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雌生殖这种行为是否可以在人类中产生?

勿忘幸福的味道

目前没有发现在自然状态下有任何哺乳动物可以发生孤雌生殖,当然人类更没有。

过年期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那种孤雌生殖小龙虾


所谓的孤雌生殖就是指在两性生殖生物范畴内,某些特殊情况下,雌性自己就可以独立产下完整后代。


在生物界,孤雌生殖发生最为频繁的应该是植物圈里,动物界里的昆虫也常常发现孤雌生殖,比如我们熟悉的蚜虫,它在夏天的时候就是孤雌生殖,但是到了冬天又会回到两性繁殖;蝗虫也拥有孤雌生殖的能力。



更为高等一点的脊椎动物里,鱼类被发现有不少孤雌生殖的案例,但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比如泥鳅就偶尔会发生孤雌生殖,部分鲨鱼和鳐也有发现,尤其是栉齿锯鳐,这是第一种被观测到在自然状态下也可以孤雌生殖的大型软骨鱼类;两栖类里的例子也非常多,许多蛙和蝾螈都被发现有这个能力;爬行类的不分蜥蜴(包括科莫多巨蜥)和蛇也可以孤雌生殖。恒温动物里,人工饲养环境下的鸟类的孤雌生殖例子比较多,比如鸽子,火鸡和家鸡都被发现过有孤雌生殖的案例。


栉齿锯鳐


哺乳动物在自然状态下还未发现孤雌生殖案例,甚至你正常圈养它的话,它在人工环境下也不会出现孤雌生殖。但如果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刺激,比如改变温度光照渗透压之类的,还是可以在实验室里实现个别哺乳动物的孤雌生殖,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可以实现兔子的孤雌生殖,现在也实现了实验室状态下小白鼠的孤雌生殖。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几种哺乳动物的孤雌生殖,都是实验室条件下刻意为之的,并不是动物们的自然状态,而人类的生殖比兔子还是要复杂很多,又不可能在人体身上进行这样的实验。在自然状态下并没有可能。


一个男人在流浪

孤雌生殖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的生殖现象,指的是动植物的卵子不需要受精过程,就能单独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

可以说,目前在人类中是不能产生,为什么呢?

对于大多数可以孤雌生殖的动物来说,它们并非“不近男色”,如果有雄性个体存在,它们会选择有性生殖。也就是说,在它们的世界中,男性可有可无,真正实现那句话“没有男人,照样生娃”。

最为人知的孤雌生殖的动物就是蜜蜂。蜜蜂群体是一个神秘的组织,一个蜂巢成员大致分为:蜂后、雄蜂、工蜂。它们各司其职,有组织、有纪律。

在蜂群中,蜂后的地位最高,它的主要任务是生育,每天可产2000粒卵。蜂后虽然也与雄蜂交配,但是却能产下受精和非受精两种卵,前者发育成蜂后或者工蜂(由喂养幼虫的不同食物决定),后者则发育成雄蜂。

蜂群只有在每年的固定时期内才培育少数雄蜂,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和蜂后交配,不做任何事情。

孤雌生殖好像很方便,却存在两大缺点:

缺少基因多样性。物种繁衍如投资,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谓治世求稳,乱世求变。孤雌生殖,基因缺少多样性,赶上了盛世可以大赚一笔。相反,如果生在“乱世”,缺少变通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越乱的环境,越需要有基因多样性,因为你不知道哪种基因是适合环境的,所以各种可能性都得试一试。有性生殖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父母的基因在孩子身上重新组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利于后代繁殖生存。

(以上问题答案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赵序茅整理而成)


中国科普博览

我在这里只谈谈个人看法,我认为是不可行的。因为孤雌生殖会带来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因多样性降低,而是有益的基因突变不容易迅速扩散。

基因多样性降低对于高等动物来说是很要命的问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年欧洲流行黑死病的时候,很多人死去,但是确实也有不少人什么事都没有。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基因多样性,有些人对于黑死病没有抵抗力,但是也有不少人又抵抗力啊!进一步说,假如人人都是罗纳尔多,那么谁来当科学家,假如人人都是杨振宁,那么谁来当文学家呢?正是人类的基因多样性,保证了人类种群的延续个社会进步。

高等动物也存在基因突变,而且有时候是非常棒的基因突变。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又很多次巨大的飞跃都是因为基因突变。人类的语言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记忆方式的改变等等,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举个例子吧。考古学家曾经发现过一个十万年前的鸵鸟蛋壳,经过了人类的加工,可以用来储存水。看似一件不太复杂的事情,对于人类的发展却有着非凡的意义,这说明人类发生了基因突变,大脑具备了想象力,这是其他类人猿,甚至是当时的其他人科动物,比如尼安德特人所不具备的。正是这一改变,使得人类拥有了长足进步,成为地球的王者。假如人类是孤雌生殖动物,那么有益的基因突变就难以保留下来,至少很难在种群中扩散。原因很简单,雌性个体繁殖能力有限,但是雄性个体却拥有非常强大的繁殖潜力。通过有性繁殖,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把最有益的基因整合在一起,促进了整个人类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