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坟地里传来的一声叹息

深夜坟地里传来的一声叹息

黎丽今年85岁了,自打过了年就没有再下床。家人心里都和明镜似的老太太怕是这一关难过了。

她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就在身边是个地道的庄稼汉子,为人淳朴踏实在村里口碑很好。女儿远嫁吉林最小的儿子就在县里做某局局长。

看到老娘身体每况愈下大儿子老早就备好应用之物,打电话让弟弟妹妹抓紧时间赶回来见老娘最后一面。三天后女儿回来了守着母亲塌前伺候着。唯有小儿子无动于衷开始还能应付几句后来索性就不接电话了。村里人都记着自从他上了大学到现在做了官一次家都没回过。

黎老太太每天苟延残喘着后来只能靠着米汤吊命但是嘴里一直喊着小儿子的名字。大儿子坐了三个小时的车来到县里在弟弟办公的地方整整蹲了一天也没见到人最后被保安赶了出来。

为什么他会这样呢?这还要从他们小时候说起。

黎丽16岁就嫁到这里,那时候她可算是十里八乡的美人了。她男人也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日子过得还算红火。后来三个孩子相继出世生活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男人到附近的矿上打工贴补家用。谁曾想天有不测风云矿上塌方男人被埋在了下面。

一家人哭的死去火来,那时候正好又碰到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可怎么过啊!

黎丽那时候三十多岁,按理说找个人改嫁问题不大。可是那个年月养活一个人都费劲谁有能力养活一家四口呢。

看着饿的面黄肌瘦的孩子黎丽把心一横当夜来到生产队长家.....

第二天带回了好多的粮食还有在当时很稀缺的腊肉,再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今天队长明天会计甚至连上级派来视察的人都被拉下水了。

大凡这种事传播的是非常快的,不消多久时间全村都知道了这个寡妇在做不要脸的事。女人们整天跟在她后面指指点点讽刺谩骂,男人们则稍后空闲就偷偷带着粮食跑到她家去。

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度过了那三年饥荒的年月,孩子们非但没有挨饿还一个个长得白白胖胖的。也就是用这种方式一直让孩子们念完高中,小儿子还顺利的上了大学。

可是黎丽的名声也彻底臭了,后来日子不那么紧张了她也想找个人搭伙过日子。可是附近十里八乡的人谁不知道她之前的作为。后来媒婆在两百多里外的周庄给她寻了一个,这人是个修理收音机手表的哑巴,人还不错也有些积蓄不在意对方有三个孩子。可是就在两家见面的时候哑巴发现给自己介绍的女人竟然是黎丽,气的他打着手语把媒婆骂的狗血淋头。想那媒婆到哪不是被人尊着,今天居然被哑巴骂了一顿连饭都没让吃就哄了出来。她一气之下再也不管这事了。

事情闹成这样黎丽就彻底断了再嫁的念头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可是孩子们从小在这种环境长大难免有所怨言,虽说慢慢的大儿子和闺女都理解了母亲可是小儿子却始终不能释怀。

深夜坟地里传来的一声叹息

后来他上了大学又成了政府官员自然更不能让人知道自己母亲的不光彩经历了,所以这么多年一次家都没回过。

黎老太太依旧在床上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大儿子跪在床前“砰!砰!”的磕头哭喊着:“妈!你就走吧!别再惦记那个王八蛋了。”

可惜丝毫不起作用老太太始终念叨着小儿子的名字。最后大儿子把稻草捆成一束点着了从房前扔到房后据说这样可以使徘徊在人间不肯离去的亡魂离开。

就这样又折腾了三天老太太在凌晨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的时候双眼瞪的像铃铛,嘴也大大的张着像是在呼喊什么。大儿子用了各种办法也没让她闭上眼睛。

黎老太太下葬了,就埋在村头的坟地里,本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可就在下葬的第二天傍晚路过的村民听到坟地传来一声重重的叹息“唉!人要是不吃饭该多好啊!”那声音分明就是刚刚死去的黎老太太的声音。

村民被吓坏了晚上只要天一黑就不敢出门,可是慢慢的发现除了坟地偶尔会冒出这句话之外也没别的怪事。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但是隔三差五的还是有人听到坟地里有人说:“唉!人要是不吃饭该多好啊!”

村上有一个上过私塾的老先生快90岁了,对当年的事记忆犹新。他看到黎老太太的小儿子居然这样对自己的母亲气愤不过拿出毛笔洋洋洒洒写了千余字的信,上面讲了当年的一些情况和黎老太太的无奈和辛酸。最后用半文半白的话狠狠的骂了他小儿子一顿,把信托人送到县里。

第二天早晨村民听到坟地那里有哭声出来一看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跪在黎老太太的坟前旁边停着一辆黑色的轿车。

“你这个畜生现在才知道回来!”不晓得哪个人骂了一句。大家义愤填膺抄起铁锹木棍跑了过去非要打死这个不孝子不可。吓得那人连滚带爬的钻进轿车一溜烟的跑掉了。村民们在后面怒骂不已。就在这时坟地又传来那个声音:“唉!人要是不吃饭该多好啊!”

管仲说:“仓廪实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究竟谁对谁错,谁是谁非想必大家已经在心中已经有评判了。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了。

深夜坟地里传来的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