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来北京帮子女带孩子的“老漂族”?

仑枘D6mu3414

今年春节期间,微博上的一条短视频让不少家庭在欢聚之余,多了一份思考。这个视频以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一位山东青岛籍的张阿姨在北京的生活现实:在陌生的城市,每日操持着繁忙的家务,同时也经历着精神世界的孤独。

“张阿姨”的身后站着一个群体,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为了支持儿女的事业、照顾第三代孙辈,成为了城市“老漂族”,异乡生活的他们,在缺乏城市归属感的同时,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空巢”。而这个群体的规模相当庞大,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有将近1800万,其中,专程为照顾晚辈而流动的老人比例高达43%。

“老漂族”的出现有两个重要推力。一方面,城镇化与人口流动大背景促使无数年轻人在城市成家立业,父辈老人投奔子女以满足其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无法为照看下一代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老人缘于强烈的传统责任伦理,愿意尽最大努力减轻子辈的生活负担,哪怕自己做出牺牲。鉴于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两个推力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有专家预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二孩政策”的实施,“老漂族”群体的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国人习惯安土重迁,对老年人来说,在异乡生活的不适感只会更加浓重。在陌生城市里的水土不服、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儿孙之间的代际冲突、乡愁的难以排遣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都会对“老漂族”构成巨大的困扰。而“老漂族”现象之所以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何处安放老漂族的晚年与幸福”之所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因为“老漂族”并非单个家庭的个例,而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人口现象。

就此而论,“老漂族”现象及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既关乎老年民生、民权和民意,实际也关系到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的走向。在老龄化社会已是客观现实的背景下,如果“老漂族”养老的问题得到顺利破解,中国应对老龄化无疑会从容得多。

在物质层面,“老漂族”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公共服务与保障覆盖上,反映了基本公共服务欠均等。从制度来看,目前的相关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政策仍具有明显的户籍分割痕迹,平等服务社区内常住人口的政策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异地就医结算、老人投奔子女可落户等政策在一些地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面对“老漂族”群体迅速扩大的现实,相关措施尚需进一步推进才可满足需求应该是一个共识。

人民日报最近有文章指出,“如何破解‘老漂族’养老难题,不仅考验着‘异地养老’模式的健全与完善,更是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的一道时代命题。”而要答好这道命题,显然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协作。


南方都市报

  “老漂族”是指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由于现如今有许多年轻人离开故乡到外地闯未来,父母便跟着他们“漂”晚年,重点是带孩子,这样一个老年群体被称为“老漂族”。

 要知道在大城市请月嫂要多少钱,在北京等大城市,专业点的月嫂要8000-10000元,如果是高级点的月嫂则要达到2-3万元。父母来帮着带孩子,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请月嫂和保姆的费用,这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可以大大减轻生活压力,可以安下心来全心工作,创造更好地工作成绩,获得更高收入和职位提升。同时,父母过来可以经常见到孙儿,可以缓解对孙儿的思念之苦,弄孙为乐,颐养天年,确实不失为一件美事。

   但是对于这些老漂一族来说,也有许多烦恼。首先,思乡之苦,特别是背景离乡的人,远离了自己原来的老屋子、老邻居们,远离了自己的土地,思乡之苦的心病,如果老人不能及时调整,那么可能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的隐患。其次,与已婚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长期的相处中会有很多问题,平时偶尔回趟家,这些矛盾都会被暂时压抑。但是长期相处中,问题和矛盾就会逐步凸显,如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300名50岁以上从外地来武汉市投奔儿女的“老漂族”中,65.2%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的重视不够,42.3%的老人对家庭生活不满意,79.2%的老人感觉很孤独。此外,64.7%的老人“在家独处”打发闲余时间;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后,49.7%的老人选择了憋在心里不说。最关键,老人没有医保,生病报销问题不方便,但是全国医保联网后,总体方便了很多。但是仍然还有许多问题。


