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火器已经很厉害了,康熙乾隆为什么选择不用?

只发历史

这这这真的是千古误区啊!首先要扇一下明粉的脸了,明朝的火器也没有多么了不起,虽然他有很多跨世纪意义的武器里面。清军的火器也没有那么不堪,相比之下,清军的火枪火炮要更加的优于明军的火器,而且利用率也更高。



一般对于康熙摒弃火器不用的这个梗来自于这么几个地方:流放戴梓,没有重视28发连环铳,打雅克萨的时候光有重炮没有火枪,对于收缴回来的燧发枪就自己留着打猎用,说“八旗子弟,当以骑射为重”、“太祖凭骑射武艺定天下,今人不可忘本”。但事实上,这些梗要么就是断章取义,要么就是没好好分析。


首先关于戴梓,的确戴梓是个大发明家,但你说他不被重视这是不存在的。康熙前半段,清军的火器中总会有戴梓的影子,当时比利时进贡番肠鸟枪,戴梓立马自己就仿制了五把,然后康熙一高兴这中火绳枪就成了清军单兵制式火枪了。还有就是南怀仁提出比利时可以造冲天子母炮,结果造不出来,反倒是戴梓根据原理造了出来,后来被康熙广泛投入军用,并命名为“无敌威远大将军炮”,就是一种打开花弹的臼炮。再后来的征讨葛尔丹中,该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要远比大明的臼炮厉害。


至于28发连环铳,在哪个工业水平落后的年代,手工制作的佛郎机尚且气密性不好,跟何况一个连发的后装武器呢,所以可以推断以康熙的聪明才智,如果这个武器真的非常牛逼,那一定会投入军用。

打雅克萨,是康熙根本就没把俄毛子太当回事,所以出兵也才3000,毕竟俄毛子也才来了826个人,犯不上兴师动众,火炮也是彭春申请好几次才批下的。因为当时的燧发枪和火绳枪威力差不多,所以康熙也没必要把已经在军队中普遍的火绳枪换成燧发枪。



骑射一说也是因为八旗子弟自入关之后就变得颓废了,康熙看不下去了说,你们都得给我好好练武,这么废以后打仗怎么办。


其实自康熙开始,大清的火器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统一采用火枪火炮和火箭,对火炮的型号有了更严格的规定,装备率和利用率也是要高于明军,因此,说康熙不重视火器,那次打仗不是靠火器赢得,不存在的。


火器工坊

先说说明清火器的问题。

明朝火器开始发展,到清朝并不是不用,而是没有发展。清朝配备的火器与明朝相比肯定是有发展的,只是进步不大,与西方一对比,就觉得清朝火器落后乃至不用这种幻觉。

而对于明朝而言,火器发源乃至发展是一个新事物的开始,所以想当然的觉得明比清的火器要高大上。其实在明处之际,单兵火器多是单眼铳、三眼铳、甚至五眼铳,它虽然威力很大,但装填极为麻烦,且射程比弓弩还近。

到后期才得到改进,而清几乎全部继承了明朝的火器传统。

原本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红夷大炮”,清军缴获到这些火炮后,也让它们大批走向战场。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和绿营的步兵都开始大规模装备火绳枪、火炮。

下图为康熙检阅八旗火枪方阵

气势还是很壮观的。而清朝完全继承明朝火器之时,在清朝历代的反叛,或者对外之际都有使用火器对敌的资料,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只会骑马射箭。

下图是康熙征准葛尔丹的火器使用图

清朝至于明朝火器运用,使用的更广泛,军队配备更为齐全。

只是清也仅仅只是继承,几乎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面对西方列强的高科技火器,清朝的火绳枪3分钟才能发射一枚子弹,英军的燧发枪1分钟就能发射一枚子弹。

尽管至鸦片战争时全国装备火枪的士兵占40-50%,但是在西方军队面前却相当不堪一击。

所以清明的火器水平应该是清略胜于明,但是从突破来说,明朝开始以及发明火器,而清朝仅仅只是继承,还是比较糟糕的继承。


笑尝历史百态

对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明朝的火器确实很发达,若是继续发展下去,外国侵略者是不敢这么欺负中国的。但是清朝早期为什么不去继续发展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对弓箭战马的迷信。明朝的火器很发达,但是满清依然靠着战马弓箭赢得了天下。这就给了满清统治者一个启示,再厉害的火器,都是表面功夫,打仗还是需要传统的骑兵冲锋,还是需要正面硬抗。

第二个原因,清初统治者,骨子里还是觉得自己是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民族的传统,就是骑马射箭。这是他们的传统,也是他们的骄傲,发展火器,岂不是说自己民族的战争方式是落后的?所以,不能大力发展。

第三个原因,清朝初期、中期的战争,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遇到的都不是强大先进的对手。没有被火器打疼了,就会依然迷信自己的弓箭战马才是无敌的。比如1636年打朝鲜,战胜。1685打沙俄,战胜。1788打安南(今越南),战胜。1788打廓尔喀(今尼泊尔),战胜。

第四个原因,对内统治需要。历来封建统治者,都害怕内乱。战马弓箭,不是普通农民造反能迅速驾驭的,除了后期的太平天国闹大了,前期的小造反,清军根本不害怕。但是一旦发展火器,一群只知道种地的农民,都可以很快学会火枪火炮,对清军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为了统治需要,为了自己的骑兵优势,也不愿发展火器。

综上所说,清初统治者是不想发展火器的,到了清末,四处挨打,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


七追风

这个问题只有两句,但两句都有很大问题!

