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主見的本質是什麼?

手機用戶82135288869

《人間失格》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就是典型的沒有主見的人。從幼年開始,他不懂得去拒絕別人,只會迎合。當父親問他想要買什麼禮物的時候,他並不是想著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想著父親最喜歡給他買什麼。在上學的時候,他也是如此,對於別人的各種要求,總會欣然接受,即使內心非常抗拒。最終,他徹底的喪失自我,與社會格格不入,對周邊的事物感到恐懼,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從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分析,他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客觀上的自我,即當下的狀態;另外一個是想象中的自我,即理想狀態。沒有主見的人,關鍵在於後者,他們常常對於自己的預期過高,但是又沒有能力去達到那種狀態。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的想法也開始產生懷疑,內心會產生自卑,不斷自責。因此,沒有主見的人,其本質往往是內心的脆弱,他們害怕受到別人的否定。


受到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的影響,許多家庭不注重對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培養,常常通過自己的權威,讓孩子無條件接受父母的意見。但是,這些問題也開始被許多家長意識到,他們開始採取正確的方法去教育他們。因此,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該太多的去幹預孩子的決定,而應該去引導他們。

不過,並不是沒有主見的人都是這種心理,有時候他們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以大局為重罷了,這是一種善意的妥協。


心夥伴

一個有主見的人,他必然對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有一套認知,並且相信按這套規則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要知道,人只會選擇有助於自身利益的選項。如果獲取利益的方式在他心中相對清晰穩定,那麼他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而收效良好後這一正反饋會進一步鞏固他的認知。

這樣,他就會逐步呈現出一種自信而又從容,進退有度的架式,人們往往會稱這樣的人很有主見。

而那些沒主見的人,心裡往往有很多不確定性

首先,他們不確定的是達成需要的方式

很多人內心深處的需要其實是“讓身邊的人都喜歡我,認可我”。但千人千面,眾口難調,他內心很難形成一套穩定的行為模式,這時,他越想得到,行事時就會越瞻前顧後。


其次,讓他們感到不確定的可能是需要本身

有很多人內心深處其實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需要,比如,很多人既希望工作形式輕鬆自主又想要高薪穩定,既希望在親密關係中充滿激情又想要安心牢靠,但這二者很多時候是難以得兼的,可他們又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於是在進行選擇時便會左右為難,進退維谷。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沒有主見的本質是對自己的需要和達成需要的方式不確定

而確定是需要勇氣的,這不僅是實踐的勇氣,更是取捨的勇氣。要接納自己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我們才有可能得到更多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沒有主見的人,本質上可能是個討好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好人”。

他們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是他們習慣於跟隨別人的意見,即便在自己與別人意見不同時,他們也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被問到自己想法的時候,他們常常用“都依你”“我都行”“隨便”來回復。

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生怕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會惹得他人不高興或讓他人受了委屈。因此,在外人看來,他們這群討好者就像是一群沒有主見的人。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變成“討好者”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這與他們兒時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關。

許多討好者在小時候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即他們只有在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一致時,才會感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是不會被拒絕或拋棄的。

這三類父母可能教育出“討好者”。

1. 嚴厲型

這些父母會對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要求也非常嚴格,給孩子立下許多規矩。孩子的腦海裡從小就被釘入了兩張清單,一張上列著“必須做的事”,另一張上則列著“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必須做的事情,未必會得到讚賞;但如果觸犯了禁忌,則一定會被責罰。

孩子不得不在完成必須做的事情的基礎上,拼命去做得更好,去迎合父母的高期待,來討好父母,久而久之,討好成了一種習慣。

2. 自戀型

自戀型的父母很要面子。他們會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樣,在人前展示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在人前無條件地“保持微笑”。即使孩子白天剛剛在學校被人欺負,如果在晚上的家庭聚會上看起來有些不高興,父母就會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淨在你奶奶/爺爺/叔叔/阿姨面前給我丟臉”。

