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

-二小姐-

中国电影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了很多?

首先要说这个观点我无法完全认同。或许如今的国产电影难以复制《神女》、《小城之春》的深重和纯粹,国师走商业路线略有“水土不服”,陈凯歌父亲离世后也有些江郎才尽。四、五代导演已老这点我承认,但第六代导演后也依然有不少新人导演在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影片若没能看到,只能深表遗憾。

当然,看不到的原因有多方面。有《我的唐朝兄弟》这样只上映两天的。

也有《万箭穿心》、《钢的琴》、《天注定》、《大明劫》、《看上去很美》、《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孙子从美国来》、《罗曼蒂克消亡史》、《最爱》、《我们天上见》……太多电影都不差,只是被不够好的影片淹没了。上个月,国产影片《日常对话》和《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拿奖,但有多少人既没看过也不知道,只看到了国产电影越来越差?

即使商业电影,就看“圈钱”春节档,《红海行动》、《西游记女儿国》等也是不差,摄影、剧本、特效明明都能看到进步。所以,抛开那些真正的差片,请看到中国电影一直在努力。


电影纵贯线

这几天,所有的电影从业者都在为一个新闻欢欣鼓舞,“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12月20日,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已达40917块。超过40759块的美国成为世界银幕数最多的国家。”


这当然是好事!足够大的市场才能保证电影票房,才能使整个电影工业良性、健康、持续地发展。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工业之间的距离。这不仅仅是漫威票房炸弹与2016票房持续下滑的中国电影之间的差距,也不仅仅是2016中国电影除《长江图》之外集体缺席三大电影节与美国电影从评委到入围电影大规模闪耀三大电影节之间的差距。


我们的银幕数最多,但是这后面要跟着好几个“但是”。



迅速增加的银幕数与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的活跃密不可分,票房纪录屡屡被打破,人们都看到中国电影令人咋舌的成长速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持续走高的房地产业,每个新增的楼盘旁边搭配一个电影院似乎成为标配。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国影院上座率不高,各位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看到满座是什么时候?虽然我国银幕数超越美国,但美国一年票房为100亿美元左右,我国才不到500亿元人民币。很显然,内地人均观影次数偏低。而且美国电影还有庞大的海外市场依托。




▲《美人鱼》总观影人次突破9000万,创下了内地电影市场自1994年改制以来最高纪录。




▲北美观影人次最高电影《阿凡达》预计7830万人次观看(美国总人口3.19亿),当年北美年度观影人次14.13人次。


2016年从8月到11月内地票房都在同比下降,10月金逸国际影城朝阳大悦城店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无奈地说“除了第一季度靠《美人鱼》的票房完成任务外,二三季度都没完成。”这还是北京票房排名中能进入前五的影院。


票价是影响观众走入影院最直接的原因之一。201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统计研究所公布了全球电影票的平均售价。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电影票价为5.74美元,美国为8.13美元。然而美国人均月收入4600美元,中国只有300美元(腾讯财经2015年对2014年数据的统计,这是平均值,中国不同地区人均收入差距大家懂的,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平均月收入4838元人民币)。这样换算下来,中国人看一场电影大概和美国人喝一瓶可乐消费差不多。


不知道是中国电影票太贵,还是咱挣得太少。

电影是艺术,电影同时也是大众消费品。作为艺术,电影和文学、音乐等形式一样,终极目标和最高成就是探寻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但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电影不能拷问和批判人性、制度等等(因为咱们的人性和制度没有问题呀~嘻嘻)。这也是近几年的韩国电影被国人热捧的原因,韩国电影已经把揭露人性和制度作为像色情、暴力一样是电影的类型元素之一了。


作为消费品,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也必须允许多种类型和题材的电影的存在。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就已经将恐怖、色情等消费者正常需求的电影类型排除在外了。


然而电影分级制度并不是中国电影的遮羞布。喜剧电影安全吧,2012年《泰囧》之后还有超越他的喜剧电影吗?轻喜剧爱情电影够健康吧,2011年《失恋33天》之后还有轻喜剧爱情电影拍出新意吗?


