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播劇與網劇間日益明顯的“代溝”,還有被填平的可能嗎?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傳媒大眼導讀

當網友們熱火朝天地以各種網絡平臺為陣地,對臺播劇大加嘲諷的時候,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那些電視劇本來就不是拍給你們看的!

同理,各路大V各種意見領袖對網劇的低幼、誇張、無厘頭嗤之以鼻的時候,也可能是你們用成人甚至專家的視角,過度批判了拍給年輕小朋友們看的“兒童劇”和“少女劇”。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不難發現,臺播劇與網劇間正在形成一條不可逾越的“代溝”,從內容題材到演員、觀眾群,二者間的分化日益嚴重。電視熒屏上,晚熟老男孩和愛無能的大齡女青年談著有關柴米油鹽的愛情,企圖製造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網絡中,穿越而來的萌妹子們卻不遺餘力地調戲著皇帝陛下,在二次元腦洞裡不停撒糖。

即便臺播劇觀眾逐漸步入“老齡化”,但多年遺留下來的“電視情節”,尤其是收視率背後的商業價值,還是很難讓資本將電視劇市場拱手相讓。

於是我們經常看到,中年實力派演員談著與氣質不符的偶像戀愛,還時不時用過氣已久的網絡熱詞用力製造並不好笑的笑點。而本該青春洋溢的偶像劇,非要注入狗血的家庭倫理戲,企圖吸引大齡觀眾。這種試圖填平受眾代溝的“四不像”劇集,讓國產劇的尷尬值日益提升。只可惜老少皆宜的國民大劇已成稀缺資源的難題,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從受眾年齡到題材選擇,臺播劇與網劇間“代溝”日益明顯

事實上,臺播劇與網劇間日益明顯的“代溝”問題,是生活方式轉變的必然結果。大家從自己身上入手,想想每天花在手機、平板與電腦的時間,再跟花在電視機上的時間進行對比,答案不言而喻。

留在電視機前的忠實觀眾們的畫像也逐漸清晰起來,他們年齡多處於35歲以上,居家時間較長,其中女性更關注電視劇、綜藝,男性觀眾還會被新聞、體育類節目分流。從目前包攬衛視黃金檔的劇集不難看出,現實題材成為主流,一方面是符合政策方向,一方面也是市場導向的結果。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就2018年臺播劇播出後的實際效果及收視率來看,青春純愛劇《一路繁花相送》、古偶劇《鳳囚凰》等,與《戀愛先生》、《老男孩》、《美好生活》這類的現實劇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與此同時,央視的《樓外樓》、《大牧歌》,此前山東、湖北的《魔都風雲》,黑龍江、重慶的《鐵核桃之無間風雲》等沒有流量明星也沒有高頻網絡宣發的劇集,卻始終能夠在收視率排行榜保有一席之地。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再轉過頭看網播平臺,情況則剛好相反。如果說移動端發展初期,網絡平臺更多從渠道上為觀眾提供便利,那麼隨著網絡平臺自制能力和買片能力日益提升,以及用戶粘性的日益增強,觀眾們逐漸發現,原來自己的喜好更容易和網絡平臺產生共鳴。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縱觀今年播放量不錯的各部網劇,《烈火如歌》、《北京女子圖鑑》、《忽爾今夏》等等作品都是面對青年甚至青少年的。進入第二季度後,網劇更是被青春偶像劇霸屏,一副誓與電視搶奪年輕觀眾、與“老齡化”劃清界限的架勢,已經擺得很明顯了。

拿得起放不下的“電視情節”,成國產劇日益尷尬的原因

在這場以年齡段為基礎展開的觀眾群分化中,作為新興平臺的視頻網站快準狠地確立了自己的定位。以85後、95後甚至00後為主要受眾群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用戶的垂直細分,

古偶、穿越、漫改、青春校園、盜墓探險等一系列IP被火速開發,不僅吸引到王俊凱、易烊千璽、吳磊等超級流量小生的加盟,針對網絡綜藝推出的新一代偶像們,更是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便利。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從中不難得出結論,網劇要做的就是強化與臺播劇之間的差異化。簡單來說,所有電視臺不播而年輕人感興趣的內容,都可能成為網劇的下一個增長點。

而基礎雄厚、歷史悠久的電視圈,在面對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的較量時,並不能如後起之秀那樣瀟灑。一方面

對於電視臺來說,除了休閒娛樂內容的提供,還兼具宣傳發聲功能,保有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至關重要。從今年春節、五四青年節等大型晚會,央視等主流媒體與吳亦凡、楊洋、tfboys等年輕偶像的頻頻互動,就可見其對於年輕群體的高度重視。

同樣從市場角度考慮,即便電視觀眾逐漸趨向“老齡”,但其龐大的收視基數仍是網絡平臺暫時無法比擬的。收視率背後高額的招商收益,也使資本方念念不忘。對於出品方、製作團隊、明星演員來說,依然有著放不下的“電視情節”。一部網劇可能火成“現象級”,但目前想要提高“國民度”,還是離不開電視這一主流媒體的加持。

正是這種“拿得起,放不下”的電視情結,讓臺播劇們不斷使出渾身解數,企圖將年輕人從網絡中拽回到電視前。於是家庭倫理劇衍生出的大齡偶像劇(都市情感劇)成為今年的衛視主流劇,他們在主演年齡上貼近電視劇主流觀眾,但在劇情上又跳不出歡喜冤家的偶像劇套路,極易陷入現實劇不夠現實、偶像劇又不夠夢幻的尷尬怪圈。

國民大劇無關年齡性別,不要總低估觀眾的品味

網劇與臺播劇在受眾群體上的“代溝”問題,似乎讓國民大劇的誕生難上加難。年輕的孩子們喜歡明星主演的古裝劇、偶像劇,《楚喬傳》、《孤芳不自賞》吐槽不少,網絡討論度不低,收視率也衝到了年度前十。

都市中奔波忙碌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希望能從職場劇裡找到自己努力拼搏的影子。《歡樂頌》的成功掀起了一波都市劇熱潮,但無論是《戀愛先生》還是《老男孩》,依然是情感有餘、現實不足。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沒事灑灑狗血、充滿曲折離奇的家庭倫理戲,對媽媽阿姨這一輩確實有著一定的吸引力。《那年花開月正圓》、《因為遇見你》這種都是年度收視率前三的選手,電視觀眾中“師奶”這一群體的戰鬥力不容小覷,那叔叔伯伯們喜歡看看抗日英雄、手撕鬼子似乎也沒什麼不行。

到底什麼樣的劇能讓眾多挑食的觀眾們坐在一起呢?答案很簡單,精品好劇。其實,當我們嘗試將觀眾年齡、性別與各類電視劇一一對應時,也是陷入了對觀眾的某種偏見之中。誰說年輕人就不喜歡有深度的作品?誰又規定師奶們就不能被家國大義感動?想來《人民的名義》播出前,誰也沒想到達康書記受年輕女觀眾的喜愛程度,能夠超過陸毅飾演的侯亮平吧?

而這部被稱為2017年劇王的《人民的名義》,也確實不能歸到以上任何一類作品當中去。可正是這麼一部看起來“四三不靠”的作品,偏偏成了大眾都喜歡的那一個。眼看今年的劇王還遲遲沒有眉目,或許也是因為還沒有這樣一部無法被歸類的好劇出現吧。

台播剧与网剧间日益明显的“代沟”,还有被填平的可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