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很少留胡子?而古代很多?

用户63846865372

很受欢迎的偶像杨洋,鹿晗,吴亦凡,他们的形象与大胡子的腾格尔截然不同,更倾向于女性化。我从科学角度上解释,这一切与DNA驱动有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杨洋,鹿晗,吴亦凡的脸型。


(杨洋)


(鹿晗)


(吴亦凡)

看看这些现代90后,00后最喜欢的"小鲜肉"的脸型,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脸型都倾向于"女性化",或者叫做"娘化"。比如,看他们的下巴,都比较的"尖"。这里是相对于老一辈的明星而言。一个不可否认的趋势就是,相对于过往传统的国字脸,浓眉大眼的粗犷形象,那种脾气温和,皮肤细腻,脸型倾向于女性化的男人,越来越受到女性的欢迎。这里绝对没有歧视"女性化"的意思,而是表达一个真实的情况,那就是,在现代社会,倾向于女性化的男子形象,更容易俘获异性的芳心,对女性更具有吸引力。这其实也是生物和社会进化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和古代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食物的匮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劳动力来维系家庭。一个健壮的,强有力的男人,他往往体格魁梧,五大三粗,有着强壮的类似于国字脸的下巴,这代表了咀嚼力特别强健,代表了健康。而健康与繁殖力有关系。女性受DNA的驱动,在寻找配偶的时候,更倾向于寻找可以给自己的后代提供更高生存保证的男人,所以 一个长着国字脸的男人,因为更象征着健康,所以比较受到女性的欢迎。由于这类男人更容易婚配,他们的基因就更容易扩散。而传递DNA是生物的第一本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食物被精细化,已经不需要那种健壮的下巴咀嚼也可以让人活的很好。这时候,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个下巴比较尖,更倾向于女性化的男人,他们被看成是家境比较优越的象征。健壮的下巴,代表了"苦力""劳动者"的符号,"尖下巴"则与"养尊处优""富裕"联系起来。由于女性天生被基因控制,所以更倾向于寻找一个女性化的男性配偶。与一个体力劳动者比较,家境优越,养尊处优的男人在哺育后代上的作用,要更大一点。

浓密的胡子也是这样,过去代表了强繁殖力和健康强壮的劳动力,但在社会生产力发达的现代,由于不符合女性化,所以逐渐就会成为非主流。


怀疑探索者

胡须,是男性成熟的标志,一个男子毛发很盛,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便很“man”。而女子呢,若以某峰挺拔为成熟的标志,除非写小说,则颇为难言。故男子可以“须眉”称,而女子只以“巾帼”称。

中国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是要留胡子的。不留胡子的,要么是“天阉”,生理上有问题,要么干脆就是太监,没法“行人道”,颏下容不了一部胡须。所以东汉末年,袁绍派兵入宫,尽杀无须之人,因为无须便是宦官,然而亦颇有误杀,许多男人胡须本不盛,仓促之间,便被当作阉人斩杀了。

说到中国男子留胡须,我想到一件趣事。说梁漱溟在50岁上遇到陈树芬,经过一番热恋,二人订了终身。当时梁漱溟正在留胡子,为了更显出男子气概,他在参加婚礼时将胡子刮了,并且得意地说:“一个老新郎在婚礼之前总是要刮刮胡子的。”梁的朋友们也逗趣,说梁漱溟“为我们这些中年伙伴们赢得了荣誉”。

其实新娘也不年轻了,陈树芬比梁漱溟小6岁,当时已经44岁——有人给九十岁的齐白石介绍“女朋友”,白石老人听说对象已经四十多岁了,马上摇头,嫌弃人家老呢!

梁漱溟外表不帅,他是学者,在大多数男人都“刮须”的新时代,他却在下巴上“挂须”,装酷也好,显深沉也好,胡子自有其用意。然而他也知道,男人要显出魅力,看起来年轻精神,还当痛剿须毛——看,舞台上,只有老生才挂一部长须,显得老里老气的。



(有须与无须的梁漱溟)

其实中国人面孔扁平,而且许多男性长相精致,留胡子并不好看。东亚人的体毛较西方人少,“洋鬼子”一身的毛,搭配起来就较为自然,而东亚人就一脑袋毛再配一嘴胡子,身上和胳膊上却干干净净的,脸皮又光洁得很,胡子又不多,看起来特别像是贴上去的,不好看。古代常称某男子“美须髯”,若反观之,则多数人的须髯是不美的。

但为什么古人必须留须呢?