▲《失恋33天》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


修了世界上最多的电影院有什么用,我们能看到的电影类型还是那几样,而且还都拍得不咋样,外国拍的好的又不给看。这就是为什么《百鸟朝凤》制片人下个跪就能拯救票房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优秀的文艺电影、艺术电影来彼此竞争,只要有一部走出来吸引观众就能独享文艺片市场的这块蛋糕。


其实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艺片导演,为什么他们近几年的文艺片作品越来越少,或者说越来越不文艺了呢?这涉及到下一个问题。



▲不出所料,《死侍》没能引进内地公映

热映的张艺谋导演新作《长城》,引起争议。观众和评论界花式写段子狠批《长城》“烂”,但有人站出来说“在商业电影的维度《长城》是不错的电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的情况之下观众只能相信“阴谋论”:你说它好你肯定收了钱,你说他不好肯定是收了另一方的钱。




为什么中国电影那么“票房至上”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合理的电影评价机制

,某某某影评人说好就是好?某某某网站打分高就是好?某某某专家站出来说好就是好?还是看奖项呢?只有香港电影才能参与的金像奖?取向和口味偏文艺且始终争取“奖留台湾”的金马奖?热衷主旋律且从来忽略港台电影的金鸡奖?Angelababy拿最佳女配角的百花奖?


来看看好莱坞是如何用奥斯卡维持电影市场的合理和公允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左右奥斯卡颁奖结束被称为“奥斯卡颁奖季”。在这段时间各大电影公司的冲奥作品开始打起公关战,跟咱们这边宣传电影是一样一样的,哪个女演员怀孕了啊,哪个男演员不容易呀,谁谁谁又做公益啦,反正去各种媒体做宣传混脸熟呗。



▲1961年伊丽莎白·泰勒凭借《青楼艳妓》提名奥斯卡影后的时候正在做危险系数很高的肺部手术,搞得其他4位提名者纷纷在公开场合宣布说要退出竞争。最后伊丽莎白·泰勒拿奖和手术都成功了。



当然各个工会也会评奖从导演协会、演员工会到录音协会等等都会有自己的获奖名单。各种不同的人群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保证了没有好电影被埋没,也让那些明明不怎样却被猛吹的作品不能只手遮天(你能买通一个奖,你不能个个都去买吧)。



▲不然小李子早买一打奥斯卡了!


最后再由有奥斯卡评奖资格的全球几百个评委集体匿名投出,所以拿到奥斯卡的作品你可以说他安全、平庸,但是奥斯卡从来没有给过烂片。所谓的“奥斯卡遗珠”其实也都拿到了奥斯卡提名,只是最终未获奖而已。


在中国语境之下缺乏令人信服的奖项,那我就靠票房说话吧,因为就像奥斯卡是花钱买不来的一样,票房也是,我票房高,就说明我牛逼,因为你做不到。于是像王小帅、贾樟柯这样的导演缺乏票房成就的加持始终被认为是电影圈的边缘人物。


而有的导演因为优秀的票房成绩就把自己当成“观众的心头宝”自视甚高,其实水平有限的很。



文艺片导演缺少“商业价值”于是就缺少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评论界对商业片又拿着艺术的高度咄咄逼人。这样错位的评价体制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甚至会扼杀电影创作者的热情,将其引入歧途。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银幕数,最广大的观众群,但我们的观众都愿意去电影院吗?我们去电影院看的电影都好看吗?我们想看的电影能在电影院看吗?我们对好电影有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吗?每一环都有问题,花团锦簇之下到处都是疮痍。


中国电影就像中国的饮食问题一样,乍一看满桌子都是好菜好饭,结果油有问题米有问题、蔬菜养殖有问题、餐具消毒有问题、价格不合理、服务又差劲,你被惹急了跑到大众点评准备给个差评,却发现这家餐馆竟然是五星排行榜第一名。