布瑞克农业数据

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娶妻生子,本来他们可以好好歇歇享受他们自己的二人世界了,但还要抛家舍业不远千里万里的来到你们的身边帮助你们照顾下一代,他们时时要忍受思乡之苦拖着年迈的身体帮你们分担家务让你们在大城市努力打拼,可你们并没有感恩的心总是这样认为这是应该应分的,可你们不要忘了他们该尽的义务已经尽到了不欠你们什么了,我也是一个做父亲的也有一女一儿,女儿明年研究生就要毕业了也快结婚生子了,儿子今年大二未来他也要娶妻生子,我早就和老婆说过未来不管她们谁有了孩子坚决不管,她们有能力生就有能力养,我俩没义务帮助她们照顾下一代,等我俩退休了好好享受二人世界把身体养的棒棒的不给子女添负担,等到了真快走不动了就去选择一家好的养老院,至于说我和爱人的房产和存款她们如果尽孝道等我们走了二一添作五平分,如果没有尽到该尽的孝道对不起房子和钱你们就不要想了。


W神清气爽

我儿子和儿媳都在北京打拼,我们老俩口在京照顾他俩和一岁半的孙女。

我们15年来京至今,各种开销都是他们包圆,保括我俩每年几次回家路费和其它支出。每礼拜全家都去游玩和美食,很开心!做为老人不花一分钱总是心里不安,于是和老伴就决定每到过年拒收小俩口一万的红包,反过来给孙女一个一万的红包。

在京相处几年中,感到很开心,很合睦。特别有了小孙女后,才知道了什么叫天伦之乐!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我认为到那都是家!


马安武

看了这个问题我忍不住想回答一下,因为我女儿正准备去北京工作,不久的将来自己可能成为“老漂族”中的一名。



在儿女的眼里父母来北京带孩子天经地义,一是自己工作忙,经常加班加点,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少,父母带孩子大可放心,另外父母有文化对幼儿的教育也有帮助。二是来京工作时间不长,买房还贷压力大。父母来帮带孩子,自己可腾出更多的精力赴在工作上,加薪升职机会更多,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可节约大笔保姆费用。

在父母眼里帮儿女带孩子也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责任。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儿女永远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以能帮到儿女为荣。

事实上,当踏上老漂族生活的征途,这些50、60岁的人群就背负着诸多不适和孤独。下面已我们这些50多岁退休女人为例:



1.长期与老公分居

50多岁的退休女人来京帮儿女带孩子,注定要与老公分开,因为老公仍在工作。且不说自己因少了老公的陪伴会更加孤独,老公因少了自己的照顾冷暖会不会自知?老夫妻两头牵挂。特别是老公生个病什么的,这边急得团团转。

2.生活变得单调无趣

原来的退休生活十分丰富,健身跳舞旅游每天过得很充实,各种群活动层出不穷,人也显得年轻。来京带孩子每天重复着买菜、做饭、哄孩子、搞卫生相同的事情,没有组织,没有兴趣相投的同伴。除了孙子就没有其它交流的话题。

3.免费的保姆

其实,帮儿女带孩子就是一个免费的保姆,孩子工作忙什么都要做,也没有更多与儿女交流的机会。有时做得不如儿女的意,一样受到儿女的责备。有误解和委屈只有独自承受,也不想给远方的老公添乱和担忧。

4.最黄金的退休生活没了

自国家颁布二孩政策以来,年轻人自然会好好享用这一政策。生二胎的越来越多,而当我们带大孙子上了学,终于舒了一口气,以为可以回归自己的生活时,殊不知第二胎又要降临,这样带孙的日子又开始了,彻底淹没了自己的爱好兴趣,整个黄金退休生活全部奉献给带孙。等十年后不再要带孙了,发现自己真正老了,走不动了,只剩下病肢弱体,中国老人年的悲哀!



当然不可否认,带孙自有带孙的乐趣,他(她)的一声稚气的"奶奶”,早已将你全部的付出溶化……。即使再苦再累,你仍然心甘情愿,这就是中国式的奶奶外婆!


漫镜头

我的婆婆和妈妈都曾经跟着我们成为老漂族。孩子一岁之前是婆婆跟着我们在北京带孩子。最根本原因是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压力,必须夫妻俩人共同上班,又不愿意把孩子留老家骨肉分离,没有办法老人只能一大把年纪跟着我们成为北漂。庆幸的是婆婆是个很民主的老人,我也比较尊重老人,相处一年并未出现所谓的婆媳矛盾。婆婆只管带孩子,所有家务不需要做,周末和假期给婆婆放假,可以和相熟的老人朋友一起出去玩或者逛街,定期给婆婆零花钱,经常给婆婆买衣服。本着老人给带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的原则,避免婆媳矛盾,一家人也相处和睦。小区里很多老漂族,极少没有婆媳矛盾的,有的很过分,老人为了儿子忍气吞声,在北京又没有亲戚朋友,只能找同样带孩子的其他老人吐槽诉苦,所以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最后想说,老漂族比北漂更不容易,没有人这样一大把年纪还愿意背井离乡,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做儿女的真的需要多多体谅他们,多多理解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和睦相处!