这是一种习俗与文化,好比我们都熟悉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观念,都强迫着中国人不许割须。习俗久了,便进而发展出相应的文化,比如胡须文化。胡须作为人面上的主要物什(还不停地随嘴巴说话咀嚼和微风之起而飘拂舞动,特显摆!),在相术文化里就十分特别,常常被当作人的命运改变的一种尺度。

譬如明成祖朱棣,他还在做王爷时,就有相术大师对他说:“须长即腹,当即位做天子”。说他胡子长到肚子那块,他就要做皇帝了。朱棣对他那部胡须就非常得意,特别是两颊上飞出的两绺长须,更称之为“龙髯”。后来他的天子命果然应验了,看官你猜,他当如何重视他的龙髯,不信你去拔一根试试?


再说一位名人,话说王阳明年少时,一日走在街上,忽遇一相师,对阳明的面相颇为惊奇,预言道:

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说阳明的胡子长到不同的地方(衣领、丹台、丹田),他的修为也将达到不同的境界。


这些围绕胡须的著名相术预言虽然未必可信,但它突出表明,古人的胡须有多重要——曹操不是为了保命,他才舍不得割须呢!

然而清朝亡后,经过时代的洗礼,再经过新文化运动的震荡,人们观念变了,男人留须的就少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一变而为新文化,除了一些老人和旧军阀、旧官僚,留胡子的男人已不多见。一个满脸胡子的男人,不仅看起来邋遢,而且老气横秋,如何见其为“新人”呢?除此之外,还因为胡须难得打理,现代人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去整理嘴上那一撮毛?电动剃须刀,每天围着嘴巴转一圈,干净了,多省事!

所以现在除非是“装”艺术家或国学大师什么的,要留嘴胡子做“名牌”,其他多数男人就都不留须了。方便,年轻,光洁漂亮,多好!(胡丹/皇帝不称朕


皇帝不称朕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来凑个热闹!

中国人不留胡须应该从鸦片战争之后,思想和习俗逐渐发生变化开始算,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百年之后,新中国成立,建国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 已不再留须了。

吴秀波
在中国古代,留须是男子的必备相貌,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是一种境界的体现。中国古人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的影响,对于毛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根据年龄的不同,毛发在相貌上的形式体现也是不同的。比如发型,幼儿称总角、男子成年束发加冠、女子成年束发及笄等等。对于男子,当然还有胡须这一项,成年的男子(年轻一点的)一般留个一字须,表征自己已婚;八字胡说明已经闯荡社会,有了一定的阅历和地位。在古代小说、人物画像中,胡须往往用来表现一个人的职业、性格或者品德,比如:

齐白石
稀疏的胡须,说明此人可能从事文职、理性;

粗硬的胡须,说明此人个性单纯、正直、且性急容易招怨;

无亮色的胡须,说明此人性情不定,诸多反覆、人品卑劣;

光亮柔细且飘逸的胡须,说明此人高贵,待人平和,受人推崇、敬仰;

浓密粗硬,似针竖立的胡须,说明此人生性刚猛,智小谋大。

男子必备相貌

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爱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不留胡须的基本都是阉人,如果压根儿没长出来那就是“隐宫”了,这对于男人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刘邦

当然胡子长的好看了,还会得一个美髯公的称号,比如《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咱们熟知的关羽是出了名的美髯公。《三国演义》写关羽相貌,道: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和张飞
这么美的胡须,当然要精心打理才是。《三国演义》有一段写曹操为了保护关羽的胡须,操碎心的片段:

(关) 公醉,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曹)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次日,早朝见帝(汉献帝)。帝见关公一纱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

谢灵运

美髯之名,除了武将,还有文人,南北朝谢灵运就是一枚,据《隋唐嘉话》记载:

晋谢灵运须美,临刑,施为南海祗洹寺维摩诘须。寺人宝惜,初不亏损。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欲广其物色,令驰驿取之。又恐为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遂绝。

