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成长停滞

作者|孔维宏

导读:复杂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但要将复杂的东西完全理顺,抓住最核心,舍弃次要,它需要阅历,需要大智慧,需要气度,同时在长期的思考与锻炼中,形成简约的习惯,这个过程本身是比较复杂的,比第二阶段要复杂的多。因为第二阶段只需要拼命地做增量就可以了,第三阶段需要将汗牛充栋的知识库,理出逻辑,构建自己的体系。做增量有如从建材市场买些材料,买回来了直接堆在工地就可以了。构建体系则需要将这些建材,建成自己心目中的房子,难度明显比直接堆要困难得多。

朋友的烦恼

最近,有朋友非常苦恼,他说自己以前的作品很简单,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作品越来越复杂了,反观大师级的作品,看上去都很简约,感觉自己离本领域的大师越来越远了,以至于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方向了?

精进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师的这三重境界,说出了精进的途径。

实际上,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读大师级的作品,极是简约,读完给人深刻启发。大师在此领域已然到达“看山仍是水,看水仍是水”的第三重境界。

读菜鸟级作品,却是非常简单,读完觉得言之空洞,力乏透纸。这是第一重境界。当然很多菜鸟有自知之明,付梓作品相对较少。

市面上见得最多的,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第二重境界的作品。第二重作品容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堆砌知识,或者胡乱的猎奇。

警惕成长停滞


(图片来自网络)

普罗大众的分辨能力有时确实没经过多少训练,这类作品因为不像清水一样清彻见底,可以糊弄一些人,能抢占一部分市场,比如市场有些畅销书,相当一些是营销的结果,而非书本身的质量特别好。

复杂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既然第二重境界是这样子的,很多人于是愤怒,对其表示鄙视。但是,几乎不可能有人可以从第一重境界直接跳跃第三重境界,也就是说想要到达第三重境界,第二重境界就几乎是必经的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初步掌握,开始掌握的知识比较少,沉淀也少,认识比较浅薄。然后疯狂地学习,汲取知识,逐渐有增量。就像是从建材市场中,买了许多材料回来放在工地上,工地不再空矿无物,而是有了一批建材。

但是,知识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理解,有些场景作者在经历前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等等原因。这都需要时间去消化,需要更努力的学习梳理去消化。由于还在慢慢消化的过程中,很多事务作者自身也无法深刻领悟,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作品(包括语言)就比较复杂,或者说无法达到简约的境界。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治学者来讲,看到大师级的作品的时候,突然一声感叹,然后继续努力学习就好了,我的朋友不用对自己当下还将事情复杂化而感到非常的难过,这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他需要警惕的是成长停滞,使自己永远停留在第二重境界上。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确实也停滞在了第二重境界中了。

警惕成长停滞

要将复杂的东西完全理顺,抓住最核心,舍弃次要,它需要阅历,需要大智慧,需要气度,同时在长期的思考与锻炼中,形成简约的习惯,这个过程本身是比较复杂的,比第二阶段要复杂的多。因为第二阶段只需要拼命地做增量就可以了,第三阶段需要将汗牛充栋的知识库,理出逻辑,构建自己的体系。做增量有如从建材市场买些材料,买回来了直接堆在工地就可以了。构建体系则需要将这些建材,建成自己心目中的房子,难度明显比直接堆要困难得多。

因为难,所以大部分人,也无法成为简约型的大师,只是简单问题的复杂呈现者,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成长停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