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道教在創立初期供奉太上老君,以《道德經》五千文為經典,南北朝時,元始天尊才出現在道教典籍中。葛洪的《枕中書》記載:"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盤古是中國古代開天闢地的神話人物,元始天尊或許是在盤古信仰影響之下出現的。此後,道教又創造了一個太上道君(又稱靈寶天尊),與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並稱"三清",他的來歷更是筆糊塗賬,甚至有湊數之嫌。學術界普遍認為,"三清"的產生,可能受到了佛教"三世佛"的影響,佛教有三世佛之說,即過去迦葉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供奉在大雄寶殿中很是氣派,道教只供奉老君,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加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便氣派多了。

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隋唐之際,伴隨著石窟藝術在中國的普及,道教石窟數目也增多起來,四川眉山市丹稜縣境內的龍鵠山,便是唐代道教造像的精品。龍鵠山山形如刀砍斧劈一般,橫亙在荒野之中,40餘龕唐代造像就雕鑿其上,日復一日的風吹雨打,造像面龐漸漸模糊,它們昔日或威嚴,或慈祥,或憤恚,或婉約,如今卻看不出任何表情。巖壁上層的一些小龕為樹枝、枯藤遮得嚴嚴實實,蜘蛛在龕口布下一張張天羅地網,網的這頭,是現代;網的那頭,是唐朝。第5龕"太上老君與真人龕"是龍鵠山少有的保存完整者,老君頭束高髻,濃眉大眼,濃密的鬍鬚垂在胸前,靜坐在三腳夾軾中(古時一種坐具),儼然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

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南北朝時地位極高的元始天尊,唐代數目大為減少,太上老君成為主流。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唐朝便是李家王朝。民間傳說唐高祖李淵每每在戰場上處於下風時,太上老君便派出神人前來相助。此後,唐朝歷代君主皆視老君為祖先,建寺立觀,不斷加封尊號,唐高宗李治封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時封號已加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還大量製作老君圖像頒佈天下,親自注解《道德經》,令天下士庶人家藏《道德經》一本,掀起舉國上下學習《道德經》的熱潮。

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道教神靈的前世今生

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暗示著道教只是變得陌生,卻從未遠離,它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代代傳承,源遠流長。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今天,當我們去尋訪那些古老的道教龕窟,瞭解古老的道教神靈,便不啻於對中國歷史與傳統的回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