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定鼎路与定鼎门有什么关系,定鼎门在定鼎路上吗?

belisow

定鼎路初修于1956年,南北走向,是洛阳老城区与西工区的分隔道路,中州路以南叫定鼎南路,以北叫定鼎北路。1995年,洛阳市政府在定鼎路与九都路交汇处建成定鼎立交桥。

史料记载,定鼎路最初命名时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该路紧靠周公庙,周公庙中有个定鼎堂,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唐代洛阳有一条定鼎门大街,它是当时洛阳城外郭城的南北大道,气势宏伟,定鼎路与定鼎门大街在同一条直线上,算是与历史契合。

许多外地人初听到这俩名字,可能以为定鼎门在定鼎路上,其实不然。

定鼎门位于如今洛阳市古城路中段,在原址上建有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史料记载,定鼎门建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代称建春门,唐代改称定鼎门,自隋代将其定为都城最外层的城门,即外郭城的正门后,直到北宋末年其职能仍未改变,沿用时间500余年。

定鼎门的门阙形制十分独特,其飞廊和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与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更绝的是,2007年,考古人员在距定鼎门50多米远的一处晚唐土层中,发现了密集的人的足印、骆驼蹄印及车辙痕迹,时隔1200余年仍旧清晰。

“鼎”,早在商周时期就象征着国家政权。周武王迁鼎于洛阳,周成王定鼎于洛阳,均视洛阳为都城和政治中心。无论是定鼎路还是定鼎门,都显现了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

(洛阳晚报 山军伟)


洛阳晚报

洛阳的定鼎门与定鼎路不是一回事,二者也不在同一位置。



定鼎门建于公元605年,为隋代洛阳城的南城门,名为建国门。这是当时洛阳城中轴线建筑群上著名的建筑,到了唐代改称定鼎门。定鼎门内的街道称为“天街”。定鼎门为一门两阙格局,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型对称平行分布,门楼与阙台之间有飞廊连接,其门道的宽度和进深为隋唐两京郭门之最,这种“一字阙”的城门在隋唐两京考古中也是孤例。


洛阳市定鼎路,南北纵向,位于现在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定鼎路同洛阳市中心主干道“中州路”的互为交叉。定鼎南路东侧为周公庙,据记载,周灭商后,为纪念周公辅佐“成王定鼎于郏鄏(西周初年洛阳名)”,建了一座规模宏伟壮观的庙宇叫周公庙,庙中大殿名为定鼎堂。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