抬眼一看,嗯,美食之国;嗯,世界电影最大票仓。


古史趣谈

关注令狐伯光,带你了解影视娱乐大小事!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商业和艺术转型的关口上,质量主要不行在于商业电影和商业艺术兼具的电影,真正艺术电影的质量其实并不算低。


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把中国影视乱象抓住一统乱批便能迎合观众,立刻就会获得不少人的认同。但是,作为一名仔细观察分析过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史的自媒体工作者,不能这样乱答。


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


这十几年间中国电影质量并没有下降太多,而是中国商业电影太过商业,艺术电影太过艺术,商业艺术兼具的电影凤毛麟角!!!

中国民族艺术电影有着传承,质量并没有差到哪里去。90年代张艺谋,陈凯歌的艺术电影,相信不用多解释。


中国艺术电影有着传承。以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王全安,张元,陆川等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

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阿年《感光时代》,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
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宁浩《绿草地》等。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民族艺术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项数量不少。哪怕总体弱于第五代大导演,但质量是非常高的。


2012年后中国第六代导演开始转型商业,或者一旦没有作品问世,中国更新一代拍摄的民族艺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显得无比的尴尬。


2012年国产艺术片:《白日焰火》《一个勺子》《树先生》《钢的琴》《浮城谜事》《万箭穿心》《大明劫》《推拿》《百鸟朝凤》《心迷宫》《嘉年华》《血观音》《罗曼蒂克消亡史》《路边野餐》《长江图》《塔洛》《二十二》《冈仁波齐》《老兽》《八月》《相爱相亲》《不成问题的问题》等等。

上述列出的电影在国内外电影节都有不少的斩获,戛纳刚刚结束,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毕赣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虽然最终没有斩获奖项。不但有入围,口碑也都非常不错,质量真的很差吗?


原因只有一个,中国观众自己不关注,不喜欢,不观看,不支持罢了。导致中国艺术电影,一方面中国观众说没有,一方面中国艺术电影上映皆扑街。


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很快,但由于发展时间太晚,行业的乱象太多,质量不尽如人意。中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溃烂,最直观印象大概正是商业电影的溃烂和乱象。

以及,中国观众成天在坡口大骂中国没有反应现实,反应人性,反应黑暗的高质量电影,其实是中国商业类型,却需要兼具艺术内涵的大片,数量太少。


中国商业电影都拍不好,商业艺术电影拍得好的当然更少了。原因多种多样,上面的审查,行业的溃烂,观众的不支持等等,最终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


中国商业电影太过商业,艺术电影太过艺术,商业艺术兼具的电影凤毛麟角!!!


作品:《归来》《中国合伙人》《亲爱的》《老炮儿》《芳华》《无问西东》《江湖儿女》等等。

最后,这十几年中国电影并非质量下降太快,真正反应质量在国内外获奖的艺术电影,中国观众并不青睐,而中国观众青睐的商业大片由于种种原因,质量确实不佳。中国兼具艺术的商业大片,所谓的反应人性电影,数量凤毛麟角。


更多关于中国电影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讨论!!!


令狐伯光

不是中国电影质量下降了许多,而是中国电影的烂片越来越多。这个和电影越来越走向商业化是有关系的。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以前的许多代表作,像《霸王别姬》《活着》《九月》等,无不透着一种时代感,和其他国家的优秀电影一样,容易触动人的心灵深处,那个时候,电影的商业化还在萌芽期,资源相对集中,资源集中的好处就是虽然不多产但是质量不会太差,因为资源的集中往往意味着好的资源能更容易挖掘。

