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千面|衢州道情 土生土长的中国说唱!

城市千面|衢州道情 土生土长的中国说唱!

在长久的意识里,“说唱”这种艺术形式是跟“美国”和“黑人”这些字眼分不开的,它被公认为发源于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的英文名“Rap”就是黑人俚语中的一个词汇。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其实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萌生了“说唱”,在南宋时期就已逐渐成型!

在浙江衢州,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道情,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是极具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之一。

城市千面|衢州道情 土生土长的中国说唱!

源于道教 兴在民间

城市千面|衢州道情 土生土长的中国说唱!

道情原为道教布道的一种“道歌”,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世行善等宗教思想,由游方道士在各地演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与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其曲调有耍孩子、清江引、二六调、夸夸调、步步娇等,曲调优美动听,很吸引观众。

随着道情题材的扩大,民间艺人的加入,清朝乾隆年间迎来道情的盛世——郑板桥时代,道情的作者和演唱者、曲目和唱腔、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材于现实生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曲目逐渐代替了传统的道教故事。后又因道情多唱地方新闻轶事,故俗称“唱新闻”。

城市千面|衢州道情 土生土长的中国说唱!

世俗百态 人间滋味

城市千面|衢州道情 土生土长的中国说唱!

说尽天下事,道出世间情。

道情是衢州地区有代表性的曲种。明末清初时鼎盛,流行于今衢州市所辖的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柯城以及浙、闽、赣交界地区。至今在龙游一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传广泛,影响很大,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

衢州道情代代承传,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融合、渗透与创新,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地方戏曲及风俗中的苦调和说唱音乐,逐渐形成一种浑朴抒情,诙谐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如龙游风俗“哭嫁”,现在五六十岁左右的妇女大多会唱。龙游哭嫁不是号哭,而是苦中带唱,有独特的腔调,称为“哭调”。当地风俗,女儿出嫁上轿前,母女要相互对哭,表示难舍难分,认为“越哭越发”,哭嫁有娘哭嫁、女哭嫁,女哭嫁称“思堂”,娘哭嫁称“送女上轿”。哭嫁有哭嫁词,内容大都是吉利词句。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城市千面|衢州道情 土生土长的中国说唱!

1992年 阿乐在龙游县湖镇农村唱道情

衢州道情艺人众多,自明末清初到现在,代代有传人,据龙游县文化馆调查资料记载,迄今为止已延续近10代。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柴金财,明末清初时龙游模环乡田铺村人,为第一代有代表性的艺人;第二代道情师,是龙游横山乡龙门桥村人,活动于明末清初,姓名无考;第三代艺人王祥林,清代龙游塔石镇王村人;第四代童阿宝,清代塔石镇岗坞村人;第五代徐连生、徐乃宜分别是塔石镇、泽随镇人。

民国时期已延至第6代,较有影响的当推石佛塘边村的盲艺人王阿代、模环乡许家村的许彩根、横山镇东坞村的陈水根、湖镇下库西角村的陈樟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道情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佼佼者,如袁耀明、爪树财、张云华、章树良、袁志生、叶念龙、汪宏年、巫永庆、高春荣及说唱道情的新秀杜春燕、杜燕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