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為什麼要唱歌?

季大鴻

鳴叫對於鳥類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世紀初,德國的生物學家Koschel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小雞和母雞用木板隔開,母雞看不到小雞但能聽到小雞的叫聲,母雞會焦急的尋找小雞並試圖救援,他又用玻璃罩將小雞罩住,母雞雖然能看到小雞掙扎,但是聽不到小雞叫聲,母雞則安然不動。可見鳴叫對於鳥的重要意義。

鳥類的鳴叫,一般分為兩大類:鳴囀(song)和鳴叫(call)。

在繁殖期,我們聽到的一般多為鳴囀,鳴囀更加悅耳動聽更為複雜,雄鳥通過鳴囀確定自己的領地,維護巢區範圍,並可以和其他覬覦自己巢區的雄鳥通過鳴囀爭鬥。鳴囀的另一項功能是吸引雌鳥,對於很多雀形目鳥類而言,鳴唱複雜,技巧高超的個體更容易找到配偶,或者是更容易得到更多的配偶。研究顯示,雌雄配對成功後,鳴囀會少很多。更為特別的,鳴囀還可以作為雌雄之間個體識別的工具,也就是說雌鳥雄鳥通過有特點的鳴囀識別彼此,就像夫妻之間熟悉彼此的聲調一樣。在對於虎皮鸚鵡的研究中還發現,雄鳥的鳴囀能促進雌鳥產卵。

和鳴囀相比,鳴叫則是鳥類更為普遍,我們通常能聽到的叫聲。鳴叫雖然不如鳴囀那麼動聽悅耳,但是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卵中,雛鳥就會發出簡單的咔噠聲,一些地面營巢的鳥,尚在蛋中的雛鳥會通過叫聲彼此溝通,它們會像約定好一樣,儘量一起破殼。這樣會方便親鳥照顧,減少被捕食的風險,雛鳥破殼後的叫聲,也會引發親鳥的哺育行為。雛鳥在卵內,也會學習親鳥的叫聲,這樣它們一出殼,就能尋找到自己的親鳥。鳥類還會通過鳴叫,相互聯繫,在群體內部相互通訊,例如通報食物和敵害,爭鬥在群體中的地位等等。還有極個別的鳥種,例如一些種的金絲燕、夜鷹,可以通過發出咔咔的叫聲,實現回聲定位的功能。

可以回聲定位的金絲燕


蛐蛐兒

在清晨和黃昏,漫步在田野、森林,你會聽到鳥兒的叫聲。文人墨客一般認為那是鳥在唱歌,並受其感染吟詩作賦抒發感情。而鳥類學家將鳥的叫聲又做了細分,將單調而短促的單音節叫聲稱為鳴叫,將鳥兒發出的複雜有旋律而又動聽的聲音稱之為鳥的鳴唱。鳥類學家認為,只有鳥的鳴唱才算是鳥兒在唱歌。

攝影/王景和

研究發現,鳥通過鳴叫傳遞信息,如聯絡同伴、預警、報警、發現食物和招引同伴進食、幼鳥索要食物、恐嚇和威脅對手。

而鳥的鳴唱,多是在求偶季節,雄鳥唱起情歌去吸引雌鳥的關注。所以說,鳥兒唱歌是演化至今掌握的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對物種的延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為了成家並生兒育女,鳥類掌握了多種技能來吸引異性,唱歌只是其中一種技能,還有很多鳥兒通過跳舞求偶。

在自然界中,有些鳥是天生的歌唱家,如百靈、畫眉等。它們的歌聲婉轉悅耳,人們稱之為鳴禽。當然,這也給他們帶來災難,人們將他們捉回家,囚在籠子裡。當了囚徒的鳥兒再唱歌,也是憤怒的悲歌了,囚禁他的人卻聽不出來。(他,一般指雄鳥)

這些鳴禽為何能發出這樣美妙的聲音呢?研究發現,主要是他們有著與眾不同的發聲器官。他們的喉頭有兩個聲門裂,在發聲之時,鳥兒是依靠心臟肌肉的動力將空氣從兩個皮囊壓縮到肺裡。

北美紅雀在歌唱時,可以不間斷從一個聲門裂轉換到另一聲門裂,聲音持續拔高,還有層次變化。金絲雀是通過左邊的聲門裂發聲,用右邊的皮囊呼吸,兩者之間有一個細微的間歇。雄鳥這種間歇越短,越能討得雌鳥的歡心。

儘管鳴禽天生具備唱歌的好條件,但要唱出動聽的歌還要經過刻苦的訓練。雛鳥需要數月的時間來練習聲音。他們首先記住父輩的音調,隨後在豐羽期不斷嘗試各種發聲,並與記憶中父輩的聲調對比。鳥兒通過聽覺反饋,持續地對聲音進行微調,直至最後達到穩定的聲音。成鳥也需要通過聽覺反饋來維持歌聲的質量。如果鳥兒是聾的,或者通過干涉混淆它們的聽覺反饋,它們唱的歌會走調兒,聲音的保真度將大打折扣。

鳥兒為了脫單,唱歌跳舞,付出的一點也不少於人類為脫單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令人叫絕的本領,你見過嗎?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