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怎样一种文体?


其实跟我们写作文差不多,我感觉和议论文的写法极为相似,老师出一个题目,然后由考生们去写,不同的是八股文对文章的格式有严格要求,在语言上必须使用古人的语气,字数也有严格限制,且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都要相对成文。由于这类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构成,所以被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的形成与废止

我们都知道八股文形成于明朝,其实在明初的科举之中虽然对科举制度和文体都有明确要求,但文章的写法上仍然没有严格的限制,对考生的限制还不是很严格。

(王鏊)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在王鏊、谢迁、章懋等人的提倡下,八股文才开始真正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的文体,并逐渐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程式。

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科举考试开始正式从考“经义”变成了开考八股文,并规定考生必须严格按照八股的方式写作,格式严格,限制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宣布恢复科举取士,并沿用明朝的八股文,只是在明朝八股文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小改变。

(康熙)

清康熙二年(1663年)到康熙七年(1668年),八股考试曾一度短暂废止,但又被恢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翌年起废除。

八股文的具体格式

八股文的写法需要严格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完成。

我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吧,八股文和我们现在的议论文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先是“破题”,也就是说简单阐述一下题目说的是什么;紧接着是“承题”,也就是根据题目提出自己论点;然后是“起讲”,相当于对论点进行阐述;然后是“入手”,是从论点引出正文的突破口。接下来是“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起股”“中股”“后股”可以理解为议论文的论据,而“束股”则相当于对文章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结论。

看起来似乎不难,难的地方在于他对文章的写法有严格要求,不仅要用古人的语气,还对断句、对仗、字数都有严格要求,这就有点太难了。

八股文的危害

不得不说,八股文对文人的写作功底要求很高,如果以此来挑选作家的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极为考验文字功底,而且如果的写的好,文章的确很漂亮。可是科举是用来挑选官员的,挑选出来的人才是要用来治国理政的,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学术方面,华而不实。八股文对文章的题目、内容、格式限制太死,考生们第一考虑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考虑的是如何将文章写的漂亮,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大多比较空洞,只讲究了形式的好看,简直就变成了文字游戏。而且题目仅限于经书,完全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科举制度逐渐变得僵化,失去了选仕的实际作用。

治国方面,败坏吏治。八股文大行其道之下,为了能够考中,读书人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关心政治、社会、民生等实际问题,而是穷尽一生精力去研究八股文的写法。这样的人一旦考中成为了官员,对于民间疾苦毫无了解,在治国理政方面更是小白,国家在这种人的治理下怎么好的了,而朝廷充斥这样的官员,吏治怎么能好的了。

八股文鉴赏

下面附上一篇八股文推动者之一王鏊的八股文章,不得不说,如果写的好,八股文的确很漂亮。虽然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

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香茗史馆

科举制度本来就是选拔使用人才的制度,是社会阶级流通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人才推动时代的进步,一个优秀的时代一定要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了选拔出来国家的栋梁之才,科举制度在大多数时期都秉持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而八股文盛行于明清,严重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纸上空谈不切实际,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愚民政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八股文选出来的人才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第五大发明,它的产生推动了科教文卫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便是优秀的制度也会逐步僵化,这就要求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度改革。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规定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就是八股文。要想知道八股文的危害必须了解八股文究竟是什么。写八股文不必写使用内容因为每个段落都有固定格式连同字数都有一定限制,人们写八股文不需要经过思考只需要将字句结合在一起敷衍成文,根本看不出这个人的政治素养及治国理政的才能。

八股文最初的诞生是写议论文章的格式,就像一个实用工具,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好坏之分。八股文是变相的科举制度作弊,一些人为了考取功名,整日揣摩圣贤的书写规范以及背诵格式。俗话说的好天下文章一大抄,没有思想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八股文的起承转合都有严格规定,正是符合了这种没有思想的文章,人们为了考取功名只能亦步亦趋将自己的思想装进牢笼之中。八股文字考察历代圣贤的言语,这些圣贤不了解时代的形势,只是生搬硬套远离现实的圣贤之言,用来考取功名和最初选拔人才的意图完全相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