久而久之,孩子會知道要隱藏自己的感受,而要去迎合周圍人的情緒,去討好周圍人。

3. 脆弱型

一些父母自身的焦慮水平比較高,總是擔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面對看起來焦慮而脆弱的父母,孩子會開始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小心翼翼地對待他們,怕他們因為自己的說話或做事而受傷。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且不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缺乏主見,事事順從他人的老好人,那麼請警惕上述這些行為,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更好的家庭教養環境。

而如果你發現自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老好人,不妨從看到這個答案開始,真正地關心自己,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想說什麼。人生這麼短,與其做一個辛辛苦苦的“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實的自己。


知我心理學

生活當中最常見的一種“沒有主見”的情況是“點菜”。每次外出聚餐的時候,

你問朋友:“我們去哪兒吃飯?”

朋友總是會回答“看你,都行”。

到了餐館你再問:“吃點什麼?”

朋友大概率要回答:“隨便”。

那這“沒有主見”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活動呢?你自己可以先打開腦洞發散思維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以下是我提供的可能性。

1.當事人真的不瞭解情況。

2.當事人對這件事不感興趣。

3.當事人出於尊重讓你自己做主。

4.當事人擔心自己做不出好的選擇。

5.當事人不想為選擇這件事負責任。

我們可以想到無數個理由來解釋在“點菜”的時候,選擇“隨便”的那些人的心理活動,這些理由都解釋得通,也都是可能的情況,至於是哪個選項更可能,我們要根據發生的情境和身處情境之中的人物情況再做推敲。

比如,吃飯點菜這件事又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人生事件,也不是難度很高事情,說出“隨便”、“都行”、“看你”(沒有主見)的朋友最可能的心理潛臺詞是“1.當事人真的不瞭解情況”、“2.當事人對這件事不感興趣”、“3.當事人出於尊重讓你自己做主”。45兩個個選項的可能性很低,因為點個菜真是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們再換個情境,有一個高三的考生,父母問他想要報考什麼學校,這位學生回答“不知道“、”隨便都可以“,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就會更傾向於判斷對方是”4.當事人擔心自己做不出好的選擇。“、”5.當事人不想為選擇這件事負責任。“傾向於判斷學生”沒有主見“是因為”缺乏自信“和”迴避責任“。

我們常常認為有得選擇是一件好事,但其實事實上,人們似乎更傾向於迴避選擇,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選擇困難症“。因為當人們自己做出選擇的時候,意味著自己要為選擇的後果承擔責任。既想做一個選擇,又不想承擔選擇的風險,於是說出”隨便“、”不知道“、”都行“來回避責任或者轉嫁責任給別人,”你看這菜多難吃,可不能怪我你點的。“”我大學四年一事無成,還不都是你們害的。“

就像有這樣一類戀人,他們天天擔心害怕會失去對方,最後實在受不了了這樣擔心的折磨,選擇了先離開。顧城的《避免》很形象詩意地描述了這種現象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


心理蔡中元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宋振輝


宋振輝,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中共黨員,從事兒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兒科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婦專委、懋德服務中心志願者,現返聘於房山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專家門診,房山區第一院心理諮詢,有豐富的兒內科臨床經驗,從事心理諮詢10年以上,擅長早期教育、青少年心理諮詢、家長課堂、青春期健康教育。

什麼是主見?主見是指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自身主觀見解。亦稱建樹、見地。主見不是生來就有的,有主見也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它與個人的學識、閱歷、判斷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沒有主見的人常常表現為人云亦云、瞻前顧後、左顧右盼、猶豫不決、左右搖擺、毫無建樹。人稱牆頭草、隨風倒。 沒有主見的人還常常表現為習慣性無主見,他們從小聽父母的,上學聽老師的,婚後聽媳婦的,老來聽兒女的。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決策。他們對任何事物毫無見地,總是抱著不知可否的態度應對。那麼,沒有主見的本質是什麼呢?

