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出處嗎?

武漢繁華的武昌司門口東北片有一條楚材街,清末稱貢院前街和新街(又名貢院新街)。1949年以“惟楚有材”牌樓改今名。為武昌古老街道之一。“惟楚有材”出自《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故有“楚材晉用”之說。

你知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出處嗎?

據說楚材街早在宋朝時設有縣學,明清朝在此設貢院。貢院為湖北湖南“鄉試”唯一場所(亦稱試院)。據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編修的《江夏縣誌·貢院圖》記載:貢院坐北朝南,有三座門樓,系木柵構成,門柱高兩丈多。三座門樓中,第一門題“闢門籲俊”(意開門納才);第二門題“文運天開”;第三門題“朱衣點首”。據考證“惟楚有材”最早出自清代湖廣巡撫林天擎的筆記中,時間為順治年間,地點在湖廣治所武昌,事由為武昌府學館舍的建設。據《湖北通志》記載:順治十二年(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學祭孔時,學子們反映武昌府學為鄂省鄉學之冠,但校舍破敗。在林天擎的支持下,修葺工程於兩年後完成。新府學落成後,林天擎記下兩年前學子謁見之事,併發出由衷感嘆:“餘思惟楚有材,自者豔羨。”康熙年間,此語題於武昌鳳凰山麓貢院牌坊。清雍正十年(1732年),巡撫王士俊說“楚材號天下久矣”,並希望“從此楚材輩出”。咸豐三年,貢院毀於太平天國運動,牌樓不能倖免。咸豐八年,官文、胡林翼重修貢院及牌樓,並請曾國藩重寫了“惟楚有材”。二十世紀初,武昌實驗中學在貢院舊址建立,牌坊立於校門之前。1948年第5期上海《聯合畫報》中一組名為“歷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攝影報道,收錄了這座牌樓的照片,照片上的牌樓造型卻清晰可辨,四柱三門,飛簷翹角,“惟楚有材”四個大字歷歷在目。1958年此牌樓因大風而傾覆,談出人們的視野。據武昌實驗中學校史載:1958年前,離校門百步之遙的楚材街199號門前,有一座聞名荊楚大地的牌樓。由於年久失修因大風而傾覆。它是一座高約3.5米、寬約8米的四柱三門雙層飛簷翹角琉璃瓦的木製牌樓,北面書“惟楚有材”、南面書“闢門籲俊”,為紅底斗大金字。相傳這八個字的書寫者是清朝的曾國藩。值得一提的是,謝倩茂所編《一九三一年漢口大水記》有一幅“惟楚有材”牌樓照片,這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惟楚有材”牌樓照片。另外,民國時期李權(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的父親)著《鍾祥金石考》中收錄清康熙年間安陸知府楊綠綬《創建陽春書院記》有“詞擅白雪,句賡陽春,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名句,此碑文雕刻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你知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出處嗎?

至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為嘉慶年間(1812—1817年)嶽麓書院山長(院長)袁名耀(袁峴岡)與其明經(貢生的別稱)張中階合撰。史載某日,袁以“惟楚有材”句囑諸生應對,時明經張中階應對曰“於斯為盛”。“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孔子曰:‘才唯,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上、下聯均出自經典,堪稱珠聯璧合。從那時起,這幅楹聯就懸於書院山門,直至抗日戰爭。1933年該聯曾移掛湖南大學新圖書館,後毀於日機轟炸。1984年,湖南大學又根據原件照片複製,復掛於書院山門至今。有意思的是,曾國藩曾於道光十四年受業於嶽麓書院,有理由說他將嶽麓書院大門的“惟楚有材”移於武昌貢院的牌樓上。

你知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出處嗎?

由此看來“惟楚有材”一說始出湖北,比長沙嶽麓書院山長袁名耀所出的上聯還早100多年。為銘刻這段歷史,給湖北教育史正名,1993年武昌實驗中學重新修建了兩座大門。一座為正門,階梯式,門右大理石牆上鐫刻有校名“湖北武昌實驗中學”,為毛澤東手書。在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同學張珺在省實驗中學任教,他寫信給毛澤東,毛澤東授意秘書回了一封鼓勵他安心教師工作的信。“武昌實驗中學”這幾個字就是毛澤東親自寫在信封上的手跡。第二座門樓建於老校門處,直通武昌名街楚材街。學校在重新修建第二座仿世界名門大理石門樓時,將著名書法家陳義經相贈的“惟楚有材”、“闢門籲俊”八個大字鐫刻在新門樓上。從此,“惟楚有材”這一千古名句,又以它獨有的霸氣繼續承載著貢院600年曆史。

你知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出處嗎?

2010年10月6日,消失52年的“惟楚有材”牌樓重立武昌鳳凰山麓。這座牌樓的木柱呈黃色,灰瓦飛簷,位於武昌實驗中學大門內數百米處,寬10米、高8.7米,牌樓正面匾額寫有“惟楚有材”四個大字,背面寫著“闢門籲俊”四個大字。門樓由印尼菠蘿格木建造。

“惟楚有材”是湖北人傑地靈的一個象徵。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惟”並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僅作語氣詞,沒有實在意思。若理解為只有楚地有才的話,那似乎表明湖北人太狂妄了,有違“惟楚有材”的本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