翻译一下:东晋谢灵运有一副美须,临刑前,他把自己的胡须赠给南海祗洹寺,供塑佛像之用。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为了端午节能跟人嬉戏(斗百草是一种游戏),命人通过驿站快速取回。她担心别人也会得到谢灵运的美须,就让人把佛像上其余的胡须都给剪了,谢灵运的美须从此便在世间绝迹了。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宦,地位越高,身份越高贵,胡须的表征性也就越强。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没有一副像样子的胡须,你还真不敢在人面前瞎咧咧,别人会觉得你压根儿没水平。

我们讲故事的时候,有一种习惯性的开头,就是“白胡子老爷爷

,这里面其实隐含了我们将胡须和智慧、阅历挂钩的理念。小时候,在村子里见到捋着胡须、拄着拐棍儿的老爷爷,就感到莫名的敬畏,他们发言的时候,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得静静地听着。这是一种权威,没有法律、制度约束,内心自发的权威。

隋炀帝
查阅古代人物画像,很少会有不长胡须的,尤其是帝王相,胡须基本是标配。咱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一种画面,皇帝和众臣在大殿朝议,有胡须的皇帝和没胡须的皇帝,谁更有威仪?肯定是长胡须的了。没长的和旁边的太监有什么差别!大臣内心一直会有一种跟一个小屁孩玩家家的感觉。

境界的体现

这与中国古来的相面术有关。王阳明早年热衷于仙道,十几岁时在京城遇见一位相士,说他有仙道气骨,便给他传授了胡须与得道的因果关系:“须拂劲,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圆圣果。”咱们当然知道,就跟头发的长短和见识无关一样,胡须的长短和得道也没半毛钱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修养境界、学术造诣高的人(这种人当然大多都是长者了),往往留着一副好看的胡须。

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

既然有人用自己的胡须表现自己的境界,那么就有人用胡须表现自己的凶狠。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土匪横行。这些人不善于收拾自己,久而久之,胡子麻茬的,所很多地方把土匪称作“胡子”,就体现了这种表征。(跟咱们现在弄个纹身吓唬人一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不再留须的原因

现在的中国人不留须的原因很多,这里列举几种:

其一,审美观的改变。

以前流行杀马特,现在主张扎小辫儿,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古代人们觉得一大把的胡须自然垂落,是一种美,现在的人则觉得太过老气,追求面部整洁。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国那种奶油的样式了。网上有朋友把中国人的脸相留须不好看作为不留须的原因,我觉得不太妥当。这是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是脸相合不合适的问题。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冲击而造成的。按照这种说法,如果回到大唐,歪果仁肯定会觉得,体型庞大的他们不适合胖,因为胖了的他们没有唐人好看。

其二,胡须的表征转变


首先,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改变。中国传统留须文化成了“旧”的代表,而西方的留须样式开始在中国流行。时日长久,中西混淆,留不留都已经无所谓了。其次,前面咱们说过,有些地方把土匪叫做“胡子”,胡子更多地代表了凶横,良好的表征走向了反面。第三,现在的人们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往往把留小胡子跟日本人联系起来,因为民族情感问题,而对这种留须样式感到厌恶。

其三,现实生活要求

这已经不是一个悠闲悠哉的时代。我们的工作岗位需要你面部光洁,快速的生活节奏也没有给你打理胡须的时间,随时的证件照不允许你带着胡子拍照,当然女朋友也会嫌你太脏。时过境迁,如果你喜欢胡须,要么做一个大师,要么做一个疯子。


真史圈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与胡须一样,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甚至认为这些毛发汇聚了人的精气神,是血脉生成,去除之后会大伤元气,所以古人对自己的毛发十分看重。



古代的武将,大都留着长长的胡子,比如关公和张飞等人。即便是白面书生,也要留着胡子,那些年长的大臣,长胡子显得更有威慑力和资历。在中国,胡须是男人的象征,长髯是智慧,虬髯则是勇猛。所以文臣皆留长髯,武将多留虬髯。


