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传媒大眼导读

日前,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部分入围名单已出炉,热门剧集入围多个奖项,实力演员提名多个奖项。《白鹿原》一部剧包揽10项提名,覆盖全部共9个奖项,可谓目前最大赢家,其中就包括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提名的鹿子霖的扮演者何冰和白孝文的扮演者翟天临。而何冰还凭借在《情满四合院》中的精湛表演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获得各项提名的剧集和演员,都曾在去年引起不同程度上的热议,也让观众重新回想起那些追剧的日子。白玉兰奖评选出的最佳是否就是你心中的最佳?这些提名佳作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隐忧?一份入围名单,带给行业的是太多的思考。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老戏骨引爆热点,新生代演员青黄不接

从入围名单上不难看出,过去的2017年是戏骨演员集中爆发的一年,入围男女主角配角的演员基本上都是知名的老戏骨。人称追剧保证的何冰,在2017年相继出现在《白鹿原》《情满四合院》这两部题材风格大相径庭的优质作品中,且全部收获好评;而大器晚成的张嘉译,凭借大叔式形象深入人心,在去年带来的《白鹿原》《美好生活》《急诊科医生》《生逢灿烂的日子》四部剧集,其中塑造的各个角色形象也截然不同。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年轻演员在入围名单中的乏善可陈。《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扮演者李沁出生于1990年,是本届乃至近几届白玉兰奖年龄最小的提名者,也是唯一的一位90后。

除去李沁,女配的各个入围者平均年龄近49岁,女主的各个入围者虽相对年轻,也多数接近40岁,其中最年轻的还是1982年出生的孙俪。

而男主、男配入围者当中,最年轻的是1987年出生的翟天临和俞灏明,稍大一点的是“前夫哥”雷佳音。当然,一届白玉兰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例证,而并不代表着全部,比如2017年的白玉兰奖最佳女配就被年纪更小的关晓彤获得。

话虽这样说,但20岁到30岁之间的演员尤其是演技过硬的演员的相对缺乏,也是当下演艺圈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近几年流量明星的轮番轰炸下,观众早已陷入审美疲劳,也开始日益重视演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也是戏骨演员吸粉无数的原因所在。

从前年的年度大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吴刚、张志坚、许亚军,再到今年《远大前程》中的倪大红、赵立新、刘奕君,无不成为观众追剧的焦点和主要理由。难怪业界会呼吁设立最佳新人演员奖,以资鼓励,至少可以让影视剧作品在被流量挟裹的同时,也能找到那些真正具备优质演技的好演员,为国产影视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生血液。

良心剧口碑好评价高,收视流量口碑水准不成正比

《白鹿原》《情满四合院》虽然齐齐于后半程发力,但播出之初却都未得到与口碑相符的收视率,成为叫好不叫座的典型,甚至还一度掀起了对于观众审美层次的探讨。

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坐拥大量忠实粉丝,思想性、艺术性明显高于一众IP。可真正播出后,其收视率却遭遇《欢乐颂2》碾压,后者豆瓣评分5.2,粉丝在疯狂吐槽和热情追剧之间不断转换,却依旧眼睁睁看着后者的收视率高居首位。

与之相比,《白鹿原》虽然拥趸不少,且收获“‘三联’总编、北大学者、政法大学校长都会看”的强烈预期,但其收视率在播出前期一直处于0.5左右,与《欢乐颂2》的1.5差距颇大。劣币必然不能驱逐良币,随着众多“自来水”源源不断的涌入,后期发力的《白鹿原》终于实现收视逆袭,也符合其9.2的豆瓣评分。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去年热剧不少,《猎场》《欢乐颂2》《楚乔传》都曾引领一时话题,虽爆冷出局但话题流量依然足以傲视群雄。《楚乔传》可谓是2017年度的流量担当,年度点击量484亿。点击量前五的电视剧还有《欢乐颂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以及最大的黑马之作《人民的名义》。

在这些作品中,《人民的名义》在深度、广度、高度以及国民度都可以与《白鹿原》相媲美,但所幸的是前者在收视和口碑上同步。知名剧评人分析,《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大火,是因为该剧不仅剑指反腐大业,同时也关乎生存问题。而《白鹿原》则关乎国人的精神信仰问题。前者更贴合普遍审美与现实诉求,而后者更准确地指向精神层面,难怪观众中会有总编、学者和校长等高知人士了。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楚乔传》等流量剧集走高,离不开网络用户的追捧。而《白鹿原》显然不太符合年轻的网络用户的审美需求。与《人民的名义》邪不压正的“大团圆”结局所不同的是,《白鹿原》的宏大历史叙事,以及所展现的人性复杂与命运无奈的主题,确实稍显沉重,起初不能得到追求娱乐效果的观众们的支持,也在情理之中,但后期发力则证明了国民审美水准的提高。

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电视剧行业,需要满足不同的品味与需求。其中既有流量担当,也有口碑追求,既有满足娱乐至死的快消品,也要有叩问人性思考的哲思作品,这取决于市场的不同需求,缺一不可。

基数大,精品少,品类单一是问题

根据《2018年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国产电视剧登记备案的共有465部。要从如此巨大的基数当中选取10部年度最佳,显然不是易事。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在这10部作品中,包含古装剧2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年代剧4部(《生逢灿烂的日子》《白鹿原》《和平饭店》《那年花开月正圆》),现代题材4部(《美好生活》《情满四合院》《急诊科医生》《我的前半生》),这与我国高产、繁多的电视剧市场表现显然不符。更值得注意的是,被提名的导演、编剧等幕后制作人员和演员也都出自以上各部剧集,除了类别单一外,奖项也明显过于集中了些,在印证话题大剧多半都具备名副其实的实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国产电视剧制作的薄弱与弊端。

传统题材仍然强势,新兴题材则匮乏贫弱。抛去奖项本身对现实题材剧集的倾向不谈,国产电视剧市场丰富的细分品类仍不成熟,甚至难登大雅之堂。随着网剧的全面兴起,仙侠玄幻、都市情感、青春、科幻未来以及各类职业剧则较为匮乏。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除了网台联动的《大军师》一支独苗跻身四面楚歌之地,仙侠玄幻剧的入围还要追溯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2017年白玉兰奖上获得的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可见,主流奖项何时实现对网剧的招安,非传统平台何时能在主流评价体系中占据一时之地,都是尚且遥远的事情。而坐拥流量与口碑的网剧,却唯独与奖项相隔万里,也让人一声叹息。至于戛纳电影节与Netflix的博弈是否会改头换面上演中国电视剧版,还需经历一段长时间的观察才有答案。

眼下,一大波翻拍改编作品即将陆续面世,只是前途如何尚不可期。2017年《我的前半生》改编自亦舒的小说,其中对于女性婚姻、家庭、事业、情感的思考,曾一度引发观众的热议。奖项既是鼓励和肯定,也是一种标准的树立。而行业内外在评论获奖作品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去关注作品为何能够获奖,找到其背后隐藏的成功因素。比如立项16年、编剧潜心闭关3年且耗资3亿的《白鹿原》,究竟凭什么能够成为白玉兰奖的最大赢家?这才是整个行业都要追问、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一份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看到了哪些行业隐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