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死社稷,清咸豐帝為什麼不能像崇禎皇帝和洪秀全一樣死守國都?

第一軍情

文/搞哥讀史

既然題主提到了明崇禎皇帝,我們且來看看他的下場。在許多人看來,明朝300年曆史,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魄力。這種寧折不彎,強硬到底的政策,說到底是掙得了面子,丟掉了裡子。

像明末的崇禎皇帝,因抵擋不了李自成的大軍,在煤山上吊,自己是得了個君王死社稷的美名,卻葬送了大明的江山。古時王朝遷都延續國祚的先例不是沒有,比如唐時的玄宗、宋時的高宗等。而且從清兵入關後,南明政權還持續存在了數十年的事實來看,明朝仍能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如果崇禎當時能像勾踐一樣臥薪嚐膽、忍辱負重,難保他日不能圖謀再舉。

當然,咸豐末年,英法聯軍進犯北京的情形,和明末崇禎皇帝面對的情況又不一樣,我們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

咸豐和崇禎相同的地方,第一是都無力抵擋進犯的軍隊。

清軍對抗英法聯軍的守備力量,主要是僧格林沁率領的軍隊。英法聯軍登陸前,僧格林沁尚能依靠天津大沽口炮臺進行防禦,結果英法聯軍繞道登陸,到了陸地上之後,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就完全不是熱兵器的對手了。在八里橋一役戰敗後,清朝基本失去了抵抗能力,正能坐等聯軍進攻北京。

第二是朝臣多不主張皇帝離京避難。

別說只有明末的大臣主張皇帝留守北京,清朝的大臣們也是這樣主張的。比如九卿科道聯名給咸豐上奏:“京師樓櫓森嚴,拱衙周密,若以為不足守,豈木蘭平川大野,毫無捍蔽,而反覺可恃?況一經遷徙,人心渙散,蜀道之行未達,土木之變堪虞。夷人既能至津,亦何難至灤耶?種種情形,實不堪設想。”

可見,當時的輿論,也是偏向讓咸豐“君王死社稷”,留在北京主持大局。

二、

而不同的地方,在於咸豐時進犯的英法聯軍,其目的不在於所謂奪取神器、改朝換代,說白了,他們實際上是來談生意的,只是用了非常野蠻的方式。

既然是談生意,最多會逼迫清朝和他們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會真的要了皇帝的命。所以廷臣們主張咸豐留京,並不是要咸豐去“君王死社稷”,而是讓咸豐親自與洋人進行談判,可以爭取回少許主動權。

另外,許多王公大臣還擔心,假如按照咸豐的計劃,皇帝遷至熱河避難,而留下恭親王留京議和,恭親王有可能倚洋人自重,甚至自立為帝,如“契丹之立石敬瑭,金人之立張邦昌”。當時南方太平天國還沒有平定,如果朝廷再鬧分裂,清朝的基業將岌岌可危。

大臣們的這些擔憂,其實咸豐也心知肚明。咸豐知道自己一走,會導致軍心渙散,所以表面上表示自己會留守北京,親自督師作戰。但在他內心裡,實在不願意去面對英法聯軍,恥於簽訂這個城下之盟,也擔心到時會出現什麼意外。因此咸豐最終決定還是不冒這個險,暫且遠避以觀後效,但卻沒成想這一走,便至死未能再回北京城。


搞哥讀史

公元1860年9月,英法聯軍一路攻城略地直搗北京。18日,距離北京紫荊城近在咫尺的通州被攻陷。為了拱衛京師重地,清朝派出親王僧格林沁率領精銳鐵騎試圖在八里橋阻擊英法聯軍。面對英法聯軍的強大火力,僧格林沁的鐵騎部隊像被割草一樣全軍覆沒。9月22日,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攜皇后等親近大臣悉數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0月13日,聯軍攻陷北京並焚燬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第二年,咸豐皇帝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後,明崇禎帝卻作出了以死明志的決定。雖然他吊死在煤山上,最後還留下了“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崇禎皇帝在生命最後時刻的壯舉贏得了李自成以及多爾袞的尊重,更是博得了人們的同情,一時成為千古美談。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與咸豐帝同時代的洪秀全身上。公元1862年5月30日,曾國藩旗下的數萬湘軍大舉進攻天平天國的核心城市——南京。城內的太平天國勇士奮起抵抗,雙方陷入膠著狀態。同年9月,忠王李秀成率領20萬大軍與湘軍展開生死大戰,戰況非常激烈。情急之下,李秀成率親近部隊進入南京力勸洪秀全讓城別走,怎奈遭到了洪秀全的斷然拒絕。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死於南京,一個月後,湘軍一舉攻破天京城,轟轟烈烈的天平天國運動至此落下帷幕。


第一軍情

今天丹水君給你講講“君王死社稷”!

縱觀歷史,像崇禎和洪秀全這樣的漿糊腦子真不多!


