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虎子看教育

据说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我想他老人家的本意绝非现在流传的那样!

也就是说“经是好经,全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现在这句话演变成老师不称职的紧箍咒。你是老师,你就应该把你的学生全部教成才,而且教成大才。你应该比孔子还厉害,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你最起码应该是弟子三千,贤者也三千!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参加过无数次的教育会议,大会上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想笑,发自内心的想笑!

说这句话的人把老师当做万能的神了,而且是不用敬畏的神!


学生的素质千差万别,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老师却是只有一个!同一班的孩子,也就是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怪老师?

我知道陈老先生的初衷是好的,和孔子的教育观点是一样的:因材施教!

我也想因材施教,可是我敢吗?比如我是语文老师,可是我们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喜欢语文,剩下的三分之二有喜欢数学的,有喜欢画画的,有喜欢跳舞的,有喜欢打球的……

我该怎么因材施教呢?您说!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错了,分分,老师的命根!你教学成绩不好,你敢说你是好老师?你只教那三分之一,让那三分之二各投名师?你当你是博士生导师啊!
所以我是非常不喜欢听这句话的,因为说这句话的大都是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的人,如果他亲自去带一辈子的课,临退休的时候回首往事,总结人生,再敢说这话,我服!


凡眼看红楼

这句话是脑残思维的典型代表。

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之口。

首先,不得不说,对当今很多所谓专家学者的话确实不敢恭维,因为很多专家不知道一线的实际情况,他们往往高高在上,理论上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应该怎样怎样,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



当然了,有的所谓专家也了解实际情况,但因为身处高位,需要保持与xx一致,故而不顾一线实际情况信口开河也是屡见不鲜。

然后说这位陈鹤琴的名言,他这句话的初衷是就因材施教而言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要拘泥于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方面的优点。比如甲语文非常好,好好从语文的角度培养他,将来会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比如乙数学好,就要在数学方面多培养他,将来在理科方面有所成就。丙动手能力强,就可以多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将来可能在工科方面有所成就……

所以陈鹤琴专家的想法是这样的,也就是教师不要只按一个标准要求引导学生,要从他的长处入手,这样,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教成一个有用的孩子。

可是,这是理论上的!

现实中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分数,不考什么动手能力,体育,道德,素质!所有的学生必须按教育部统一的要求,答同一份试卷,不管你各人是什么特长,必须如此。

在这个标准下,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因为教不教得好,只能看试卷这一个标准!

而且,这句话等量代换一下,就知道多奇葩了:没有治理不好的人,只有不会治理的官员。没有抓不住的罪犯,只有不会抓的警察。没有不好好开车的司机,只有不会执勤的交警。没有挣不了的钱,只有不会挣钱的人。没有活不长的命,只有不会活的人。没有强不了的性功能,只有不会性x的男人。没有长的丑的女人只有不会长的女人……

另外,陈鹤琴是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教育家。


真历史

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

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会破的警察。

没有演不好的演员,只有不会导的导演。

没有踢不好的球员,还有不会训的教练。

没有干不好的员工,只有不会当的老板。

没有干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努力的群众。

………………照这个逻辑我能给你说上一天。


这句话是老师用来勉励自己的一碗鸡汤,让自己不至于对学生与学生之间天赋、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感到绝望,鼓励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而不是让人拿来批判教师不努力的!

确实,全国1500多万教师,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同样一个知识点,有的老师讲的清晰条理简单易懂,有的老师讲的逻辑混乱前后矛盾。但是什么样的待遇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国家提出到2035年让教师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因为现在教师不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优秀的人才不会主动从教的。


确实,现在的孩子除非天生缺陷,智力水平都不差,只要给以合理的教育,都能学好。但是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是为全社会提供普及教育的,做不到完全的因材施教。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的天赋都不差,但是一旦没有在家庭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老师在学校是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改进的。但是迫于升学率和高考的压力,老师又有多少时间去照顾每一个孩子呢?

很多学生家长既吹捧“读书无用论”,鄙视教育和老师,又信奉“教育万能论”,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赋异禀,只是没遇到好老师。学校教育真的是万能的吗?