沒有主見的人,心理不夠強大

主見,說到底是一種心理活動,沒有主見的人一般都心理脆弱。他們在孩童時期可能父母管教過於嚴苛,他們在成長階段一般有心裡創傷的經歷,自卑感比較強,自信心比較弱,他們的心理活動總是謹小慎微,小心翼翼,總怕說錯話,總怕做錯事。遇到問題不敢表達自己的主觀見解。

沒有主見的人,缺乏勇氣和擔當

沒有主見的人,一般都膽小怕事,遇到事情不敢決策,遇到問題沒有勇氣克服,稍遇小事就要躲避、就要妥協,他們害怕擔當,他們害怕負責。他們遇事畏縮不前,他們經常杞人憂天。他們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闖不出去,衝不上去,只能充當一個隨大流的行者。

沒有主見的人,缺少對舍與得的理解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舍才有得,舍與得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要得先須舍,有舍才有得,捨得是一種領悟,更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沒有主見的人,缺少對舍與得的理解,在捨得面前不知取捨。

沒有主見的人,不能夠權衡利弊

沒有主見的人,在複雜事物面前抓不住主要矛盾,在利弊得失的關係中,不能夠權衡,他們看問題、做事情總帶有片面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他們的內心世界總處於一種糾結和矛盾的狀態中,該做或不該做總是拿不定主意。否定與肯定之間總是不能夠決策。

對於一個個體的人,沒有主見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沒有主見的本質還是一種心理因素,這種人由於心裡不夠強大,內心總是脆弱,缺乏勇氣和擔當,缺少對舍與得的理解,遇到問題不能夠權衡利弊,他們就會用猶豫彷徨、沒有主見表現出來。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我認為沒有主見的本質可能是不敢有主見,不敢做主見。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這樣的人,“有主見”是件有風險,甚至是危險的事。這個可以要追溯到幼年時期的經歷。沒有主見的人,其性格成因,與其在幼年時期,與養育者的互動關係密切相關。他們的養育者往往是很有主見的,甚至是過於有主見的。因為他們是很有主見的父母,為了維持自己的價值感,就無需一個有主見的子女。他們只需要對自己的主見應聲附和,拍手鼓掌的好子女。與這樣的父母相處,表面上父母可能會鼓勵孩子向自己學習,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主見。但是,當孩子真正把自己的想法或主見表達出來時,父母往往不是報以肯定,而是很多側重於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想法的幼稚性。更有甚者是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貶低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父母只是看上去很民主,實際上父母需要的不是一個有主見的孩子,為了贏得父母的喜愛,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塑造成符合父母潛意識期待的樣子——沒有主見。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的父母本身就很害怕“有主見”(跟他們幼年時期的經歷有關)。所以他們要極力打壓任何“有主見”的傾向,而最方便的打壓對象自然是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了,通過不斷打壓孩子身上任何有主見傾向的想法或行為,就可以緩解壓制自己內心對於“有主見”的焦慮。因此,孩子才變得越來越不敢表達主見,成了一個沒主見的人。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嘯


暖心理

其實沒有主見的本質就是沒有目標,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才會導致在很多事情上自己沒法做主,任由一塊橡皮泥一樣別人蹂躪。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也不喜歡被人這樣評價。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想擁有什麼,不想擁有什麼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尤其是隨著年紀的長大,閱歷的增加,漸漸發現與其說是我們創造了生活,不如說是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時候,才明白不管是事情也好,性格也罷,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

所以我們必須做一個有主見的人,但是現在往往很多年輕人是沒有主見的,那樣是很可怕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沒有主見的人是怎麼樣的、我們應該怎麼樣避免成為那樣的人!

