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归去来》引发的现实主义题材“落地”之思

由《归去来》引发的现实主义题材“落地”之思

在表面上现实主义题材兴起,实则“伪现实主义剧”浑水摸鱼的影视剧市场里,不少观众盼望着一部根正苗红的现实主义大剧“以正视听”,于是,《归去来》出现了。

《归去来》从六位分属于不同社会背景的留学生的生活故事展开,聚焦海外留学生群体,对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和探讨。该据播出后,在两台收视数据皆名列前茅,上线23天,全网播放量25.9亿,在骨朵电视剧榜单中位居第二,成绩颇为可观。

《归去来》以留学生生活为切入点,采用群像式人物谱的方式展示时代生活,担负起现实主义题材应有的担当,目前却因主角戏份少,留学生生活刻画“平面”等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突破了群像刻画的现实主义题材

现实主义题材能否成功落地,人物刻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让角色有血有肉,更富有生命力,导演刘江打破人物脸谱化形象,试图还原人物的复杂性、丰富性,以提升《归去来》的现实主义质感。于是,剧中每个人物都有他的来历、去向和落脚点,书澈、萧清、缪盈、宁鸣、成然、绿卡六位主要人物分别代表了各个社会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活。

女主角萧清,法二代,出身于传统家庭,为人正直、勇敢、有自己的原则;男主角书澈,官二代,桀骜不驯中渴望独立人格;女二号缪盈,富二代,(投黑马 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看似生活完美,却不得不为父亲的利益作出妥协,男二号宁鸣,草根二代,有着普通毕业生的迷茫,会在爱情面前自卑,也会为爱情不顾一切。

编剧在人物刻画时,每个人物形象都力求丰满,也为每个年轻人都留有成长空间。你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身边人的影子,也能看到属于那个年龄应该有的困惑。

而在父辈人物的刻画上,你也能感受到编剧的用心良苦。副市长书望用尽自己全部力量,让儿子书澈过上最好的生活,而书澈则不想一生都躲在父亲的羽翼之下,永恒的亲子矛盾通过这对父子得以体现。

而在母女角色塑造方面,仅仅通过萧清与母亲视频通话的镜头,你就能感受到中国式母亲温柔、慈爱以及任劳任怨的品格。即使在负面角色的塑造上,你也能体会到他们作为“人”的一面。

人物有了真实感,现实主义题材“落地”就成功了一大步。

挑战价值观碰撞

《人民日报》在评价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时,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现实主义作品一定是勇于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富于时代性,有助于建构和引领社会价值观的。

《归去来》就在直面现实、介入现实上作出了巨大努力。它以留学生生活为切入点,探究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展示年轻人在时代洪流下面临的内心抉择。“一个人到底是要做对的事情,还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是导演刘江企图通过《归去来》抛给观众的思考。

而这种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与重建,不仅体现在同龄人之间,也体现在两代人之间。

年轻一代与父辈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缪盈父亲成伟和书澈父亲书望是剧中最大的负面角色,成伟圆滑世故,他一面打着报效祖国的旗号“胸怀伟业”,一面也毫不掩饰他作为商人的贪婪,而副市长书望为了儿子的前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书澈肇事后让司机顶包,使其免于法律制裁。

在书望与儿子书澈的争论中,书望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宣誓着自己世界观的合理性。

由《归去来》引发的现实主义题材“落地”之思

在权利与正义,良心与私利之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而书澈则在迷茫与虚无,浑浊和清澈之间游离,父子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就是《归去来》要呈现的重要方面。

年轻一代价值观的碰撞

女主角萧清是整部剧最大的核心,导演和编剧企图通过萧清的人物塑造来讲述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的选择与坚守。

与仰仗有钱有势的父母在国外吃喝玩乐的留学生相比,萧清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留学使命,“为了成就你的优越,是父母不敢休息、不敢享受、不敢生病的付出。”所以她在国外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格外认真。

她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主见和底线,并为自己坚持的这份原则而骄傲着,尽管有些清高,但也没有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比如第二集,男主书澈由于超速驾驶被警察抓捕后,汪特助企图用钱收买她出庭作证,萧清毫不犹豫的选择拒绝,然而在朋友缪盈去请求她出庭时,她也会因人情而选择动摇。

剧中诸如此类的价值观碰撞无处不在。

追求戏剧冲突与现实细节落地的遗憾

做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流”和“戏剧流”该如何达到平衡是现实主义题材常面临的难题。为了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也为了呈现人物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归去来》在叙事上做出了妥协。

为了让人物与人物之间跨越阶级的相遇、相知、相熟,剧中叙事出现了几处不合理之处。比如女主角萧清与男主角书澈的相遇,女二号缪盈因飞机上突发重病获萧清的救助,而在到达目的地时,重病中的缪盈却选择让男友书澈送陌生人萧清赶往目的地。男女主书澈与萧清因此结识,继而才引发出超速入狱等一系列事件,这样的人物结识逻辑让不少观众表示不能理解和接受。

而女主角萧清在找工作时也阴差阳错进入男主角书澈的公司,这些“巧合”与“误会”,也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偶像剧桥段。编剧为了体现青春、励志、感情等元素而塑造的戏剧冲突,反而削弱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力度。

与此同时,为了刻画社会各阶层生活,展示各群体的风貌,编剧也为配角人物预留了大量的展示空间,每个人都是饱满而鲜活的人物,夹杂了诸多的喜怒哀乐,最终导致群像人物太突出,反而削弱了故事的主线,致使故事叙事不清晰有力。

现实主义题材距离生活实在太近了,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贴近什么、反映什么,抑或弘扬什么,都需要叙事过程贴近现实作为基石。而以上提及的因素都导致《归去来》在叙事的真实性上有所欠缺,情节推动也出现了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行为跨越,(投黑马 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最终招来观众的争议和不满。

《归去来》尝试用年轻观众能接受的情节让现实主义题材“落地”,突破了人物的群像刻画,也挑战了价值观的碰撞,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刻画上做出了较为有益的探索,而其受争议背后也表明,生活流与戏剧流的融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