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當過的那些總經理

王朔當過的那些總經理

1983年,王朔再也無法忍受上班生活,一個月掙36塊錢的他,感到他們大院兒那一帶,整個階級都在下降,完全沒有安全感,他必須往上爬,寫作是他當時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登雲梯。於是他決定辭職專心搞創作,家裡表示支持。王天羽給他買了很多書,希望對他有幫助。王朔看了大量的書,為了提高文化水平,他還背過《成語詞典》。

寫作之餘,王朔和葉京還有另外一個朋友在沙窩那邊合夥兒開了個飯館,是北京最早的一批川菜館,叫天府酒家。幾個人每天混在一起,有個成語叫葉公好龍,葉是多音字,用作姓氏時讀射,王朔他們常開玩笑,管葉京叫射京。

王朔會做飯,是北京個體戶協會登記在冊的二級廚子。因為要寫小說,所以王朔不常在店裡,都是葉京盯著。一開始生意特別好,每天營業額能上三百,好的時候能過五百。店裡僱了個四川廚子,特愛唱歌,老吹牛逼說自己在西點軍校學過飛行,和艾森豪威爾前後同學,回國後又上了黃埔一期,和葉劍英同學。王朔就問了一句,「西點不是陸軍學校嗎」。他就不接話了。後來這位大爺捲走店裡七八百塊錢跑了。生意做久了,葉京心氣兒下去了,是掙了點小錢,但覺得沒意思,不想好好開了,淨跟顧客打架,隔幾天砸一次,一般都是葉京先動的手。有一回,碰上一個河南人,會武術,站起來說:「俺跟恁會會。」再後來,店開不下去了,關門大吉,王朔更沒事兒幹了,繼續回家專心寫小說。

1989年初,馬未都、王朔、莫言、海巖、蘇童、劉恆、劉震雲、魏人、史鐵生等人在北京成立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開始市場化生產、出售影視作品。文藝和商業搭上了線。王朔是法人兼理事長,馬未都是秘書長。

成立的新聞還上了當年1月12號的《人民日報》,發在第3版,「科學·文化·體育」版,標題叫《海馬影視創作中心在京成立 一批中青年作家進軍影視界》。

那段兒時間,人們打開電視,原著王朔,編劇王朔,策劃王朔,滿屏幕都是王朔。王朔在影視上的成功,給當時憋在家裡苦悶碼字的中國作家指了一條翻身路,很多作家跟隨他的腳步開始轉攻影視。但最早帶動趨勢的「海馬創作室」卻解體了。

1991年,王朔寫了大量劇本,他動手寫了《渴望》續集的第一稿劇本,是個電影。他還和王海鴒、喬瑜一塊寫了電視劇《愛你沒商量》,一共四十集,一集一萬五千字,王朔寫十集,十五萬字。王朔說《愛你沒商量》是他真正用過心寫的電視劇,心用多了,自然累,「電視劇實在太辛苦了,是一個體力活兒。最後給我寫殘了,寫噁心了。看字兒噁心。一天寫一萬字,我後來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不寫東西,就是那次給我寫噁心了。我當時就說我不能幹這事兒了,後來就把這事兒交給喬瑜了。從此我就不寫電視劇了。」那一年,王朔寫了很多小說和劇本,全算上,有一百多萬字。直接寫奔潰了。《愛你沒商量》播出後,口碑坍塌,王朔迎來首次大敗。

那兩年大量的劇本創作耗盡了王朔的寫作才華和狀態,放下筆,他一身疲憊,寫不動了。他轉身另闢新路,開公司尋求突破。

1993年,馮小剛拉上王朔,投了十萬塊,開了「好夢公司」,王朔是董事長,馮小剛是總經理,公司總共三個人,董事長天天自己擦桌子。好夢公司主要還是做影視,王朔構想了一套絕佳的商業模式,可以更好地經營劇本,但需要幾百萬來啟動。好夢公司沒這個錢,但葉大鷹有。第二年,葉大鷹開了個「時事公司」。時事公司也是影視方向,還做藝人經紀,籤的第一個藝人是陸毅,每月發五百塊生活費。王朔把他的模式給葉大鷹講了一遍,葉大鷹一聽,覺得靠譜,投了二百多萬,開幹,還請王朔當了總經理。

王朔照自己的那套想法,在時事公司做了個預算:「每年投一千萬,連續投三年,從第四年再考慮贏利。這個錢投到哪兒呢?全投到劇本創作,一是買下全國優秀作家將要發表的小說的影視改編優先權,二是自己拉起一支年輕編劇隊伍。每年一千萬已經是最低標準,考慮到投資人的承受能力。若依我性子,怎麼也要一年一個億才對得起這些作家的勞動,才能在這個領域形成壟斷。」王朔想下一盤大棋,「我想我們這一代在我手上建立一個模式,一個生產線,每年都有合格的,功能各異的寫手源源不斷走下生產線,補充到大眾文化的建設高潮中去」。