而现在,中国电影几乎进入野蛮生长时期,电影的商业化还未成熟,大众欣赏水平还未到一定层次,我们看到的烂片是资本泛滥,圈钱成灾的体现,某些国产恐怖片的专业户就明确表示拍这些电影就是为了圈钱,还有漏洞百出不健康的娱乐环境,居然让类似《小时代》这种电影有市场。同时,老一代的导演似乎有点力不从心,新一代的导演功力不够,导致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国产电影在商业化和艺术水平上的进步。类似于《捉妖记》一类的电影前期营销十分成功,影片质量也算合格(但是捉妖记2就不敢恭维了)。而像《烈日灼心》这样的电影口碑好票房低也体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战狼2》《红海行动》之类的高质量军事片大火,甚至产生“自来水”,这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国电影还是在不断进步的。


风云1187721

电影质量下降的感受大概源于是票房大卖的电影往往以烂片居多。但也有少数电影很不错,比如前一阵的《红海行动》,前几年的《亲爱的》,《让子弹飞》。

让人遗憾的是,我们也能记住一系列圈钱作品,《小时代》《澳门风云》以及一系列综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欢乐喜剧人》,乃至去年的《战狼二》虽然顶着票房冠军的名头,但拍摄手法是不及格的,还比不上《绣春刀》。

十多年前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当时骂声一片。十多年后,《三枪》《长城》的出炉说明再晚点骂也不迟。很难想象张艺谋作为国内第一的导演,也会像流量明星妥协。那么,其他导演妥协,也就顺理成章。

去年的《心理罪》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问题,本来原作立意相当有水准,可经过改编,味道全无。是的,哪怕有精彩的原作,经过编剧的改编,节奏全乱。问题出在哪里?怪编剧?恐怕这部小说是最容易改编的,因为原作结构就是电影电视剧类型的,几乎不用改动。那么为什么变成这样?为了角色妥协,强行加了某配角的戏份,而且为了时间限制,强行压缩,所以整个节奏过于紧凑,反而失了焦点。

说到底,现在的电影质量差,主要是在观众身上,如果观众有品位,对《小时代》等电影说不,投资商也不会如此眼红,为了圈钱不惜余力。有了没下限的观众,自然就会滋生没下限的投资人,催生出《扣图不自赏》等荒诞剧目。

当骗钱不再好骗,行业自然智商上线。如果寄希望导演良心发现,有点难。


钱淮28

现代的电影技术在提高,编剧水平下降的厉害。以前的电影像品茶,有情怀,有气质。看完之后还有淡淡的清香,意犹未尽,不时在心中展开无限的遐想。现在的电影几乎全是漂亮包装下的汉堡和炸鸡,油腻,吃多了反胃。推荐几部清新,吃不腻的电影。

《我的父亲母亲》

就是这个眼神,青春期最美好的记忆。

《暖》
香川照之才是这部片子的主角,炸裂的演技,让你能体会到那种身临其境的生理上的心痛。


(这俩人一个是现在很火的关晓彤,一个是个日本演员,当时知道时对香川佩服的五体投地,也是《鬼子来了》里的“花屋小三郎”)

《那人,那山,那狗》

这个应该是刘烨的巅峰之作,尤其他拿着鞭炮放到耳朵边听的那场戏让我佩服不已。


jiudengle1

中国电影这十多年来,整体质量的确下降不少。严格说来,追溯上一个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内地电影有《活着》、《霸王别姬》、《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港片《纵横四海》《赌神》《英雄本色》《方世玉》《黄飞鸿》 《东邪西毒》《喋血街头》等更是数不胜数。




以2002年《英雄》为标志,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虚妄时期,盲目追求“大片”,片面以市场回报为主要衡量标准,使得中国影坛的中梁砥柱——第五代导演集体垮掉,张艺谋自《英雄》之后一蹶不振,冯小刚拍了烂片《夜宴》,陈凯歌的《无极》更是差到极点。新世纪的国产电影,主要靠第六代拍一些地下电影来支撑质量。