孩子从出生时白纸一张,到入学时带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品性和习惯,这最重要的几年是老师在教?这句话改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可能更合理一点。


英语语法实验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自从这句话问世,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道理。


笔者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 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旨在告诫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 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如果把它当成绝对真理,无条件地强调老师把每个学生都教好,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等客观因素,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再者,笔者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并不是要求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教成好学生,而是要坚定教育信念,尽可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材。

最好后,笔者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不应该成为评价老师的准绳,也不应该成为批判老师的“法宝”!


唱歌的小青蛙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姑且不问它出自于那位名家之口,单从这句话本身来理解是非常荒唐且的,非常不负责任的。

首先,人的自身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学生天资聪明,记忆力好,一篇文章念几遍就能够背诵下来,对所学知识一点就透,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老师们也愿意教这样的学生。而有些学生天生愚钝,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力不好,比如有些数学题,老师讲解了几遍可就是弄不懂,一篇小短文背了半天也背不会,对于这样的学生再会教的老师也是教不好的,即使是活神仙也无能为力。

其次,学生自身的原因。即使是素质条件都相同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成绩也有差异。有些学生虽然天资聪颖,因为没有好的家教,从小就养成一些坏毛病,不努力学习,天天调皮捣蛋的,有些学生甚至经常打架斗殴屡教不改,老师和学校都拿他没办法,这样的学生又怎么能够教好呢?

第三,一个班里怎么也有几十名学生吧,都是同样的老师去教学,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差这种情况呢?难道是老师们单单没有很好的教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吗?非也。老师们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讲课的内容相同,不存在给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的情况。因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非常幼稚的说法。

四,同一名学生由不同老师的去教学,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也就验证了“名师出高徒”的那句话。但是,有些学生天生就不是上学的那块料,即使是由再高明的师傅来教,也不会成为高徒的。

五,普通学校的老师只是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有些学生天生有着其他的爱好和特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习武,有的学生喜欢魔术,有的学生喜欢舞蹈等等,这样的学生都要有专门的学校进行培养教育,任何老师都不是万能的,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什么都能教,因此,题主所说的那句话也是不正确的。


嘿嘿笑哈哈

我不认同这句话,一些所谓的“专家”不真正的搞调研,没有足够的实地考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切实际的凭空臆断,不可取!

我已经在两所乡镇中学共任教二十年啦,熊孩子见得太多了,自工作以来,“减负、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大大小小的措施纷至沓来,在2012年又实施了中小学合并,取消村上设立的小学,国家拨款盖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实行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总体目标和初衷都是好的,但并不是所有措施在任何地区、任何方面都能让人叫好的,正所谓凡事

有一利就有一弊。

早些年农村的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农民的家庭经济条件也较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总体还凑合,随着生活条件、教育状况的改善,厌学者、品德顽劣的学生是越来越多,农村学生的家长们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把孩子扔给老人,父母离异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他们缺失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爱,这些不是学校和老师能够给予的,也不是一番大道理就能马上让学生浪子回头的,这个现象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老师力所能及的。



学生就象足球赛里的守门员,在禁区里受绝对的保护,打不得、骂不得,每天作业都不写的、上课趴桌大睡的、课堂上嘻皮笑脸捅咕别人玩的、早恋的玩手机、玩魔方的大有人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找家长,根本就白搭,不少的家长都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请问专家们你怎么办?!你敢打骂学生吗?!

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了,说这话的所谓的专家们,你考察调研了多少个学校,都是什么地区的?对各地的实际情况你了解多少?下基层来实际教学试试吧,看看在你的教育下,学生们的成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果成绩真是好的话,你才有发言权。

各位看官,你是什么看法,欢迎指正。


笔写人生786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初衷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也是他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表现。不想这句话,在后世的教育界却引发了铺天盖地的大讨论,在网上搜索看了看,总体而言,持批判否定态度的人居多,观点偏激口诛笔伐的人居多,孤立的对这句话进行评说的人居多。其实这句话的是非对错早有定论,而现在很多的讨论,都是建立在缺乏相应认知的基础上的。

单纯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合理的。任何真理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脱离了这个时空,真理也会变成谬误!正如许多人由此引申的那样“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没有不好的治安,只有不尽责的警察”、“没有亏损的企业,只有无能的领导”、“没有考不上的大学,只有不想上的学生”等等。很明显这是犯了简单片面的看问题的错误,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身,而不是教师!