在古代,剃去毛发,当然包括胡须,算是一种很重的刑罚,所以他们自然是不愿意随意剃除,毛发关系到尊严与面子,还能从毛发上间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仅中国古代喜欢留长发长须,古代的印度、埃及等地也喜欢留长须,既引领潮流,又能御寒,还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留长胡须了,留长胡须的人被称为异类,正好与古人来了个对调。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节奏变得很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智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剃须后显得人干净整洁,所以人们才摒弃了留长胡须的习惯,你能想象一个人在办公室留着长长的胡子一边写代码一边喝泡面的场景吗?多不方便!你能想象一个人留着长长的胡胡子一边干电焊一边拧钢筋的场景吗?多危险!这是社会发展使然。


历史密探

胡子也称胡须,泛指生长于男性上唇、下巴、面颊、两腮或脖子的毛发。青春期后的男性一般都会长胡子,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

古代中国男子对胡子可谓重视,而且将胡子分的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因此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称呼。

古人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古训,对胡子极其重视。

秦汉时期人们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则流行染胡子,“好染髭须事后生”。民国时期张勋复辟后康有为希望当首揆(首席内阁大学士),张勋向宣统请示的时候,瑾太妃以为不可,并说本朝从未有过没胡子的宰相。康的胡子本来稀疏,又因化装入京时给刮掉了。康有为得知因为胡子影响前途时,忙从药店买来生须水,一小时抹上两三次,并时时揽镜自照,不啻于农夫之望禾苗也。

可见胡子的重要性。

胡须是男子表现气概和威严的一种标志,也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征之一。据说生殖机能越旺盛、胡须生长就越快。一个男人脸上不长胡子一定会被人笑话。

历史上除了南朝时期一些贵族子弟出现刮胡子现象外:“无不熏衣剃面”,基本上对自己的胡子百般爱惜。当然出家人也是不留胡子的,出家人不留胡子则是“远离烦恼,究竟寂灭”,但也不尽然,很多和尚还是留胡子的。

直到民国时期中国男子都还保留着蓄须的习惯。此后西风渐进,不留胡子成为卫生,文明的一种象征。比如18世纪初的俄国彼得大帝改革时就把剃掉贵族们的大胡子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当然也不能排除剃须刀、刀片厂家的商业营销。

不留胡子的风气所至,甚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青年留胡子都是“二流子”的象征。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赵燕云

中国古代,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所以古代的汉人,一生下来,就不剃头发,不剪胡子的。

其次,古代男人,以美髯公为美。也即是说,男人必须长胡子,胡子长得越多越长,会认为越帅,越有男人味。

最后,古代人技术有限,尤其是古代的广大农民,生活在死亡边缘,连一把剃须刀都没有,没钱去找剃头师傅理胡子。

现代人的审美观变了,学习西方人,以干净整洁为美。再说了,现在的人,也有这个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三生有画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古训影响,对于毛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会轻易剪去,尤其是男子的胡须,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征之一。

留胡须是男子的标配,我们看古装剧时就经常看到,那些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长者都是留着长长的胡须,思考问题时总要不自觉地捋一下胡子。地位越高,身份越尊贵,胡须的表征性也就越强。

不同年龄的男子留的胡须也不一样,年轻的成年男子一般留一字须,表征自己已婚;八字胡说明已经进入社会,有了一定的阅历和地位。

比如刘邦的“美须髯”、刘秀“美须眉”、马援“为人鬓髯,眉目如画”等。

由此可见,胡须已成为古时男性颇为重视的体征。

而且,古时的人对胡须的区分相当细致: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因此,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在古代,没有胡子的男人是被人另眼先看的,在民间俗语中,“面白无须”不是好的面相,常用于形容阉人、太监等特定群体,形容年轻人不稳重也常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民国时期,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西方的各种生活习惯被留洋人士带到国内,刮起了一阵西洋风。

男人的胡子和长辫子渐渐成了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象征,而且,胡子的打理相当繁琐,清理不仔细,就容易打结,残留污垢,不留胡子成为卫生、文明的一种象征。

后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理胡子耗时又耗精力,不留胡子不仅省时省心,而且干净利落,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很少留胡子。


