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特徵,讓鳥類逃脫行星撞地球的影響得以存活

這個特徵,讓鳥類逃脫行星撞地球的影響得以存活

圖說:在6600萬年前的大滅絕中倖存下來的鳥類,體型小,能飛翔,也能在地面上生活。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中提出,通過對植物化石的調查,他們重建了古代鳥類的生態學,發現導致大規模物種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可能也導致了全球森林的崩潰,這對於需要樹木和大面積植物覆蓋以維持生存的翼龍和一些古代鳥類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而現代家禽是由具有陸棲優勢的倖存鳥類進化而來的。

英國巴斯大學的進化古生物學家Daniel Field說:“這次撞擊的衝擊波夷平了方圓1500公里範圍內的樹木,野火在地球周圍蔓延,隨後下起酸雨。火山灰和塵埃雲使天空變暗了數年,減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然而,一些具有陸棲優勢的鳥在這片被摧毀的土地上倖存了下來。”

為了尋找這些鳥類倖存的原因,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小行星撞擊前後的花粉化石。在撞擊之前,大量的開花植物和球果植物留下了花粉,並在一千年後重新開始生長。然而在撞擊之後,蕨類植物(通過孢子傳代)重新在土地上茁壯生長,但是種子植物卻沒有。

對現代鳥類進化歷史的分析支持了樹棲是早期家禽弱點的觀點。通過追溯鳥類家族進化分支樹,以及利用化石和已知的鳥類特徵,他們重建了最早鳥類倖存者最可能的生活方式,結果證明這些鳥類可能不是依賴於樹木的鳥類。

恐龍時代已經有了很多飛翔的樹棲生物。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已經確定了至少80種反鳥亞綱的鳥類。Field解釋說:“反鳥亞綱的鳥的爪看起來與樹棲的鳥一樣,在行星撞擊之後,這些鳥類的化石從來沒有在岩石中發現過。而災難發生後,樹木和森林逐漸恢復,鳥類很快就進化出了樹棲的生活方式。

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Stephen Brusatte說:“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鳥類在大滅絕期間也幾乎滅絕了,少數鳥類的倖存一直是一個謎。直觀來講,陸棲鳥類的優勢使它們倖存,災難之後它們又回到了樹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