後來葉大鷹跑到俄羅斯拍《紅櫻桃》,把公司留給王朔一個人,王朔的日子不好熬。每天都在談劇本,毫無快感可言。送來的劇本都一樣,都是那幾個經典母題的變種。王朔覺得和他的預想不太一樣,「故事格式化,人物類型化,這樣的寫作完全不需要想象力,想象力甚至是有害的,稍一飛揚便破壞了原來的設計。我乾的就是這樣一個工作,限制作者的想象力,不許他越雷池一步」。

王朔終於想明白了:「這不適合我,打死我也幹不了這種事兒,為什麼我要裝作對這種事兒感興趣呢?為大眾寫作真是一件無聊透頂的事兒。我覺得自己的耐心在一點點消失,我甚至忘了自己當初懷有的那份雄心和使命感。」王朔覺得自己被葉大鷹騙了,在辦公室破口大罵:「他他媽倒是拍電影去了,留我一人在這兒受洋罪」。

後來,投資人出了問題,資金鍊斷了,王朔的工作從花錢變成了找錢,到處嗑合作,見了一堆騙子。那段兒時間,王朔每天夜裡回家,都在路上抽自己嘴巴子,問自己:「你這是圖什麼?你混來混去混這麼些年就是為了現在到處去裝笑面虎,往酒囊飯袋那兒發展?過去我多好啊,想見誰見誰,不想見的,誰的賬也不買,就這麼清高。」後來,王朔離開了「時事公司」。

2000年,葉大鷹做了一個網站,叫「文化在中國」,最早是搞一個讀書網站,所以請來了王朔,後來擴展成了一個小型藝術門戶網站。王朔和葉大鷹通過各自的人脈,找來了姜文、賈樟柯等文藝界大腕挨個做了直播訪談。那一年,王朔很頹,他入職後,每天準時上下班,每週日加班做話題節目,平時坐在單間辦公室裡,在電腦前默默敲鍵盤,不多說話,午飯靠食堂9塊錢的韭菜餡餅打發了事。後來,「文化在中國」沒撐住,一如既往地倒閉了。

2000年是王朔的崩潰年,幾位親友相繼去世,「梁左死完,我哥死,然後我爸死。都連著,兩禮拜死一人,還有幾個朋友。這一下造成嚴重的危機感。很多年輕人覺得生活是永恆的,遙遙無期的,太遠了。他那一下造成你一百八十度大轉向,一下你就看到生活盡頭了。死亡就在跟前,下禮拜不知是誰,在那時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慌」。那時,王朔進城走機場高速,特別冬天傍晚,就覺得那一片片灰樹林子後面藏著另一個世界,就覺得看到了自己這一生的盡頭。

2002年,王朔和葉大鷹、姜文以及另外兩個朋友,在三里屯開了一個酒吧,叫非話廊。幾位股東里,王朔去的最多,老能見著,所以大家就一直管「非話廊酒吧」叫「王老師的酒吧」。王朔聽了,說囉嗦,直接叫「王吧」不就得了,後來就叫開了。「王吧」的裝修是艾未未設計的,線條利索。「王吧」分兩層,王朔一般在上層會各路親友,往飛了聊,他管「王吧」的上層叫上層建築,其他人在下層喝大酒,結賬也在下層,徐靜蕾管「王吧」的下層叫經濟基礎。王朔說他真挺喜歡開酒吧的,「那有一種把家放大,街上的行人隨時都會變成親人的感覺,走在街上,左鄰右舍,每家店鋪的人都認識,都打招呼,你還知道每家店的一點小秘密,那感覺真是不錯」。

那時具體情景和狀態,王朔後來在回憶中描述過:「那陣兒我一般夜裡11點之後殺過去,先在自己的店裡照兩眼,然後拿杯威士忌什麼的,站在門口看景兒。多窄一條街啊,多短一巷子啊,寬不到十米,長也就五十米,全是色糖、果兒和咱們這幫酒膩子。那時候王吧、蔣酒和青年旅館多有號召力啊,一撥一撥的人,跟趕廟會似的,人全不對著,狀態錯位著,情緒飄忽著,神態迷離著,我心想我怎麼混出這麼一街人啊。」

王朔其實不想過操這麼多心的人生,他明確說過自己的理想:「我走到今天,其實一點兒也不願意像今天這樣,我的人生理想是當一大堂副理,我願意幹那個,全世界最大的辦公室,又不用負太大的責任,能處理的處理,不能處理的往上交。我願意當這麼一人。誰願意盡那麼多社會責任,多累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