  1. 不認可自己:沒有主見的人會老是覺得現在的自己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沒有人想要在自己短暫的一生裡,過的都是別人想要的生活,而沒有主見的人恰恰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現實。那些在親友的勸說下“被迫”去相親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不為自己的人生做主時,別人就會替你做主。

  2. 不能給予別人信任:當你朋友和你討論一個話題是,往往會對你的沒有主見十分煩勞,為你吃什麼你說隨便,為你有什麼想法你不出聲,就算你的想法可能和他的相違背,但是也請你說出來,做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很不待見得。


其實為什麼我們會沒有主見,其實有很多方面的造成的:‘

  1. 對現在的人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隨著家庭條件的改善和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再像以往那樣“放養”孩子,而是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這一方面是好事,有利於孩子的身心處在一種正確的軌道上。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現不少偏差。最典型的就是,父母因為害怕孩子受到傷害,過多的干預孩子的決定,養成了替孩子做決定的習慣。當孩子長期沒有機會獨自做決定的時候,形成和捍衛自己看法和見解的意願就會被大幅降低,於是養成了沒有主見的性格。

  2. 沒有主見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過多的考慮了別人的想法,導致不能或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

  3. 沒有勇氣去承擔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不好的結果,或者害怕這個結果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一旦結果和自己想象的有出入就會懷疑自己,慢慢地,你考慮事情的時候猶豫不決,夾雜著太多顧慮,導致忘了自己的初衷,最後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於是只能人云亦云,跟著別人走。


那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遠離這種狀態從而找回主見呢?


最重要得就是找回自我!你要重新認識自己,要知道我是誰!我在幹嘛!明白自己要什麼!

首先,有主見的人並非事事都有主見,相反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也是沒有想法的。

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會認同和接受別人的想法。比如雖然自己沒有想法,也不知道哪個想法好,但是他們在採納別人建議的時候,會乾脆利索,並表現出積極的認同,讓周圍的人誤以為:他原來也是這麼想的,只是被別人說出來了而已。

因此,想要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不必事事要求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不現實,二來反而顯的過於自我,而不是有主見了。更合適的做法是,在關鍵,或者自己看重的事情上,有自己的想法即可,其他不重要的事情靈活處理即可,不必藉此來評價自我。

其次,一個有主見的人,並不就是說每一次的想法就是對的,事實上有主見的人事後被打臉的情況也是非常非常的多。

但是他們有兩個敢於:一是敢於按照自己的感覺做出決定,那怕這個決定別人不理解,或者具有很大的風險;二是敢於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尤其是事後發現想法是錯的時候。

總之你要自信,相信自己,敢於把自己想法說出來,就算是錯的也沒關係,你可以不斷改進,學習,人非聖賢,孰能無錯,錯!你就改!如果你自己的暫時沒有想法時候呢你就要去肯定和讚揚別人的想法,讓別人知道至少你是認同別人的,不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我是小哆啦,一個專注於解答財經領域的的問答達人,大家有什麼想法或者問題的歡迎隨時歡迎我或者在評論區留言,我都會一一回復的!


經典電影動漫剪輯

沒主見的本質是被慣的。

我家一個親戚,一家老少,祖孫三代,只有一個有主見的,就是這家的爺爺,其他人,全都沒主見!嫁進來的兒媳婦,結了親的女婿,全部一起變得沒主見。

為什麼呢?

因為什麼都有老爺子操心!

孫子升學,老爺子想辦法讀好的學校。

孫女中考成績不好,老爺子想法設法為她著想,讀職校,實習,上班,一手包辦。

女兒女婿日子不好過,老爺子買米買面買衣服,過年的雞鴨魚肉全都給準備好提上門。

老婆搓麻將不管事,家裡除了兒媳婦休假的時候家務搭把手,他全都可以自己一手抓。

有錢時,兒孫圍著他轉,仰仗他而活。

沒錢時,兒孫還是圍著他轉,依然仰仗他而活。

為什麼?因為已經習慣了,所有的事情,都要老爺子拿主意,所有人人情往來,都要老爺子支持。

你可能覺得這是老爺子為家人做得太多而已,並沒有其他問題。

我想說,祖孫三代人全都這樣被禍害了。

老婆沒有他,過不下去,老爺子病重時還揚言要改嫁。

兒子從小養尊處優,如果大腦是個運轉機器,那麼,他的大腦應該是生鏽了,生存能力不及格,因為,從小到大,什麼都有老爹為他打算,自己稍有不同意見,那麼等待他的就是一頓臭罵。

女兒相貌平平,偏偏這時老爺子正當紅,加了一個1米8的帥小夥,婚後親戚問他女婿為什麼看上他老婆,答曰“撈一把”

肯定有人說,都是兒孫不爭氣,與老爺子何干?

