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kikilala75

原因很簡單:

一、孔明得其主,可以這麼理解:

孔明遇劉備之時,曹操已擁有中國大半個北方,手下戰將如雲、謀士也如雨。孔明如去投奔,無非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然孔明年輕時看到曹操攻破大徐州時,對大範圍家鄉徐州的大屠殺,也不會去投奔老曹。



孫權,已歷三世,成了氣候。周瑜、魯肅、呂蒙、張昭、諸葛瑾等都是牛人,孔明再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劉備集團,儘管劉董闖蕩江湖十幾年,但也就區區幾千個大頭兵,有將沒相,劉備帝胄、信義著於四海,這是潛力股,而且劉備識人本領天下一流,孔明投奔正好建功立業。

孔明做農民時,就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後來劉備孔明共創蜀漢大業。

二、孔明遇劉備,天下蛋糕已分割殆盡。曹操、孫權的蛋糕已沒有牙齒去啃,當時只剩下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那幾塊蛋糕還能分分。這就是未得其時。

後來,劉備分得荊州四郡、益州、漢中,得以三分天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後方空虛,被呂蒙偷襲,先勝後敗,關羽關平被擒,劉備復仇又在夷陵慘敗,孔明從劉備手上接過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平定雲南,又五伐中原,事必恭親的性格人品使得孔明積勞成疾,最後敗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這就是未得其時。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有意思,“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是《三國演義》裡閒雲野鶴的水鏡先生話語。

我們不妨就題論題,僅以《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說說他為什麼是“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首先,說諸葛亮“得其主”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與劉備展開了戰略規劃性的“隆中對”。

諸葛亮獨臥隆中,不仕不官,靜待適合自己的真正明主。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可以說諸葛亮,遇見劉備確實是遇見了適合自己的明主。

諸葛亮遍觀當時天下大勢,北方曹操最強,佔據北方大片土地,勢力如日中天,其賬下戰將千員,謀士如雲,其勢已成,儼然是北方霸主了,非輕易可撼動。



飽漢難珍食,餓漢水作湯。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諸葛亮若去曹操陣營,也只是錦上添花,未必就會得到曹操的特別重視。何況諸葛亮並不喜歡曹操,對曹操曾攻打徐州時的屠殺行為,印象很不好。但對於當時勢力弱小的潛力股劉備,諸葛亮的加入卻是雪中送炭。



江東集團已歷三代,孫氏家族在江東已成氣候,且東吳江山雛形已成,東吳政壇的果子都被摘的差不多了,自比管仲、樂毅且志向遠大的諸葛亮,恐怕也不想吃一點殘羹冷炙。

何況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已在江東集團為官,已是孫權手下骨幹之臣。試想一下驕傲、眼界高的諸葛亮,也不想被人說成是“裙帶關係”,靠哥哥謀官。並且諸葛亮認為孫權並不是他的菜。



反觀劉備,則與曹孫不同。

劉備是潛力股,素有“皇叔之名”,仁義著於天下(甭管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關鍵是名聲已打出去了),且能屈能伸、堅韌不拔。

劉備現狀:沒地盤、兵力少、求賢若渴。落魄的劉備陣營,正處在開拓性的創業期,實力弱小,諸葛亮去了就是創業元老,必會被奉為上賓,得到足夠的重視。

如此一來,諸葛亮在劉備那裡,不僅會得到充分的自主性,還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也是諸葛亮真心想要的。如此,諸葛亮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志向抱負!



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程度,可以從劉備經常說的一句話“吾得孔明,如魚得水”。可見,諸葛亮確是“得了明主”,劉備也是當時最適合諸葛亮的明主。與其說諸葛亮成就了劉備,不如說二人互相成就了彼此。

其次,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說諸葛亮“不得其時”,其實說的就是“天時,時勢”對一心扶漢的諸葛亮不利,這也是悲劇的伏筆。諸葛亮雖然得到了明主劉備,但卻是生不逢時。東漢後的天下大勢:漢數已盡,人心分崩,三足鼎力,相互制衡,曹強劉弱,難以逆轉。



諸葛亮雖有出色的戰略規劃,也有過人的智慧才能,但怎奈一強人獨撐危局而對抗不利的大時勢,六出祁山、北伐無果,壯志未酬身先死,最終也沒能實現一統大業!蜀漢一直到滅亡,也都只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

可謂:“時也,命也”。

加之諸葛亮同時代的對手們:曹操、孫權、周瑜、司馬懿等人都非等閒之輩。另外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管理模式,以及個人謹慎性格,對成敗都有影響。

綜上,所以,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對諸葛亮,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嘆吧!