三大导演虽然拍烂片,但在影片审美上,扔残存有一点人文色彩,只不过内容的虚无空洞,糟蹋了他们的人文传承。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及2012年的《泰囧》,才是国产片正式进入烂片制造潮的两个阶段性代表作品。当然,《疯狂的石头》和《泰囧》作为喜剧片,在创新性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但这两个电影所获得的巨大名声与票房,大大鼓励了一大堆烂片制造者,加入了喜剧电影制作队伍,喜剧烂片的批量生产,才是拉低中国电影整体质量的罪魁祸首。



IP热也滋生了大量烂片。比如《小时代》、《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根据IP改编的大银幕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烂片,除了收割票房之外,这些烂片还败坏了观众的胃口,降低了观众的审美标准。IP的制造者与推崇者,通过种种渠道宣扬IP无罪,以低劣的故事、粗糙的制作、狂热的炒作来占领市场,使得真正的佳片难以与其竞争。直到现在,这股IP热仍在霸占主要的电影档期。


一直上涨的票房数字,遮掩了中国电影的种种问题,想要国产电影真正拥有质量,一切必须推到重来,从头开始。但就目前的状况看,看电影是刚需,国产片的烂片时代,仍然将会继续……


韩浩月

中国不是拍不出好片,是国家不让拍!近几年各方面管制越来越严,限制越来越多!因为限制太严重,只能拍无脑,无厘头搞笑的,抗日神剧等片子才能过审,俗称脑残片!如果你硬要拍敏感的片子,你也无法公映,赔死你!很多电影人吃了那么大亏,没有投资人敢投到有风险的片中!中国的电影也只能在低级,无深度,炒冷饭中徘徊了!


南申迟

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的问题。

中国有钱了,中国电影市场更大了,一年500万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相对来说更加成熟了,可是好电影的数量依然不够多,依然有一些圈钱的玩家高一些大IP、小鲜肉的粗制滥造,到银幕上来圈钱。

当然,我们也不必特别悲观,今年的春节档,《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三部大片其票房表现都于口碑形成了正相关,也就是说,以后,烂片骗钱将会越来越不容易。

说中国电影质量下降的人,大体上是从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深度来考量的,中国电影在这一环节上走向边缘,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事实上,任何人,任何行业的堕落无外乎两点:权和钱,中国电影也不例外。

随着文化管控的加深,中国电影人在创作领域上越来越被动,越来越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太多题材无法拍摄,有太多禁区不能触碰。你不能指望每一个电影人都是清高的艺术革命家,完全不理会那一套,该咋拍还咋拍,毕竟拍电影是一群人的事,一群人在一起就要吃喝拉撒,要赚钱,当然,要是你自己投资则无可厚非。

这也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电影创作的唯利是图导向,这两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完全成了资本游戏,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不被禁止的领域,怎么赚钱怎么来,于是质量被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位置,圈钱才是王道。


毒药君

演员片酬太高了,所以只能从其他地方减少咯。片酬高,拍片的人当然也不敢把拍摄时间拖太久,(演员片酬和拍摄时间有关系么??),本来就演技烂,又不能拍太长时间,怎么可能出好东西。。

为什么这么烂的演员会有这么高的片酬,应为有人气啊,为什么有人气啊,应为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当一个圈子里的人都喜欢一个明星的时候,身处其中也只能或者说只会喜欢他咯,至于明星自身到底好不好,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选好一个群体,让那个群体里的人知道,这个明星好,愿意为了那个明星掏钱就可以了,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新衣的老套路。不要指望绝大多数人有主见。绝大多数人只是个跟随者。他们买明星的帐,只是为了跟随自己所在的圈子而已。

结论是站在消费者一头看,反正一场电影没几个钱,顺便也能打发一点无聊的时间,反正那些时间那些钱消耗什么不是消耗,那就跟随并融入周围的人咯。站在卖方的角度看,这个套路来钱,又多又快,那我还费多大的劲把个电影弄的好的不得了干什么。这只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