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南懷瑾與陳攖寧?

chin古音

實話實說會得罪朋友。不實話實說會得罪良心。得罪朋友,還是得罪良心呢?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喜歡南懷瑾的人,一般是傳統文化愛好者。但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都喜歡南懷瑾。

有學者就直言南懷瑾的不學無術,因為他發現,南懷瑾特別愛在沒有什麼爭議,以及根本不是爭議的地方提出一家之言,而且還扯的那麼離譜,絲毫沒有國學常識,完全是妥妥的不學無術

比如,《論語》中有一句“暴虎馮河",“暴虎馮河”的意思是一個人非常勇猛,但是沒有腦子,赤手空拳打老虎,沒有船偏偏強行過河。這種人,類似於現在的"民科",沒有任何研究學術的能力,偏偏要妄想拳打牛頓霍金腳踢愛因斯坦,在偽科學的意境裡面抖威風,看起來似乎勇氣可畏,其實非常之愚蠢。"國學大師"南懷瑾是怎麼解釋"暴虎馮河"的呢?南懷瑾在《論語別裁》裡說:“(暴虎馮河就是)像一隻發了瘋的暴虎一樣,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這解釋真是荒唐的讓人發笑!

而支持南懷瑾,尤其是狂熱崇拜南懷瑾的人,雖然也是傳統文化愛好者,但他們的文化層次普遍不高,體現在絕大多數沒有經歷正規的高等教育,往往具有宗教或者玄學信仰,對神秘主義現象都很容易深信不疑,對科學持有懷疑態度。"南懷瑾學會"的會長,就是一個天天宣傳量子佛學的"中國大巫"似的人物。南懷瑾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南懷瑾說的越離譜,他們就信離譜的東西。因為他們天生就以為,離譜的反而是真理,科學反而是迷信。活在封建糟粕的空氣之中,他們才能獲得滿足感和能量滿滿,以至於南懷瑾說親眼看見男人精子有七種顏色,他們也深信不疑。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要看看支持或者反對南懷瑾的雙方人群的身份,就可以知道南懷瑾的實際水平是如何的不堪。

南懷瑾為什麼被某一群人特別崇拜呢?一方面是由於南懷瑾非常善於把握人心,營造出自己高深莫測的神秘感,一方面是因為南懷瑾特別喜歡宣傳神秘主義,這往往很對神秘主義愛好者的胃口。這些神秘主義者,一向喜歡在傳統文化的廢墟上呻吟,一看見有一個自己信仰的代言人,立即就會引為知己,對其頂禮膜拜。他們拜的其實不是南懷瑾,而是膜拜一個早已經遠去的夢囈。

至於陳某某,不再交代。


懷疑探索者

這是個犀利的問題,以下答案可能會被很多人抨擊。但是既然進來了,真要不吐不快。

首先關於南懷瑾,曾經在北大,有人問陳鼓應老先生,如何看待南懷瑾。陳鼓應先生頗有智慧,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我和南懷瑾認識”,第二句“南懷瑾的水平怎麼樣我不說”。

後來遇到人民大學研究史料學的曹峰教授在課堂上說:“地攤上最多的就是南懷瑾的書”。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無論陳教授還是曹教授,都是非常客觀嚴謹研究學術的,接下來大家可能會說,就這兩個學者憑什麼評價修行人?那麼我站在修行人的角度再補一刀,無論南懷瑾水平如何,至少他的密宗和道家沒有入門,他儒家的知識都是亂講。但是,他大力提倡數息觀和白骨觀,這個功績必須肯定。

再說陳攖寧,首先他沒有傳承,純粹自娛自樂,其次他把仙學獨立於道學,本意上想表達他的客觀嚴謹,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不倫不類,還教出了胡海牙這種忽悠。但是,陳攖寧有篇文章駁斥呂祖遇黃龍的典故,裡面的發問針針見血,佩服讚歎!


華陽洞天

對於兩位大師,其實無可比性,陳攖寧: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有“仙學鉅子”之譽,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南懷瑾作為一代大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

如果非要將二人進行對比,誰高誰低,恐有庸俗化娛樂化,而二人關於佛教道學之研究,如果非要誰正宗,誰正確,恐了是笑話,佛也好,教也罷,西方神也好,本就信就有,不信則無,虛無飄渺的東西。

當然,說誰的作品有多正確,恐怕也是對先人的不尊敬,那樣多的著作,正確與100%正確,恐怕也不好區分,不過,讀者不管讀誰作品不要盲從即可!