有书博物馆

在中国古代,留须是男子的必备相貌,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是一种境界的体现。中国古人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的影响,对于毛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根据年龄的不同,毛发在相貌上的形式体现也是不同的。比如发型,幼儿称总角、男子成年束发加冠、女子成年束发及笄等等。对于男子,当然还有胡须这一项,成年的男子(年轻一点的)一般留个一字须,表征自己已婚;八字胡说明已经闯荡社会,有了一定的阅历和地位。在古代小说、人物画像中,胡须往往用来表现一个人的职业、性格或者品德

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说法,所以大部分男人都是留胡子的,而且胡子还是男子成年的一种标志。在古代没有胡子的男人甚至属于另类,在民间俗语中,“面白无 须”不是好的面相,常用于形容阉人、太监等特定群体,形容年轻人不稳重也常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在古代,胡须不仅是男人的“标配”,更是“帅哥”的基本组成元素,三国里关羽就有“美髯公”的称号,司马迁《史记》里形容汉高祖、班固《汉书》里形容霍光都用了“美须髯”来褒扬他们的外 貌。而在名著《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被马超击败追赶的时候,不得不“割须断袍”才得以逃命,小说在形容曹操狼狈之态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胡须对古代男性的重要性——曹操如不是因为要逃命保命,怎会轻易割断自己的胡须。

与体毛茂密的西方人相比,东方黄种人的体毛非常稀疏,这一点在胡须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东方黄种人最常见的胡须类型是两撇细细的山羊胡,搭配相对扁平的面孔,与西方人立体的脸型和浓密的络腮胡相比,就没有那么好看了,而且弄不好还容易非常显老和邋遢。

翻出晚清官员的照片,大多都是两撇细细的山羊胡,在今天看来显得非常难看。上个世纪西方对中国人充满了恐惧和偏见的代表形象"满大人"的形象,就是非常典型地展示了这一点。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宦,地位越高,身份越高贵,胡须的表征性也就越强。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没有一副像样子的胡须,你还真不敢在人面前瞎咧咧,别人会觉得你压根儿没水平。


彪哥公益

现在中国人很少留胡子是因为:


1.留胡子不干净,不卫生。吃饭喝汤时不仅胡子沾上饭柱,还有可能把胡子掉进汤里,太恶心了。

2.为了形象。现在中国很多公司,为了公司形象禁止留胡了。为了钱没办法。

3.为了亲嘴方便,留个胡子接吻女士们不愿意,怕扎嘴。

至于古代留胡子多,那是因为古人尊一句话:人之体发受之父母,剃了就是不忠不孝,所以留的多!


老头讲

传统中国,汉人信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男性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开始蓄须。久而久之,也成了对于男性的一种审美标准,更能体现男性的威猛阳刚,胡须多而胡型好看的人会被称作“美髯公”,而且长胡须往往被视为年长和智慧的象征,获得外形上的一种权威性。

蓄须和中国的相面术也有关系。

王阳明早年热衷于仙道,十几岁时在京城遇见一位相士,说他有仙道气骨,向他传授了胡须与得道的因果关系:“须拂劲,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圆圣果。”在民间观念里,“面白无须”是不好的面相,“黄须小儿”是对年轻人的轻视。

清朝满人入关,用剃发易服来降顺汉人。对于满人而言,身体发肤的信仰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看清十二帝的画像,没有一人是那种大胡子,最多只留鼻下的一道。这也影响了整体中国人的审美,去看晚清官员的照片,大多是两撇细细的山羊胡,这种形象也形成西方对于中国人充满恐惧和偏见的"满大人"的印象。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特别民国之后,全面追求近代化,剃须成为了进步的象征。但民国新旧同处,依然有很多老派人蓄须,新派人也不乏留点东洋蓄的。只不过后来日本侵华,东洋须的形象臭了,所以留的人越来越少。

真正不再普遍蓄须其实是从1949年以后开始的,并没有多久远。共产党的领导人大部分都不留胡子,解放军也明确规定军人不许蓄须,这对于全社会都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慢慢地剃须成了中国男性的习惯。到了今天,花美男、小鲜肉风靡,大胡子就更不符合审美了。不过当今社会是多元化时代,蓄须也不突兀,有不少追求个性的人还是留着各式各样的胡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