峰子奇觀

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位司馬徽,水鏡先生真的很壞。人家諸葛亮自己已然看到了的天下大局不可改變的洪流,曹操已然霸於北方,孫吳紮根江東,本想安安心心的在新野隆中隱居躬耕。

而我們的這位水鏡先生非要把諸葛亮給倒出來,還附帶了個龐統。誰知道這位水鏡先生存了個什麼心思,他司馬一家在曹操手下瓜分利益很慢。誰知道他是不是故意推出諸葛亮來作為司馬家壯大的棋子。

諸葛亮也是無奈啊,作為世家子弟自然知道大漢朝這般紛亂,實際上就是各種世家大族的利益糾紛。

北方以曹操為首的利益組合已然一目瞭然,即便去了也插足不了。

南方江東集團利益也基本確定,去了依然無用。所幸其兄諸葛瑾也最終佔了一席之地。

荊州集團亂七八糟,早晚被滅的事。川蜀集團太遠,插足不上不說,同樣的也是亂七八糟,明爭暗鬥。

結果,這位水鏡先生的這一賣。劉備找上門來,幾番拒絕就是想好好隱居。誰知道劉備這麼魔怔,臉皮比城牆還厚。外加關羽、張飛這樣的大漢在一旁威脅,這絕對是脫不了身了的。

明知道會被氣死累死,會被以後各種大大小小的門閥利益給糾纏住,還是一不小心的上了賊船。

結語:三國演義大家太熟了,這說來說去都不想爭了。以上所言純屬娛樂,說不定也還是有點歪理的。







漢墨山河

水鏡為啥說諸葛亮只得其主,卻不得天時?

這是就當時實際情況說的,真實反映了天下大勢。所謂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天時,是說按照諸葛亮的志向和意願,選擇劉備,算是跟對人;但由於時機已經錯過,可能難有大作為了。而以後蜀國的建立發展過程,確實也證明了水鏡的預言。



水鏡之所以這樣說,當然建立在他對當時大趨勢的準確預判之上,因為當時還是比較亂,除劉璋,張魯,馬騰韓遂,劉備,孫權等比較有名氣的割據勢力,一些小的軍閥則更多,比如吳臣,雷緒,以及劉表死後,江南諸郡的韓玄,劉度,趙範等。但曹操作為掌控漢獻帝,控制大半北方的正統,已經擁兵百萬,上將千員,能臣賢士,人材濟濟,從逐鹿中原,爭奪



天下角度,佔盡優勢,此時此刻,可以說英雄已經沒有多大用武之地。還有,江東孫權,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經濟繁榮,人口眾多,軍力強大,帳下雄才大略之人云集,不能再有奪佔想法。這樣一算,雖然大漢地域不小,但可供發揮的舞臺,卻並不大了。水鏡十分感嘆地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正反映了歷史發展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這個紛紛攘攘的混亂世道,有能力的人都按自己的判斷,作出選擇,雖然惋惜,但一切都不能改變。(7:09)


流譽後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因為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而且曹操自己英明神武,他的兒子個個也都是挺有出息,孫權佔領了整個江東,劉備只是劉表的客將,按照諸葛亮的觀點,你只能搶了劉表和劉璋的地盤,就算搶了他們的地盤,在整個中國大局裡面也是最小的勢力。因為時機已經失去,這就是水鏡先生說的他不得其時。

那為什麼說他得其主呢,因為劉備三顧茅廬,顯現出了自己的誠意,這個與當年周文王渭水河畔遇到姜尚有得一拼,當時諸葛亮沒有任何名,劉備好歹是一方諸侯,雖然沒有地盤,但是折節三次來訪一個毫無名氣的年輕人。這足以顯示他的誠意

劉備對諸葛亮100%的信任,所以諸葛亮做什麼劉備都支持,劉備把他和諸葛亮的關係比作魚跟水的關係,從這裡可以看得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程度。


俗話說人定不能勝天,天下大勢基本已經確定,不管是誰都不能扭轉,諸葛亮也不例外。所以諸葛亮的出山成就了諸葛亮,但是也鑄就了諸葛亮的悲劇。


知常容

諸葛亮,一個宛如神仙般的人物,地位之高,後代文人幾乎無人與之匹及,但是這與歷代文人的吹捧不無關係。為何呢?孔子說過“學而優則仕”,即讀書是為了做官的,但卻不好意思主動去要,那麼如果有人主動上門請自己做官,豈不妙哉!歷史上基本上只有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請諸葛孔明出山,歷代文人當然也想有如此般待遇,然明主少有,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所以歷代文人莫不對此行為大為褒揚!

