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中學校友選(二)

平遙中學校友選(二)

安力夫同志原名安景隆,1917年8月1日誕生於山西省平遙縣東泉鎮圪塔村。1931年高小畢業後,進入平遙縣立中學讀書。1934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避免敵人對家庭的迫害,改名安力夫。

參加革命後,安力夫同志主要從事青年和學生運動,負責平遙縣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工作。1936年7月,他任平遙中學抗日救國會會長。同年8月,任平遙縣抗日救國會會長。1937年1月,任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平遙縣分會負責人,領導組織平遙縣犧盟會游擊隊,發展到300餘人。1937年11月,任晉西北青聯主任。1938年7月,兼任臨縣中心區戰地委員會主任。1939年2月,兼任晉西北青年抗日救國會主席,後兼任山西省青年抗日救國會籌備會負責人,受命組建山西省青年抗日救國會。1939年9月下旬,調到位於秋林鎮的犧盟總會工作。1940年6月,任太行區幹部學校(幹訓班)校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安力夫同志任焦作市市委書記、兼市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1946年4月,任焦作市參議會參議長。1947年7月,受命組建安陽市委。1949年1月,任天津市二區區委書記。1949年5月,任天津市搬運工會聯合會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月,安力夫同志任中國搬運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分黨組書記。他認真貫徹黨中央指示,組織動員搬運工人積極開展廢除封建腳行頭把持制度鬥爭,在全國369個大、中、小城市,將幾百年來城市中最黑暗,最反動的封建把持制度徹底廢除。1953年7月,安力夫同志對工人和幹部中流傳著“生產長一寸,福利長一分”的說法提出看法,得到毛主席、黨中央的充分肯定。為此,1953年8月,黨中央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引用毛主席或中央其他負責同志言論應注意事項的規定》。1953年10月30日,中國搬運工會更名為中國公路運輸工會,安力夫同志任中國公路運輸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分黨組書記。1954年,他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9年,他是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9年下半年,在全國反右傾中,受到錯誤批判。改革開放時期,1979年3月,安力夫同志獲得平反,恢復黨籍和原行政級別,任中國財貿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分黨組書記,先後當選全總第八屆、第九屆執委。1983年2月離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