干係大了!

人都是惰性動物,本來擔心自己謀生太辛苦,但是也不得不做,畢竟老婆孩子要養活,啪!老爹豪氣沖天接過重任,兒子再無什麼需要操心的,當然就自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因為其他人的擔子老爹都主動替他擔起來了。

老爺子年老力衰,之前打下的基礎一朝投資不慎,滿盤皆輸!

因為,有主見,拿主意,是需要資本的。

開始,他主見和資本都有,如此二十來年。

兒子也步入中年了

最大的孫女也工作了

但他們已經習慣被老爺子安排

女兒女婿,也習慣被老爺子安排

此時,撈一把的女婿因為岳家的衰落,日子不好過了,但還是依附著岳家而活。

兒孫都是吸血鬼一樣的存在。

老爺子精心呵護養大的吸血鬼。

以上。


美麗孕媽

沒主見的本質是不會思考

不會思考有兩個原因:

1、對事情沒有完全的認知,信息量太少而無法進行判斷

對自身不夠了解,對事態不夠了解,沒有足夠的信息去進行判斷,而這時候根據人的本能,如果他的旁邊出現了一個聲音,就會跟隨著這個聲音走,聽從這個聲音的意見

2、沒自信

這一點常常是受沒有足夠認知了解的,不是絕對。沒有自信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見

如何有變得主見:

1、大量接收信息

大量的閱讀書籍,接收大量的信息,各種觀點都要看都可以去聽,但可以不接受,這樣有助於思維上的提升,慢慢的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觀點是什麼,自己的底線在哪裡,信仰是什麼,追求是什麼,對於事物就有一定的判斷

2、無論對錯,堅持做自己

無論你做什麼決定,都是自己的選擇,別人的意見聽了之後要有自己的思考,無論是接受還是拒絕都沒關係。不管事情結果的好壞,都是自己做的決定,要對相信自己

無論對錯,都要相信自己,做一個有主見的人,就是做自己!


深度讀書

我們經常在這樣的意義上形容一個人沒主見:拿不定主意,容易受到其他人意見的影響,從而搖擺不定。

沒主見與沒主意不同,但密切相關。沒主意的人不可能有主見,有主意的人不一定有主見。可見,有主意是有主見的前提。

【思維能力差,沒主意】

很多人面對事情不敢吭聲,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是因為自己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觀點,還沒理出自己的思路。對於內心模糊的觀念,剛欲表達便自覺不妥,甚至漏洞百出,不堪一擊。

【生怕別人批,沒自信】

有些人則不同,他們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邏輯上也能夠自圓其說,甚至能給予充分的論證,但他人仍然不輕易亮出自己的意見,不輕易投入辯論。因為,他們太不自信,彷彿處處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怯於擔責任,沒擔當】

也有些人,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出有說服力的觀點,卻在權衡利弊上很謹慎。他們知道,一旦亮出自己的觀點,就會成為眾人悅服的主見和行為的指南。同時,他們也知道,理論總是灰暗的,在實踐中並不一定能夠取得預想的效果。真到那時,自己就會成為眾人埋怨的對象了。於是,他們寧願心藏不露。

【成功慾望小,沒動力】

判斷力與預見力都很準確的人也是存在的,他們不僅知道自己觀點能夠說服眾人,而且能夠把握實踐之舵,一步步實現預想的目標。但對其中一些人來說,這並沒有太多吸引力,他們不太較真,似乎無所謂,也就不屑於亮明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