1644年,農民起義軍佔領華北,北京城被叛徒出賣陷落,崇禎逃到景山上吊自殺。不逃跑的原因是,

1,自己一直是堅決主戰形象示人,要求逃跑多丟人。

2,大臣們不敢提遷都(提過的被崇禎殺了),崇禎也不好意思自己提。

3,北京城外比城內更危險,崇禎沒有逃跑膽量。

4,沒軍餉,帶多少兵都有可能當叛徒。


明朝根本沒有“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反倒是崇禎“社稷死君王”了。明朝因崇禎之死而滅亡,真可惜。如果崇禎逃到長江以南,絕對不會輕易滅亡。

1865年,曾國藩曾國筌兄弟帶兵圍困南京3年後,洪秀全在飢餓,害怕,中毒多種打擊下死去。事後,南京陷落,李秀成和小天王洪天福貴(不是周杰倫奧)被俘虜後殺掉。

洪秀全不跑的原因是,

1,南京被圍困3年,出南京城到處是曾國藩的軍隊和壕溝,沒飛機根本跑不成。

2,南京斷糧多年,洪秀全吃不飽沒力氣跑。

3,洪秀全腦子不夠用,吃草吃蟲子中毒後更是神經錯亂。

洪秀全如果逃跑成功,還是有機會活的,至少江西的太平軍奮鬥多年才被剿滅。

咸豐和慈禧這兩口子時隔40年的兩次大逃亡,在歷史上並不稀奇。

1,東漢末,十八路諸侯討董,董卓帶漢獻帝從洛陽逃到西安。

2,唐末,唐朝4位皇帝先後9次逃離長安城,第一個就是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3,民國,日本入侵下,蔣介石先遷都洛陽,後逃至重慶。


歷史知事

這就看你是如何理解

“君王死社稷”這種行為了。我認為,作為一國君主,如果真到了萬不得已、無路可退的情況下,為社稷殉國是可取的。但,明明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比如轉移撤退到其他地方繼續指揮軍隊抗擊侵略者,或者不計較一城得失,做長遠準備,完全沒有必要去“君王死社稷”。

1、先來看崇禎

崇禎皇帝死社稷不是因為滿清的威逼,而是因為李自成。崇禎十七年元旦,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氣勢洶洶的向北京殺來。曾經強盛的大明王朝在此時已如風中殘燭,完全無法抵擋李自成東進的步伐。

這時明朝北方在農民軍和滿清的壓力下殘破不堪,而南方卻依然富足,崇禎皇帝為何非要守著北京,而不想著轉移到大明南方富足廣袤的領土去繼續統領明朝,做長遠準備麼?大臣李明睿建議崇禎南遷。但是,崇禎南遷的建議被許多大臣否決了,理由都一樣,這樣做面子上過不去,我大明朝丟不起這個人,李明睿這樣的奸臣要殺之而後快:“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於是崇禎喪失了南遷的時機,被李自成斷了退路。崇禎倒是有氣節,選擇在煤山自盡,自盡前,給李自成留下遺書,希望他善待百姓。而那些勸阻崇禎南遷的大臣則立馬投降了李自成,早先說的氣節、面子什麼的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李自成沒多久撤了,滿清又來了,這些人又跪在了滿清的面前。所以,像崇禎這樣死社稷的,雖然留了好名聲,但實在是冤,而且對於南方的大明子民來說,非常不負責任。

2、再來看洪秀全

洪秀全在太平天國末期已經成了一個真正的“神棍”,十分迷信保守,更重要的是他已身患重病。而天京陷落之前,周遭的重要據點已經喪失殆盡。1862年,大將李秀成認為天京已經無險可守,建議洪秀全突圍至中原,而洪秀全斷然拒絕了李秀成的建議,並宣傳會有天兵降世,驅逐清軍。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於天京,7月天京失守。

3、最後說咸豐

咸豐出逃北京前,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在八里阻擊英法聯軍,卻遭到全軍覆沒,北京危在旦夕。這時咸豐帝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死守北京,堅守待援,可是不現實。因為南方清軍正在和太平軍激戰,而蒙古騎兵又損失殆盡,北京沒得守。另一個就是出逃轉戰,來日方長,現實也允許咸豐帝出逃。

咸豐帝放棄死守,選擇出逃。當然,可以說咸豐帝沒膽子,沒氣節,沒骨氣,被崇禎爆出翔。但反觀數千年中國歷史之中,有幾個皇帝是死社稷的?又有多少皇帝選擇先走再說,從長計議的?唐玄宗、宋高宗都是一路逃跑的主,但最終延續了王朝的統治。

所以,當一個政權還不到山窮水盡時,“君王死社稷”並不值得推崇。清朝當時還沒到那一步,咸豐帝出逃,也是可以理解的。


石頭有話說


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破城前夕,咸豐帝帶著諸王公大臣及後宮妃嬪,倉促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了一堆爛攤子交給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處理。

咸豐帝為什麼不效法古代君王死社稷的豪邁,從當時來看,直接原因就是就是當時的肅順、鄭親王載垣、怡親王端華等人力主避居承德避暑山莊,咸豐帝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就稀裡糊塗的答應了。

因此,咸豐帝沒能留在北京城死守國都,完全是託了肅順等人的福,要不然被英法逼著弄個城下之盟,也是老尷尬!