姑且言之

陳攖寧(1880~1969),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仙學創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後改名攖寧,字子修,號攖寧子,安徽懷寧人。有“仙學鉅子”之譽,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陳攖寧為代表的當代新道家構建新道家學說的努力與歷史上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是一種"經學憂患意識"形態之道統論的體現。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現當代史上,陳攖寧代表了道家文化現代重構的洪大聲音,體現了強烈的弘揚傳統、復興中國文化,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強烈要求,其在中國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與新儒家的馮友蘭和新佛學的太虛大師差可比擬,在現當代史上,陳攖寧先生是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中道家文化現代轉型的傑出代表,代表著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以上是對陳先生的簡介,以下摘錄了一段先生的自問自答,讀來有趣。

一問:天為何要生我?

答曰:老天爺正在那裡做夢,我們不要驚動他。

二問:我為何要做人?

答曰:因為偶然高興,乘老天爺做夢未醒的時候,不妨到世界上來遊戲一番。

三問:人應該如何做?

答曰:黑臉是忠臣;白臉是奸臣;戴起平天冠,就是皇帝;拿著討飯碗,就是乞兒;披英雄氅的是草寇;穿八卦袍的是軍師;搖旗吶喊的是嘍噦;咬文嚼字是書生。咱老子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暫時同這班淘氣的孩子們廝混著尋尋開心。等到一朝玩得膩了,說聲失陪,頓然蹤跡不見。人應該這樣做。

甲問:天是何物?何以能生我、生人、生萬物?

反答:我是何物? 何以能為天所生?

乙問:今此身中,何者是我?

反答:此身以外,哪一處不是我?

丙問:我生從何處來?

反答:我死歸何處去?

丁問:我生為人,是自己作得主否?

反答:我死了變禽獸、變草木、變土石,是別人替我作主否?

戊問:死後靈性滅否?

反答:靈性是什麼東西? 有幾何大小? 吾人未死時,靈性藏在人身

什麼地方?

子問:辛苦一生,所為何事?

反答:假使我們不願意白白的辛苦過一生,那麼應該如何辦法?

醜問:靈性若不滅,則最後應得何種結果?

正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分明,不必問他人,還須問自己。

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是博學多才。南懷瑾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述極為豐富,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 《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三十多種著作,曾被譯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八種語言,影響了眾多中外人士。(搜狐網)

南懷瑾的寫作,是學術通俗化的一種成功嘗試。(復旦大學歷史教師姜義華)

南懷瑾為奇人,雖與嚴謹學者異其道,但其修養確有高人之境。(歷史學家許倬雲)

南懷瑾看似嚴厲,但說話常常詼諧幽默,是弟子們心裡的“老頑童”。他認為自己是屬於社會的,天下的兒女就是他的兒女。他有四個理念:共產主義理想;資本主義財富;社會主義福利;中國文化精神。(南懷瑾弟子張耀武)

南懷瑾的一生不能僅當作“國學大師”、“禪學大師”看待,在學術研究中也多有創新,在有的讀者看來,可能有常識性的錯誤,但總歸成績是主要的。他經歷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樣的質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談論,在他看來,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書法家王國平)

南懷瑾不畏人言,為大陸和臺灣兩岸和平發展奔走,雖然臨終功虧一簣,但仍然功不可沒。(中國統一聯盟發起人之一鄧可瑾)

南懷瑾沒有被任何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文化所束縛。他寫了那麼多傳統文化的書,但在他身上人們卻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後遺症”,不做作。(臺灣曾子南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


愛科學說

大羅道里,無功德,無以成。陳攖寧的仙學好奇怪,他有照西方思維進行流程化探索的那種念頭。跟他經歷類似,南懷瑾也是和他一樣四處尋仙,閉關很久讀道藏或者大藏經,但以後的路顯然不一樣。南懷瑾敢涉入臺海間,為未來臺海命運點將,這膽識很無懼,要知道他甚至點將李登輝……其間功過不論,只是,你去琢磨南懷瑾,就發現和陳攖寧完全差異,陳的核心思想是玄密,盡知其精微,彷彿知道的精準就必可得道……修煉過程精準無匹,然後,就可以得道,這種陳攖寧思路其實就是典範的道家孤雲之路,我用了一個詞,叫,孤雲之路,這是一種技術精微道,而不是摶扶搖,乘風萬里的大鵬之道,也就是南懷瑾的在人世中廣泛折騰,然後,憑藉無垠的功業,以大勢而得道。

以前有個詞叫大羅道,就是走修煉之路。我私人覺得,修道的功業必不是修道本身,你不能以宣揚修道本身帶徒弟找丹法這些作為攀扶搖之風擎手,而應以非道內事務而得功業……然後可以成為大鵬絕鯤鵬而去之勢。

