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专用汽车行业生产和管理,中集车辆“灯塔项目”

以中集车辆(集团)技术总监申建文、李晓甫、舒磊为核心的技术团队最近很忙。

2017年11月24日上午,中集华骏灯塔项目新办公楼的启用仪式后,顾不上在新办公室多呆一会,下午马不停蹄地将要赶赴扬州,扬州市领导要参观中集通华的灯塔工厂,技术团队还要负责讲解。往返于深圳、东莞、扬州和驻马店,对于以申建文为首的技术团队而言,已是常态。

2017年11月4日,中集车辆(集团)总经理李贵平在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首次向业界公开中集车辆“灯塔项目”引起行业高度关注,这项面向未来的工艺和装备升级计划,有望颠覆现有专用汽车的管理和生产。产品模块化技术、制造系统的数字化集成,过去需要1000多人完成的产量只需要两三百人即可完成,生产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能,并且生产全过程无VOCs排放,更加环保节能。

颠覆专用汽车行业生产和管理,中集车辆“灯塔项目”

历经波折 中集车辆寻求突破

作为专用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中集车辆自2002年进入道路运输车辆行业发展速度惊人,2004年跃居中国规模最大的专用汽车企业,当年生产规模和产销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并持续至今。

在较短的时间雄踞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的第一,中集车辆为什么还会花大手笔“反复革自己的命”?主要还是国内和全球市场的危机感。

颠覆专用汽车行业生产和管理,中集车辆“灯塔项目”

事实上,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专用车集团,中集车辆(集团)自2007年开始收购多家欧洲专用车企业以后,尝试将国内低廉的制造成本和欧洲雄厚的技术对接,但效果却不理想。2007年,中集集团收购荷兰博格公司后,当时负责中集海外业务的李贵平有意撮合荷兰博格公司位于比利时的全资子公司LAG与中集通华合作,双方都以罐式车为主打产品,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

这是当时代表中集车辆最高水平的欧洲制造技术,向国内核心生产基地转移的一次尝试,这场合作前期以失败告终。LAG担心中集通华的产品质量,中集通华担心欧洲罐车工艺复杂、工时长、利润薄,因此双方热情逐渐消弭,合作在2009年陷入停滞。

随后中集车辆先后启动了深圳专用车LAG项目、进军德国为目标的BSG项目和面向国内市场的黑牌车和银牌车技术因为种种原因受阻。

四起四落。从中集通华和LAG合作改造国内生产线到深圳专用车引进LAG国外生产线,再到BSG项目和黑牌车、银牌车项目受阻,尽管中集车辆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中集车辆的技术升级,却起到了关键性启示的作用,尤其是BSG项目让中集车辆开始接触到半挂车制造的“第三代技术”,即“设计模块化、生产节拍化、柔性生产管理”,并且对技术升级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欧洲工艺和产品的引进,不应该是局部,而应该从设计、生产、服务等全方位的引进,并且根据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便是后来中集车辆“灯塔项目”的雏形。

结合国情 推出专用车技术升级的“中集方案”

2014年1月,以探索数字化工厂样本为目标的灯塔项目正式启动。在中集车辆管理层的构想中,灯塔项目的核心是“以生产汽车的方式生产半挂车”,围绕这个核心三大支柱是“模块化的产品设计”,“自动化的物联设备”,以及连接二者的“信息系统”。如果说前面的探索只是零星的尝试,那么“灯塔项目”就是系统化的大规模投资。李贵平说:“这次中集车辆再也不贪便宜,全按德国标准来。”灯塔项目,是一次对技术升级路线系统梳理之后的全新起点。

申建文透露,灯塔工厂的筹建,贯穿始终的有两个阶段:规划阶段和建设阶段,先规划后建设。这两个阶段当中有两条很明确的主线:技术上的突破和管理上的创新,“先把产品设计出来,再把生产线拉起来”。

2015年8月,经过前期的论证和规划,中集车辆在成立数字化工程兴趣小组,在东莞中集开展数字化工厂构想,规划和建设。为了针对性解决研发过程的过程,灯塔项目团队联合相关外部资源对中集车辆整个研发体系和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研究。他们发现:目前以东莞中集为例,国内工厂在产品设计研发、数据管理和知识重用、变更管理设计、工艺协同管理、项目管理、售后服务、IT工具及平台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上述分析,中集车辆灯塔项目组认为,现在是东莞中集需要全面导入数字化产品研发和数据管理平台的最佳时机。

有了前期深入扎实的调研,灯塔工厂也逐渐清晰起来。在项目组最初的设想中,灯塔工厂是建立全球供应的零部件工厂,用模块化的方式生产整车零部件。随着项目的推进,这个投资数亿的项目在模块化工业设计、自动化物联设备以及信息系统方面上,将中集车辆技术团队带入更高层面的思考,并孕育出整个灯塔工厂的规划架构,所有的生产流程在管理者的电脑中一目了然,生产过程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清晰地追根溯源,寻求解决方案,变成一个全透明的自动化、数字化教导车间。

因此,东莞中集灯塔工厂紧密围绕产品研发主线,以信息集成为技术手段,建设适合东莞中集业务特点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统一平台,实现研发过程中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和管理。

