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中的火斫工艺是什么样子的?

花溆x

《琴史》中说:“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

从被匠人选定成为琴材的那一刻起,一块木头便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尽管木材经历过百年光阴的冲刷,但在匠人蔡唯男老师这里,古琴的生命从烈火中开始。

△蔡唯男老师制作琴胎

火斫是蔡氏制琴的核心,这是得老师卫仲乐的真传。相传,东汉音乐家蔡邕逃亡吴地时,偶然碰到一个人用梧桐木烧火做饭,他从火烧木材的声响中判断出这是块好木材,讨来做琴,因为木头尾部烧焦,所以被称作焦尾琴。卫仲乐考证历史材料之后推断,焦尾琴的传说其实揭秘了一种独特的斫琴方法——火斫,进而在制琴过程中应用。

△火斫碳化

一般匠人斫琴往往是知道尺寸之后,用斧头砍出粗略大小的琴面,用铅笔在面板上画出中央基准线,而后根据基准线沿两边等距画出琴体形状,以刨刀刨面板,以大钻、小刨斧加工掏膛,而蔡唯男则用火斫烧槽腹,一边烧,一边用刨子刨去毛刺。火斫使木材一定程度碳化,去除了杂质之后,木材的音质更为悦耳。

听上去这个过程并不难,然而掌握火候却是需要用一辈子去钻研的技术,一次火烧并不能完全去除毛刺,要想得到一块稳定的琴胎,需要的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稍稍心急,稍稍焦虑,都可能让火焰吞噬掉优质的琴材。

△蔡唯男老师制琴作品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本答案来源于对东家斫琴师蔡唯男的采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