小贝壳39913937

每次看到“老漂族”都会心生敬意。我时常在想,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我愿意做一名“老漂族”吗?



虽然我不在北京,但是我们小区也有很多“老漂族”,他们放弃自己年老的生活方式,舍弃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乡村,只为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意愿跟随子女背井离乡。


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带孩子是一件累还不容易见成绩的工作。每天都是看似琐碎的事,背后确实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功劳。这么繁重的任务,对于退休后的老人来说的确是不少的压力。

除了这些,他们还要面对【心理压力】。一、万一带不好,孩子埋怨。自己苦苦付出,却换不到肯定。这是我在小区听到最多“老漂族”们的担忧。

二、跟随子女来到新环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重新建立生活圈,重新适应生活方式。小区的人大多数都是关门闭户的,不像自己的家长,可以随意串门拉家常。

三、在异乡,老人家很难找到归属感,精神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朋友说,每次母亲来小住,都喜欢将旅行箱当衣柜,衣服永远都是放旅行箱里,好像做好了随时走的准备。

对于“老漂族”,子女们要感恩,多陪伴,而不是纯粹地当做“保姆”。老人家帮子女带孩子是情分,不带是本分。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互删!)


家语幼学

我们这代人基本都是一个孩子,有了孙子如果需要给带,在身体健康允许的情况下一定给带。带孩子虽然很累,但是也有很多乐趣。子女安家立业有了孩子,这是非常时期,当老人的不能袖手旁观,帮助一下,度过这最困难的时候,孩子大了就好了。过去是爹娘在哪,哪就是家。现在孩子在哪,哪就是家。离开故土也没问题,换个新环境,全当旅游了。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风貌,自然景观。地球都是村了,还有什么走不出来的。放好心态,做好后勤,让他们安心工作干事业,不也是为了多赚钱,共同提高生活质量吗。


老鱼218591078

我女儿也在北京工作,我也会经常去北京看望孩子,孩子在北京打拼不容易,年轻人在北京打拼还是有很多好的地方,可以公平竞争,有工作能力的,只要努力了,都会有收获,北京房子贵,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在北京打拼一辈子,买房子难,孩子大学毕业就在北京工作,所有的人脉都在北京,买不起房子也的在北京工作,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样也不错,在北京工作没房可以租房,等有钱了,可以选择一个不错的小城市买房,等退休了,在一个小城市有房养老,在北京打拼,孩子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退休在小城市养老,可以没有大多压力,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呢,


梦如花100

中国人都有一个好的传统,叫团圆。我们这代人有工作单位的都是已独生子女为多,现在年纪都在50多岁以上,象我今年才53岁,就退居二线了,可以不在单位上班,加上夫人也已经退休,正好儿媳妇生小孩,那我们正好在家沒事,也就一起来京帮帮他们,说实话,象我们这个年龄正处壮年,开车买莱带小孩,特别是料理家务比他们年轻人还强,能干就帮他们干一点,再说,带孙子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也应有一份我们长辈的贡献,合家团圆也是我们包括儿女们在内的期待,三年来,我们在北京生活很快乐,很轻松,幸福感满满的,我和夫人从不说带小孩累什么的,与小孩相处不仅增进了情感,也使我们的心态变得越发年轻,经济上的帐就不要去计较了,平常家里的一切开支都由我们全包圆,儿子,儿媳妇也很好,每次长假都会带我们全家出游,当然钱自然由他们出,我们也有时回老家,车票他们早就会给我们订好,所以,我想什么叫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正是我现在的生活吗!以前我们在家上班,儿子上大学后在北京工作,每年也只有春节回家一次,而现在子孙三代天天在一起,过得非常幸福快乐,每天都是在愉悦的心情中迎接新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