考南陳兩人,我不評價其本人,我評價其功法道境,陳的精微孤雲之道,頗得塵世逍遙相,人必爭相恭服之,因為它本就是塵世中渴望的那種東西,精微逍遙就能得道,它雖俊逸縹緲,外相無限好,卻是孤雲之勢,無法上決浮雲而破九宵,南的外相,就博雜點,沒有那一點精微玄密的逍遙風,若論未來的可能性,南姿勢很一般,甚至有點老僧的笨拙俗鈍,卻能攀浮雲而決崑崙,當然,我不是說南本人和陳本人的實際功業所修成,而是談的這兩種修道之路的未來可能性,這兩種框架本身蘊含的最大指歸境,即,若盡其器,則知器大小宏微之別。

總之,我不信賴以西學的流程精準的仙學,他自己就是道家的,不知道道演陰陽,修道能登堂入室,修對了那些火候和抽添,都是陽,而陰處則是其天命和天數的遷移大化,世相里的技術精微,如無法相或者天道里的命數修,怎麼也無法達成的……

依孤雲而上決九天者,縱天縱之資,亦無緣大羅。


錯中人

怎麼評價南懷瑾與陳攖寧?

這個問題我覺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對兩位不同的評價。但我們從享壽、主要著作、社會職位及評價三個方面來對比一下陳攖寧和南懷瑾二位先行者。

享壽

道家的根本教義《道德經》中就說道家修煉者追求的是“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所以評價一個道家學者是否所學有所成就,其最簡單的評價就是從其健康、享壽的長久來判斷。

莊子在道家又一經典《南華真經》中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一個修道有成的人,其享壽必定悠長,而且生活的質量要高,“長生久視”包括了兩層含義,長生指享壽長,久視指生活質量高,無病痛疾苦。

陳攖寧 1880-1969,89歲;

南懷瑾 1918-2012,94歲;

結論:兩人都可稱中壽,都因病而終,嚴格來說“久視”自然談不上了。

主要著作

陳攖寧:《仙學月報》,共發行32期,1941年因戰爭停刊。

其著作共計有《黃庭經講義》、《楞嚴經釋要》、《教理概論》、《靜功總說》、《老子第五十章研究》、 《靜功療養法》、 《仙與三教之異同》等近30餘種;

南懷瑾:《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中庸講記》、《易經系傳別講》、《易經雜說》、《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老子他說》、《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莊子講記》、《太極拳與道功》、《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禪宗與道家》、《禪海蠡測》、《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金剛經說什麼》、《欏嚴大義今釋》、《定慧初修》、《欏枷大義今釋》、《維摩精舍叢書》之1《榴窗隨判》、《維摩精舍叢書》之2《黃葉閒談》、《維摩精舍叢書》之3《中庸勝唱》、《維摩精舍叢書》之4《靈巖語屑》、《參禪日記》、《宗鏡錄略講》、《唯識與中觀》。

結論:單從數量上來看,南懷瑾以量勝出,從質量上看陳的《仙學月報》開仙學研究之先河,南的著作較通俗易懂,偶有疏漏。

社會職位及評價

陳攖寧:中國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1961年,當選為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並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有“仙學鉅子”之譽,道教界敬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

南懷瑾:1963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聘請南懷瑾擔任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南懷瑾在臺北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結果學生增多不少,絕大多數是日後臺灣政壇要人、文化、財經界人士。

去世後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電致哀。

結論:無論從社會職位及影響力上來看,陳攖寧都完全勝出。


談者無語

陳搞不清白,暫且不論。南老先生且是不錯,能把傳統文化中故作高深,玄虛的東西去除,以大白話的形式講解,這本身就是水平到一定境界的體現。聽完他的《金剛經說什麼》,寒毛倒豎,真是茅塞頓開,有種幡然醒悟之感。我一向不喜歡宗教裡的怪力亂神的東西,所以根本不看佛道的書。但是聽了他講完道德經和金剛經後覺得似乎並不是那麼回事。道德經裡完全是講天地人的大智慧,並無玉皇大帝;金剛經裡也並不是愚昧迷信之詞,它是教人認清自我,剝開各種物質和精神的困擾直指本心。南老先生別的不講,至少在傳承中華文明方面是絕對有大功德,大貢獻的。其他學者之流講起來比原著更玄,雲裡霧裡,盡是穿鑿附會誇大之詞。他們的這種搞法會讓傳統文化早晚滅絕!還好有南老先生!雖未謀面,但已得其傳教,受其恩澤,如是幸甚幸甚!


