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文图:刘铭初

2017年阳光灿烂的时候,知友静同学参加了“心灵的休憩地”澜沧江之旅,在沙溪古镇看到一间客栈名字为“云归处”,脱口而出:正常的人来这,都会变成有问题。

我理解她,静静大概想静静,却又奈何不了残酷的现实,看到这些充满刺激的字眼,触景生情。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实际上,每次带大家到沙溪古镇,都会有人想在此开间客栈,好留下大把大把的时光去发呆啥的。偶尔,一起走的知友会失踪一会,原来是去打听“招租”老宅子的行情,不知是想疯了还是现实逼疯了。看来,不用到世界末日的那天,很多人都想逃离熟悉的旧世界。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2017年的民宿排行榜中,有一家叫“既下山”。若是静同学一听这名字,又可能会受刺激。既然你闯荡江湖那么久,就下山来清静一下吧?“既下山”是著名建筑师设计的极简风格民宿,有人称之为是性冷淡风。极简是格调,但每一件摆设,都看得出设计师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心设计。当然,功成名就之后,浮华真不那么需要。不过,下山后追求的东西实际上更高,比如格调这玩意。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镇上有一家高高在上的一家客栈,我把它定位为观景台(希望客栈老板看见这篇文章后不会骂我)。冬天来这,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身在云端,真叫人想入非非。有次,漂亮的女知友问男老板:你要招一个专门负责发呆的义工吗?感觉这位姐姐病情不轻,不过,她的愿望未必不能实现,她的病也未必不能治愈。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另一家客栈比较有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美国人,他与太太在沙溪古庙求子,如愿后,出资修缮古庙(这个要赞!也惭愧,中国的庙等外国人来修),还选择在村里的古戏台与人合伙开了客栈。这家客栈的房间比较简陋,却有人说是一年中必须睡一次的民宿(也许对想生二胎的同学,特别好)。平心而论,这故事能吸引观众,更致命的是周边环境太好。住处本身已远离热闹,美国老板还要求客人不在此打牌、喧哗,最好是看书。实在太清静了!我极其喜欢这样的环境,我把这里作为知友喝茶、发呆、休憩之地。因为这里基本是国外客户,想练习外语的朋友,住在这,也挺好。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虽然上面提到的客栈这么有个性特点,但我们也不住在那些地方。(别问我们住在哪,大家可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知途旅行管家对住处的挑剔)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古戏台墙壁上有一幅对联映衬着写意画:读易于古梅下,调琴于流水间。琴棋书画,我一窍不通,无法高雅。不过,真心想有一个地方,能抬头看天、脚踏实地。在这样的天地中,可以安静读书、可以写写诸如流年似水的文章。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如今想个院子

静静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会忧郁,请跟老刘走吧!

听完,压力山大。也许,我该去学学催眠,当你醒来,会发现生活是那么不同和美好。

可是,我也有忧郁,我的忧郁是想要的院子在哪里?

图片为沙溪古镇其中的六家客栈,不包括知途旅行管家安排的住处。

《澜沧江之春回顾》连载中

作者

刘铭初,摄影师,专注个性旅行的知途旅行创始人,56小铺创始人。常年考察于中国最原始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是“走遍中国少数民族”总策划师,目前深入了解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已记录一百多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性记录者和积极的民族文化传播者。

其个人事迹及其创办的知途旅行公司多年来广受主流媒体关注和报导,目前是《中国民族报》特邀专栏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