陈老先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过,有人拿来为难老师。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这句话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有理难伸,有口难辩。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一名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教师,肯定有强大的事业心,一定有沉重的责任感,也都十分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针对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学校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只能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成为品学兼优的一套方法;但是人力有时穷,教师也是普通人,也要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无论我们教师如何努力,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所有的学生成绩都好,我估计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达到;如果是道德品质好的,我们要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我们不奢望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但是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作为一个教师,每天晚上坐下来反思自己,用这句话来督促自己,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提高和促进呢?


自在人生wub

对于这句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认为50%是正确的,因为孩子都有渴望求知的愿望,知识现实社会给予老师的压力太多,期待过多,让老师很多的责任不是在教学而是在做行政,家庭教育的不支持,让老师也分身乏术。

1、从教育的角度讲

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于老师本质工作的一个解释,但是老师不是全才,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社会对于老师的要求不能太高。

2、从老师的角度讲

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之口,他着重的出发点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的态度,认为学生没有学习好是老师的责任,是老师没办法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3、从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是教育的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很多是不是老师一人的责任,家庭的教育也很重要,社会氛围也很重要,孩子自身的因素也很重要。所以把所有的原因都放在老师身上是不对的。

一种教育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提出的环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游戏育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两句话,拿到古人来说确实是很有道理?因为古人学生的家长,对教师行业是比较敬重的,敬师重道!老师对学生惩罚也比较厉害,老师权利是很大的,古人云:不打黄巾教不成、打得黄巾变好人、意思就是:对待那些调皮捣蛋,顽固份子学生,你用文明教育的方式,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有些贱骨头学生,只有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在可以起到效果作用,所以说:这两句话在古代来讲,学生教不好,老师责任很大。


这两句话要是放到现在来说,完全就是个笑话?现在的孩子都被父母奉上的天,从小就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了,孩子就是天,什么事情都是依孩子,如果老师对待调皮捣蛋的孩子,惩罚了他或者打了孩子,家长还要告老师,现在老师都被调皮捣蛋的孩子,和顽固份子气都气坏了?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专讲仁义道德,能约束得了孩子了吗?就像我们社会上的人一样,专讲道德能约束得了坏人住吗?要不是有国家法律的威慑,社会早已也乱套了,现在的老师也不像老师的样子,学生也不像学生的样子,老师对待坏学生,也没有办法管?因为不能惩罚,你用嘴能说服教育得了吗?如果用嘴巴能劝得住坏人,那国家要立法干吗?还不是法律效果实用,其实现在的孩子是,被父母与社会放得太宽松,惯得一身臭毛病,对待坏孩子,你就要非常手段,才能教育得好他。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现在的学生,就是法律对他们太好了,所以教师也无能为力,因为怕孩子父母告,人家老师饭碗要紧?老师如果被学校开除了,也不值得,为了教育好你的孩子,你不旦不领情,反而还要告他下岗,还不如拿自己的工资算了,学生教得好不好无所谓,因为孩子跟老师一样平等,不能打不能罚,谁有那么厉害,能感化得了一个顽固不化得坏分子了,老师也不是耶稣。



运气大哥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学生”,看似有道理,其实是武断的、唯心的、不科学的说法。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说,老师教属于是外因,学生想学、会学是内因。人的智商存在高低之分,有的学生不是智商低,而是他不想学习,老师再教也没多大作用,说极端一些,智力发育不全或智力障碍患者,你一个老师想教会他一些东西,再怎么费心费力,只可能会有点作用,但效果肯定不理想。



这句话不可以引申到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病入膏肓者、有很严重的疾病者,恐怕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扁鹊、华佗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之术外,其他大夫对艾滋、癌症等严重疾病也是无能为力、回天乏术,也许在将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疾病能治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间的矛盾。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缺一不可。但两者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作用。

3.外因必须通过内容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学生是否想学、会学是内因,是第一位原因,是学习的事物本质,老师教属于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不管老师教的多好,也必须通过学生想学、会学才能起作用。



我是正经的八哥,请各位看官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