首先,明朝火器真的已经很厉害了吗?

非也。

明朝火器的发展是经过漫长演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自我革新阶段和中后期的仿制超越阶段。

我们看明朝火器厉害,无非是看明朝在中后期抗击西方殖民者以及倭寇时,无论历史书还是影视剧都是明朝火器碾压侵略者,甚至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郑军都大量使用火器最终击败了荷兰殖民者。

问题来了,此时的明朝火器真的已经很厉害了吗?凡事最怕比较,相对于前朝甚至明朝前期,此时的火器确实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同时期的西方殖民者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代表,他们的火器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明朝中期以来,之所以火器的威力和射程都有了巨大提升,起源就是嘉靖年间发生在广东的西草湾海战,正是在这一次战斗中,明军以强势手段击败葡萄牙殖民者,缴获了他们的火炮,但也深刻认识到敌人火器的威力,因此随后广东布政使上交火炮,称为佛郎机,明朝开始了大量的仿造。因此我们才看到明朝后期的火器确实厉害,但是以偏概全说明朝整体火器厉害,是不对的。

再说明朝前期的火器,继承自宋元时代的火器发展,明朝的火器再上一个台阶,火铳、火枪等火器在数量和质量上获得一个进步,但是明朝的进步相对缓慢,和仿制之后的火器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清朝康乾时期的火器发展情况。

纵观清朝前期,火器一直是清军的标配武器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时期。说清朝不重视火器的,是看惯了影视剧上清军八旗骑兵手握马刀冲锋的场面,以及历史课本上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问清朝遭到乾隆皇帝嘲讽以及武将福康安的奚落。

如果这些都说明清朝不重视火器,那么有几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装备大量火器的明军投降清军后,作为马前卒他们为什么放弃趁手的火器而要拿起不熟练的马刀呢?面对城高墙厚,善于防守的明朝城池,清军是如何拿下的呢?

所以真相就是,清军不但装备火器了,而且是大量装备,特别是在前期消灭前朝反抗势力(南明、台湾郑氏等)、打击蒙古部落时,火器更是得到大规模使用。下面是一张清军大战噶尔丹的图:

所以说清朝的火器运用还是很普遍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由于影视剧的误导,而是由于清朝不为人知的兵制。清朝除了我们熟知的八旗,还有数量庞大的绿营兵,和八旗讲究骑射不同,绿营是由前朝旧部组成,以步兵为主,他们的武器主要是弓箭和火枪。又因为清朝幅员辽阔,因此北方绿营多有火枪火炮,而南方由于地形崎岖、气候潮湿,用弓箭反而更有优势,所有造成清朝不用火器的错觉。

不过虽然清军使用火器规模很大也很频繁,但是清朝统治者从内心而言还是没有多大积极性的。要不是因为马刀砍不开城墙,清军是不想用火器的,归根结底还是有以下几个考量:

1、火器危险系数高

和弓弩相比,火器的走火问题时有发生,且弹药也难以保存和运送,更要命的是火炮的问题,因为铸造技术不过关,炸膛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每次打仗因火器操作不当造成的减员比打仗还多,所以很多时候,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第一时间选择火器;

2、内心恐惧和居安思危

熟悉了火器会不会忘记自己的骑射本领?清朝皇帝始终在考虑这个事情,所以他们不得不刻意去强调骑射的看家本领不能丢,每年的秋狩什么的不亦乐乎。再就是任何军队都有可能造反,火器在他们手里是杀敌利器,也可以是干掉自己的家伙,所以清朝皇帝一直在刻意压制火器的进步。

所以到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仍然是二百多年前的大炮,左宗棠挖出明朝大炮,竟感叹比自己的火器还要先进。

呜呼!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静Yes

在他们还没壮大的时候,有学习过大明的火炮技术的,虽然造的不是很好,但也能凑合。他们骑兵很厉害,但大明当时的关宁铁骑一样牛逼,而且还配备了一种可以打三发的火铳。相当先进!只是这个可能技术失传,他们没有学习到,明朝亡国主要是自己内部的起义拖死了,消耗太多国力,才让他们有了崛起的机会。后期清朝夺取了天下,没有很多仗要打了,也就慢慢忽略了火器的发展。学识有限,欢迎指教!


三尺青锋L

不用? 题主的意思是康熙打仗是“不用大炮用大刀”?如果你是康熙的话你会这么做吗? 江阴城墙是怎么干塌的知道吗?清朝的火器制造水平 装备数量 规模和普及率网上都有,可以查一下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