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州最小吃」糊拉汰:薄脆圓透的餅子裡包著天台味

天台縣城裡,早年流傳過這樣一個習俗:新媳婦進家門,婆婆要求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一份糊拉汰,從做糊拉汰的水平就大致可以判斷這個新媳婦是不是賢惠,善不善持家。

「尋找台州最小吃」糊拉汰:薄脆圓透的餅子裡包著天台味

糊拉汰是什麼,為什麼會這麼被天台人所看重?

實際上這是一種用麥粉糊烙起來的薄餅,樣子有些像雞蛋烙餅,不過製作起來卻很考究,沒有一定的功力,要做好這麼一張薄薄的餅,極難。

薄如紙、圓如鏡、透光亮

雖然是一張麵餅,“長相”上看也很普通,但由手藝精湛的人來完成製作,做出來的餅味道足可以媲美一道上乘菜餚。

餅皮子要薄,這可不簡單,極講究火候。民間早年做糊拉汰,用的是傳統的凹底鐵鍋,鍋子用火燒熱,當然不能過熱,有經驗的家庭主婦會在熱鍋上撒幾滴清水,根據水的蒸騰情況來判斷溫度是否適合。溫度適合了,用一小塊肥肉在鍋子裡擦上一遍,然後用手抓起事先發過的麥粉漿,抹到鍋中。

這時候,鍋子太熱,麵餅就容易糊,而且會變得比較厚,那就是一張不合格的糊拉汰;而鍋子溫度不夠,則容易使麵餅走形,厚薄也變得不均勻,樣子就不好看了。

餅子做出來必須是很圓潤的,這就很看手勁和經驗。老一輩天台人說,會做糊拉汰的人,抓一把粉漿正好能做出一張糊拉汰,不多出來,也不會不夠分量。

做糊拉汰用到的油極少,掌握不了火候和方法的話,也容易黏在鍋上,然後焦掉,這就違背了糊拉汰麵餅本身要求“透光亮”的特點。

學做糊拉汰是容易的,但要做好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如今,用凹底鐵鍋做糊拉汰的已經極少,多數人都使用更容易烙餅的鐵鏊盤,平底,對初學者來講更容易上手。

「尋找台州最小吃」糊拉汰:薄脆圓透的餅子裡包著天台味

口感脆、味道鮮是關鍵

老天台城裡,大部分家庭主婦們都會做糊拉汰,不過最受天台人喜愛的糊拉汰,恐怕還應該是天台縣城環城東路上的“修緣食坊”裡做出來的。

店主範順鐲對天台本土小吃情有獨鍾,他的店裡集結了幾乎全部的天台傳統小吃,用他自己的話來講,除了一些極為冷門的,其他的都一應俱全。而他店裡的糊拉汰,則是很多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天台人迴天臺後第一個要品嚐的家鄉味。

天台縣城做糊拉汰的店不少,何以老天台們對修緣食坊如此鍾情?秘密就在於他的製作工藝。對傳統小吃的“血統”,範順鐲非常看重,專門做糊拉汰的師傅,也是請自民間,有著數十年製作經驗的老天台人。

“糊拉汰的口感極為關鍵。”範順鐲說,沒有掌握好訣竅,做出來的糊拉汰是軟塌塌的,吃起來缺乏勁道,而一張好的糊拉汰,吃起來其實是非常鬆脆的。

鬆脆的外皮配上樸素卻鮮美的餡料,這才是糊拉汰口感的精華所在。在範順鐲的店裡,一位資深食客如是介紹。

關於餡料,可簡單到只有蔥花,也可以搭配南瓜絲或者土豆絲,甚至肉和梅乾菜等。不過,據老一輩天台人講,早年的糊拉汰,多以土豆絲做餡料。“土豆絲糊拉汰是最最傳統的。”

「尋找台州最小吃」糊拉汰:薄脆圓透的餅子裡包著天台味

新媳婦的小考驗,原來如此!

一張薄薄的糊拉汰,是早年天台婆婆考驗新媳婦的“利器”。一個優秀的媳婦兒,做糊拉汰的動作必須是熟練而且麻利的;攥一把麥粉漿,其分量應該是正好做一張標準大小的糊拉汰,做大了是奢侈,做小了是小氣;火候掌握得當,成品皮兒薄脆,餡兒鮮香,顏色是金燦燦的,這些都做到了,那就說明這媳婦有勤勞能幹的品質和處事不驚能力,持家必然是把好手。

當然,這些只是當年的老思想和老規矩,現在年輕人會做糊拉汰的恐怕不多了,範順鐲師傅作為傳統小吃的熱衷者,有時候也不免擔心這些極具天台特色的小吃工藝有一天會隨著老一輩的離去而失傳。

“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裡面包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傳統,包著那些如今只能耳聞而不見其詳的傳奇故事。”他說。

現在會做糊拉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範順鐲說,為了增加年輕人的熱情度,店裡都會組織做傳統小吃的比賽,通過這種形式來弘揚傳統小吃的文化。

另外,範順鐲師傅也給廣大吃貨朋友們介紹了傳統小吃糊拉汰的做法,想挑戰的朋友可以看著製作方法來嘗試一下,感受一下當年天台新媳婦面臨的考驗吧!

「尋找台州最小吃」糊拉汰:薄脆圓透的餅子裡包著天台味

糊拉汰做法:

1.烹調方法:貼、熗

2.操作過程:

(1)把麥粉調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狀,用手把它放在鍋子裡拖拉成圓形的薄餅,一次一個,用不到一分鐘就熟;

(2)迅速放上南瓜絲,加少量蒜泥;

(3)蓋上鍋蓋,烙2-3分鐘,即可出鏊食用。

3.操作關鍵點:

(1)粉調水的稠薄,鍋裡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與否,都要恰到好處;

(2)右手以逆時針方向糊制,糊皮時要厚薄均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