當然,這是站在肅順的角度講的。

當時難道就沒有一個帶把的有勇氣與英法聯軍?帶把的不知道,不帶把的還真有,那就是後來權勢熏天的慈禧太后。

當然,那是“後來”,當時的慈禧太后對於軍國大事雖然有發言權,但整體上處在人微言輕的地步,具體的事務肅順、鄭親王載垣和怡親王端華話語權比較大。

慈禧太后力主抵抗到底,並且說到咸豐帝斷不可臨陣退縮,以動搖軍心,還提到了康熙帝御駕親征的故事。

但這些都不好使,咸豐帝也覺得京城就是個是非之地,得趕緊蹽!

但不幸的是,跑容易,最後讓咸豐帝都感意外的是竟然一去不回頭,走的時候還能浪一波,回來的時候卻住了棺材板!


歷史三日談


君王死社稷,是指明朝末帝崇禎堅守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國門”的誓言,面對李自成攻破北京的現實,毅然在煤山自縊身死。


崇禎末年的北京城,北部山海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被滿清八旗牽制,東南左良玉軍閥勢力不受節制拒不援救,西面孫傳庭所部被李自成大順軍殲滅,周圍已無生力軍可調動守衛。危急關頭,崇禎卻糾困於丟棄北京的責任,對南下南京穩定局勢坐擁半壁江山伺機北伐的戰略方針遲遲不肯行動,導致結局最終難以挽回。


洪秀全所處的天京城,當時已被曾國藩的湘軍重重包圍。太平天國經歷“天京事變”,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軍事才能優秀的將領死傷殆盡,人心離散,石達開負氣率軍出走單獨行動。後期,英王陳玉成被設計誘殺,慕王譚紹光被部下殺害,軍事實力銳減,忠王李秀成獨木難支,天國大廈將傾。洪秀全面對全盤頹勢的局面,完全喪失了金田起義的初時銳氣,不願放棄南京根據地重回運動轉戰,以至於病死後城破,遺體被湘軍燒成灰放入大炮轟出灰飛煙滅。


而咸豐皇帝在面對英法聯軍步步緊逼的局勢下,選擇了北逃避暑山莊,這應該和清朝入主中原之初的戰略構想有關。滿清通過吸取蒙元在中原統治失敗、逃遁草原迴歸成吉思汗時代生活方式延續種族和政權的歷史經驗,將關外的東三省劃為禁地,不讓關內漢人遷居關外。防備著一旦滿清在中原的統治難以站穩腳跟,女真八旗可以退入關外白山黑水,重新憑藉東三省根據地延續種族和政權。在以咸豐帝為代表的滿清統治階級眼裡,即使南方的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佔據半壁江山,清廷仍可以坐擁北方山河經營周旋。同時,清朝立國,軍事體系一向以滿蒙八旗為最核心力量,漢人武裝一直處於外圍,避暑山莊處於滿蒙勢力範圍腹地,對咸豐來說是可以託蔽安身的不二選擇。


竹山的清溪澗

崇禎本來是不想死守都城的,是被大臣逼死的!

當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崇禎本想遷都避難,無奈當時明朝的政治風氣相當的不好,那些虛偽的大臣動不動就擺出國家氣節來壓迫君上,而且誰也不想背鍋,因此孤獨的崇禎只能一個硬抗。


而到了清朝就不同了,皇帝不用被這些大臣所協迫,因此說走就走,完全沒壓力。

再說,清朝皇族本來就給自己留了後路,就是一旦關內生變,隨時都可以遷回關外的東北,這是自清朝入關時就定下的,所以,咸豐是大條道理可以走的。


而且他們畢竟是滿人,本來能入主華夏算是走了狗屎運,他們的皇族可沒明朝皇族的心理負擔大,眼看形勢不利,能用跑的還會慢慢走嗎?

所以,咸豐能走,崇禎死守!


這些歷史要讀

大西皇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



不上吊,不逃緬,不受洗,不奔臺,君王死戰場,國庫沉岷江


大野虎

因為,他想得開,憑什麼死啊?他又不姓朱?!又不是豬頭!死守國都!用不著他,有小弟們呢!當大哥的不犯傻!小六子(鬼子六)你去盯著!我先去躲躲!思考復國大計!這是古代聰明皇帝常用的方法,劉邦,劉備常用啊!趙構常用啊!至於,為什麼,崇禎不用,因為他老祖宗都不逃跑!朱元璋開始!死磕到底!朱祁鎮讓人家活捉,明朝也不投降!所以,到了崇禎那時,他既不敢妥協,也不敢跑,主要是家族歷史的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