依然有许多不法太监触犯这条铁律,而且许多都是涉及到政务。
清代的太监,其实在社会上的俗称叫‘老公’

如顺治十五年,太监吴良辅因交结内外官员、作弊纳贿罪被处斩。

康熙三十三年,太监钱文才打死民人徐二,三法司拟罪:钱文才绞监候。康熙明谕:“秋审时勿令幸免。”

乾隆三年,奏事太监王赏贵等擅自和总督李卫交谈,交内务府、刑部一并议罪。

乾隆九年,太监张玉偷盗养心殿银两,带到万寿山被查出,传齐众太监观看,即行杖毙。

乾隆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泄漏道、府记名,被严加议罪处斩。

以上种种皆是太监干政弄权之事,虽然这种贪污受贿,勾结官员的大罪罪该万死,不过个人觉得让太监不顾性命违令,主要还是太监这个职业太过特别,他们深处皇帝的身边,自然了解最核心的机密,那些文武百官为了试探帝心,必然喜欢收买这些内侍,了解帝王的一举一动。而太监都是断子绝孙的命,他们的后半辈子主要靠的就是银子,如今这些大臣卖力讨好,若是把持不住,必然为他们卖命,走上不归路。另一个地方是太监深的帝王的宠爱,可以接受官员的奏章,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大事他们可以传给皇帝过目,小事则可以自己做主,这种现象的日益养成,往往导致太监权欲的膨胀。比唐代的高力士,就是这样替唐玄宗接管奏章,导致上至皇子下至百姓都要礼待三分。

总得来说,太监这个职位是中国历史特有,有着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若是有人从太监的角度写一部中国历史,估计也是个不错的选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