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小时候,我对茶叶的认识可说是一无所知。虽然也喝点茶,但那时家里穷,只是在街头卖茶的小贩处买几斤,应付般地留着自个喝及应酬客人。及至后来当民办教师后喝上真正的小花茶,我才感觉这是人间无上的美味,色泽翠绿鲜活,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清香持久。抓一小撮茶叶放入玻璃杯中,兑上一杯开水,便见茶叶似绿色的生灵,在杯中缓缓地膨胀、蠕动、绽开、浮起、下沉,热气丝丝缕缕,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凝神观看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蒙飘缈的雨雾。捧杯轻呷一口,回味无穷:似酒,不如酒烈;似泉,比泉更甘,那份感觉远非“沁人心脾”一词所能形容。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我们便会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浓淡相宜泼墨山水画般美轮美奂的故乡小山村……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近日比较忙,偶然的闲暇时辰,我端坐窗前,边喝茶边望着窗外的细雨轻飘,顿生怀乡之念。怀想每年的春风带雨、嫩茶初绽之时,故乡——安徽桐城龙眠山一带正是采制“桐城小花”(系安徽名茶,其名气仅次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新茶的时候了。

故乡的茶叶自古有名。曾经一度作为明清朝廷的贡茶进奉,有“龙溪河中水,龙眠山上茶”的盛誉。桐城小花,属皖西兰花茶品系,其形自然舒展似兰花,成茶色泽翠绿,滋味鲜爽回甘,是天然绿色饮品,桐城县史对小花茶曾有这样的赞誉:“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茶园多处深谷高山中,日照较短,雾浓露重,最宜茶树生长。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在我的故乡,平民百姓常念叨的七件宝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嗜茶、好客,是故乡人的习性。客来先敬茶,客去洗茶碗,即使是严寒冬夜,佳朋好友到来,也要泡茶款待。宋代杜小山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诗句,确实言之不虚。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在我的故乡桐城龙眠山一带,漫山遍野皆是翠绿的茶园。每当采茶季节,无论是小姑娘还是老婆婆,皆头戴草帽,身背竹篓,踏着晨露去茶园摘茶。采茶的季节性很强,不及时采摘,叶芽就老了,茶的品味就差了。故乡茶园大多栽有兰草花,若在清晨露水未干时采摘,制出的茶叶便有兰花的馨香,泡茶喝起来更清新怡人。采茶时,双手须不停地采,还要经受太阳的曝晒,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臂痛的,着实让人难受。故采茶人与闲雅茶客喝茶感受相比大不相同,其中多了如许的苦涩与艰辛。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红楼梦》第四 十一回写贾母、薛姨妈、宝玉等人在栊翠庵饮茶时——茶是“老君眉”,水是5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碗是官窑出产的五彩小盖盅。那个讲究,当非今人可比。至于闽粤人喝“功夫茶”,则是一种修炼,一种信念,使茗茶的茶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茶在我国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请喝茶是我国人民待客的一种礼仪;瓷器茶具也因此跻身于我们的民族艺术之林。笔者就曾见过圆形(少量为方形)带嘴、可装两瓶开水的大瓷壶,也见过很小的仅有手掌大的瓷壶。其中仅江苏宜兴生产的紫砂茶壶就有造型各异的数百种之多。悠悠然地手执一壶细茗嫩茶,已成为当今许多人(尤其是老人)的一种文化享受。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我们常见到有人因喝酒而打架斗殴的,却绝少见因饮茶而动气伤神的。喝茶能宁神静气,能给人一种人生的闲适感。入夜,泡杯茶,嗅着被热气腾发起来的悠悠清香,一种劳累后身心放松的愉悦,一种谋划未来的灵感,霎时充溢心胸。伴着窗外飘过的若有若无的丝丝风声,人便在茶与水的流转之间忘却了时间的存在。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在如今这功名利禄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我们不妨在劳碌之余,沏一壶清茶,与亲朋对坐,一边啜饮,一边聊天,或是听段乐曲,那是多么富有情趣的一种休息方式啊。君子之交,口茗清淡,无酒肉朋友之嫌,有热情待客之意。岂不悠哉妙哉?

最是难忘故乡茶(原创)​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人们常说“茶如人生”。倘若我真能如那故乡的小花茶儿一样,尽敛苦涩,散发清香,岂不也是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吗?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