至於,臥龍諸葛孔明“只得其主”是說劉備三顧茅廬,必然也是十分信任諸葛亮的,諸葛亮得到信任後憑其才能必然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實際上也是如此。

”不得其時“是說劉備見諸葛亮時,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北方在此之前大部分時間是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因此,曹操之後便會統一中國,可謂指日可待,縱觀古今,細數各朝,自南方統一北方,大概只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成功了,由此可見,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

除此之外,劉備與曹操兩主相比,在軍事、政治、文學以及任用人才上,劉備都不如曹操,即使諸葛亮有回天之力,那麼這條興漢之路多麼艱辛,各位可想而知。然而,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在此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假設諸葛亮能早些遇到劉備,可能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孔明六出祁山,最終殞命五丈原,古語中的“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在彼時也正是時機,諸葛亮的“不得其時”,實在令司馬徽為之惋惜啊!


卍古亭白衫千年殤卐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一心為大漢盡忠,但是他盡忠的時候,大漢其實已經是一個空殼子了,而且當時曹魏、孫吳的政權都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諸葛亮要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目標,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所謂的未得其時。

其實,這句話中的,孔明未得其時,並不僅僅是指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間。

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亮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

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這句話並不是水鏡先生說的,這句話是司馬徽的讖語,只是司馬徽在同情諸葛亮的遭遇。

孔明的不得其時還有一中說法,也就是他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太晚了,如果劉備在徐州的時候,他就加入劉備集團,劉備的霸業是很可能成功的。

然而,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是195年的事情,這時候的孔明只有十四歲,年紀還是非常小的。

而這時候的曹操早已經成了氣候,天下局勢更是錯綜複雜,即使孔明再有本事,他也不可能興復漢室了。

綜合上面的介紹,諸葛亮雖得其主,就是他得到了劉備這樣的君主,但是不得其時,說的是他不得天時,而且加入劉備集團也太晚了。


史家吟唱

所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時歷史的車輪已經要開始統一中華。諸葛亮的出生只是延緩了這個歷史車輪的步伐,但是卻沒有能力改變這個順勢。


所以雖有羽扇綸巾,卻無迴天之勢頭。

諸葛亮得其主,也就是劉備,劉備三顧茅廬,方請得他出山,可以說是得遇明主,對他也特別的信任,最後託孤。可謂得其主。

不得其時是因為當他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勢頭已經非常的盛。雖然劉備一直在負隅頑抗。曹操手下也是能臣無數。孫權手下也有周瑜。


文心採露苑

水鏡先生是站在歷史角度看天下情勢,古語云:天下之勢,久合必分,久分必合。從西周到東周,到戰國爭雄,至秦統一全國,歷經西漢東漢,又將到分治的歷史階段了。故無論孔明是多麼的神機妙算,也無法替劉備完成匡復漢室大一統的重任。最多隻是征服劉琪張魯等小諸侯,在西南一隔建個蜀漢政權,與吳孫和魏曹三分天下而已。此乃天時也。劉備三顧茅廬感動了孔明,他本耕躬隴畝,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的,是玄德的仁厚真誠打動了他,他才願出山受命於危難。此乃得明主也,謂之士為知已者死。惹得後世長嘆: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


湖南湘潭山野耕躬者

孔明只得其主,是說諸葛孔明出山幫助劉備是個正確的選擇。一方面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仁君,主仁臣賢,最理想的君臣組合。另一方面,劉備會給予諸葛亮最大的信任,給諸葛亮施展的舞臺,充分發揮諸葛亮的才智,能讓諸葛亮一展心中抱負。

但是不得其時,是說天下大亂,漢室以不可扶,劉備、諸葛亮一心想要匡扶漢室。匡扶漢室最終也成為蜀漢的政治包袱,孔明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病逝五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