魯鈍亂評

探討是可以辯論的,但是詆譭就不能辯駁了。

因為面對有問題的觀點,我們心急言訥辯不過對方時,只會讓對方更有理由固執;就算犀利到把對方駁倒了,他會覺得更沒面子,但卻由於網上聊天,找不到我們本人,就只會遷怒於他所認識的檯面上的那個人去洩憤,情況只會更糟糕。

所以,內心推崇時,用不著太多的為其人的名譽操心,甚至逞一時之勇。我們只要“說他的話”,“做他的事”,這叫“續他慧命”,這是最好的推崇方法,效果顯著、功用綿長。


n是名n

某甲 只評確知的。 三、四十年前卽知有 南老此公。曾學法於袁煥仙大德一段時期。某甲 未習佛法前,見南老出書講得頭頭是道,頗有大師架勢,但總覺得不相應 ! (夙世根性吧?),佛法不應該只如是?! 有幸蒙 佛恩、眾菩薩慈恩,深經 恩師啟迪、教化,才能略識 佛法大意一、二, 對世間名師不疑!(對名師所說法的正或誤不再疑惑不清)。 今再看南老說的佛法,於淺明的人天善法可追隨修。至於斷我見、求證解脫初果,或至於禪宗的 明心、見性 之法 ,隨他學法無益---自未明故。 (看其師 袁師與南老的禪語對答可查) 。 某甲 仍尊 南老為國學大師 ,但其所說佛學深奧處、禪宗的禪學 不是南老專長也。 某甲 深信因果,絕不敢 無根毀謗 善知識,或發文只為自贊毀他! 只是想 微報 師恩、 佛恩,隨力隨緣隨份 救護善良發心的學佛大德。 有諸冒犯之處,祈請見諒。 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行者

偶爾翻到這個問答,拜讀了各位的回答和評論,挺熱鬧。就查閱了一下陳攖寧先生的主要著作,及其《楞嚴經釋要》的內容介紹,想談幾句“空”話:

以儒釋道(或釋道儒)作為大的分類標準來劃分中國哲學,這個概念主要是由現代學者提出來的,如馮友蘭之《中國哲學簡史》、張岱年之《中國哲學大綱》、范文瀾之《中國通史簡編》等均採用了這個分類方法。

現實社會中,儒家有學校,組織機構為各級教育部門(孔子是萬世師表,教師尊孔,自然而然);佛家有寺廟,組織機構為各級佛教協會;道家有道觀,組織機構為各級道教協會,所以受文化教育和現實社會的影響,我們普通人在評價中國傳統哲學或某一代表性人物時,會自覺不自覺的以其中一家為標準,評價其他兩家。

南懷瑾先生和陳攖寧先生也會這樣做嗎?

南懷瑾先生縱橫五千年,出入三大家,既有儒家之《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話說中庸》、《易經雜說》;又有道家之《老子他說》、《莊子諵譁》;還有佛家之《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等,每個講演中,南先生既未因儒貶道,亦未因道批佛。何也?悟道之人,已不受“名相文字”所縛,因材而施教也。

陳攖寧先生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創辦《仙學月報》,其著作除道家之《老子第五十章研究》、《黃庭經講義》、《靜功總說》外,亦有佛家之《楞嚴經釋要》。特別之處在於,陳攖寧先生為道教協會會長,為何寫《楞嚴經釋要》?原因可能在於:《楞嚴經

中既有“十種仙”的介紹,亦有禪定層次的詳細描述(靜坐亦是禪定的一種),所以從佛家中尋找借鑑亦不足為奇。

現代學者和網上眾人,批評南懷瑾先生者,多集中於其尋訪“劍仙”之說。對於如此方術,筆者不置可否,不下斷言。何也?有關道家的神通方術,古已有之。舉例,道家《列子 . 仲尼》記載:“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老聃的弟子亢倉子,能“視聽不用耳目”,你信不信呢?

如果你是佛家弟子,顯示如此“神通”,必被逐出山門;現實中許多打著“神通”旗號的所謂大師,不久也必遭災難(“弟子與師俱陷王難”)。何也?佛家嚴禁也(詳見:《

楞嚴經.卷九》)

最後引用《壇經》中,六祖慧能和神秀的故事: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講“頓悟”的慧能和講“漸悟”的神秀,惺惺相惜,無偏無私,然“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諸位同行,為何厚此薄彼之深呢?且兩位先生皆釋《楞嚴經》,我輩與其坐而論之,莫如起而讀之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