2016年7月,东莞灯塔工厂建成试产,并在当年9月22日,中集投产35周年首次公开:全自动化的切割、上下料、焊接、喷涂,庞大的工厂看不到几个工人,一切都是紧锣密鼓的开始着。无论是下料切割精度、油漆耐磨性,还是在产品表面光滑性令人赞不绝口。东莞中集灯塔工厂替代了约45% 的人工,且工艺的标准化和产品的精度要高于人工,生产效率提高66%,物流效率提高90%,对目前劳动密集型的专用汽车行业而言,确实是一种颠覆。

颠覆专用汽车行业生产和管理,中集车辆“灯塔项目”

多点开花 灯塔工厂有望颠覆专用车行业生产模式

东莞灯塔工厂2016年7月份投产后,正值美国半挂车行业处于周期下行阶段,东莞灯塔工厂的启用,使得人工成本和材料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升,降低了成本,支撑了中集车辆在美国市场攻城略地的效果,利润也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灯塔项目不仅为中集车辆下属企业输送了技术升级路线,也成为下属企业的人才孵化器。在项目实施之初,李贵平就要要求项目:“我们的技术队伍,不仅要出课题,更要输送人才。让那些有技术背景、技术专长的人才,充实到业务的各个环节中去,以促进车辆业务更快更好地发展”。作为灯塔项目的总指挥,申建文将集团技术团队和下属企业的关系比作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合作关系,由中集车辆总部派出技术精英前往企业指导,项目完成时,这些人员会全部返回总部。这种方式既能发挥总部技术团队的优势,又能促进技术共享,使总部技术团队得到充分的实践历练。最重要的是,支撑了技术战略的有效落地。

东莞灯塔工厂的成功,也给中集车辆的管理层很大的信心。在2017年的董事会上,中集车辆管理层又批了6亿的投资,分别在扬州、驻马店、坪山工厂建立灯塔工厂。与东莞灯塔聚焦北美市场不同,扬州通华和中集华骏灯塔工厂更多的聚焦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中集车辆的灯塔项目也在逐步升级。如果说东莞工厂是1.0版本的话,中集华骏和中集通华的灯塔工厂则是2.0版本。中集华骏着重在智能化制造方向探索,中集通华则向数字化车间领域延伸。中集车辆还给中集通华的数字化教导车间,起了一个极具探索意义的命名:麦哲伦,这意味着在东莞灯塔工厂看清数字化的方向后,便有了开船向前乘风破浪的麦哲伦,去摘取更多的未知成果。

灯塔工厂在东莞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什么还要在中集华骏和中集通华分别试点不同的内容?申建文表示,与东莞工厂不同,其他几家正在开建的灯塔工厂一边搞建设、一边忙生产,用李贵平总的说法是在一个飞行的飞机上去维修,因此作为企业要把生产效率尽快转换成经济效益。

由于中集通华和中集华骏两家企业在市场和产品布局上有所不同,所以具体的分解技术就有所不同。因为东莞工厂已经有数字化的基础,但是还不够完善,更多是在智能化发展。申建文表示,灯塔项目投资数亿,探索成本很高,但投资较少的教导车间更像一个实验室,可以进行各种实验的碰撞,承受各种试错的风险。分解的技术在不同的工厂去验证,成功一个,复制一个。

灯塔项目目前适用于批量化、标准化的挂车产品,而中集车辆旗下很多企业企业有大量的专用车产品,不适用于灯塔项目的这些产品怎么办?申建文表示,灯塔项目适不适用下属企业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好比说,想做一个全科医生还是做专科医生在于自己的决策。目前来看,没有绝对的全科医生只有绝对的专科医生。中集车辆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集团有一个大的技术路线,但是更多地需要各个企业去努力,因此灯塔项目能不能实施不是集团强加给下属企业,而是企业根据自己的产品结构自主选择。当然灯塔项目投资巨大,不是一个简单的盈利产品的激励,关系到企业生存的问题,想不想技术升级?有没有能力?首先要解决能力问题,操作层面的事情就很好办。

“从东莞的灯塔工厂到扬州的麦哲伦项目,再到驻马店的华骏灯塔项目,这本身就表明中集车辆的创新是不断升级的。”在2017中国国际商用车展接受媒体专访时,李贵平表示,转型升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专用车的制造一定也要进入新时代。他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专用车行业会有20~30家公司成为核心战队。然而,从中集灯塔项目实践对行业的启示来看,他认为有三点:一是,传统制造行业是可以转型升级成功的;二是,创新项目可复制性进一步得到了验证。三是,转型升级必先在组织上做好革新准备,在文化上减少传统因素的束缚,在人才育成方面下狠功夫。如果没做扎实,就贸然投入,很有可能花了大笔钱,买到一个失败的教训。

颠覆专用汽车行业生产和管理,中集车辆“灯塔项目”

中集车辆目前正建的灯塔工厂已经有三家,未来会不会有新的企业加入?申建文表示,三家只是今天的数字,他相信有这三家榜样的力量,会有很多的企业练就自己的内功去达到这个水平。

“我们内部也需要竞争,如果你不努力谁能够保你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上去。”申建文说。(专用车杂志/纪鹏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