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书籍,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藏书自古以来,

就是文人、学者、收藏家的雅兴与职责。

中国的藏书事业,

就其历史、规模和发展程度而言,

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作为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苏州的古籍收藏一直颇具热度,

藏书楼和书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尘封的历史,

领略苏州的藏书文化和藏书楼的魅力。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很多人的人第一次看到:藏书羊肉,

读的都是:藏【zàng】书,

然而,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藏【cáng】书。

藏书镇的由来,

正是与江南最早的藏书故事有关。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据史料记载,汉代,苏州有个叫朱买臣的人,家里穷困潦倒,却偏爱读书,连砍柴的时候都手不释卷。

他休息的时候,就在穹窿山的一块石头上读书,并将书藏在穹窿山上的破庙里。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后来朱买臣衣锦回乡,当了会稽太守。他读书的石头被后人称为朱买臣读书台,庙也改称藏书庙,庙的所在地得名为藏书镇。说来这名震南北的藏书羊肉,还是托了朱买臣的福。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私人藏书故事,

藏书庙可以说是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

齐吴郡人陆澄,家藏图书万卷,

他应该是江南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收藏家,

家里是否有专门的藏书楼,不得而知。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唐代,苏州的私家藏书蔚然成风。

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印刷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使得读书人家收藏一定数量的书籍,

不仅是必要的也成为可能。

从宋代开始,苏州的私人藏书成为一种习俗,

“虽寒俭之家,亦往往有数拾百册;

至于富裕之家,更是连椟冲栋琳琅满目。”

故大江以南,藏书之富,首推苏州。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苏州藏书最大的特点是私家藏书,藏书家众多。仅《苏州藏书史》记载的南齐至清末的苏州藏书家就多达751名,还涌现出城区文氏,甫里(今甪直镇)许氏,常熟冯氏、瞿氏等世代藏书家族。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明代以前,苏州家中有万卷以上的藏书家有陆龟蒙、徐修矩、朱长文、章甫、贺铸、叶梦得、卫湜、俞琰、陆友、袁易、沈景春、张雯、虞堪等十多家。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明清时期,苏州私家藏书渐趋鼎盛的态势,

私家藏书的人数空前增多。

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列全国藏书家1100人,

苏州占40%,居全国首位。

苏州藏书家的质量高、影响大,也是世人认可的。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全国各地曾有过近千处藏书楼,

其中,江浙两省最为集中,

特别是苏州的吴县和常熟、浙江宁波,

藏书家和藏书楼最为突出。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吴晗《江浙藏书家考略》在该书《序》中称“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终为历代重心。”苏州就占了两家:常熟和吴县。

吴县先后出了150多位藏书家,有案可查的藏书楼有潘祖荫的滂喜斋、叶昌炽的明哲经纶楼、曹元忠的笺经室、潘承厚的宝山楼、顾鹤逸的过云楼等几十家。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常熟历史上有名可查的藏书家有270多人,其中知道藏书楼的有赵琦美的脉望馆、张金吾的爱日精庐、瞿镛的铁琴铜剑楼等80多家。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在苏州,有记载的藏书楼曾有二百多座,

保留至今的,却只有大约四十多座。

随着岁月的变迁,除少数幸运儿外,

很多留存下来的藏书楼也有待保护。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据考证,苏州现存的藏书楼多为清代的,

明代的建筑现在已不多了。

现有的两座属于“正宗”的藏书楼:

一个是耦园的鲽砚庐,

一个是怡园的过云楼。

走进苏州,走近幽静的小巷,

看见君给你介绍几个现存的藏书楼。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丨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丨

过云楼,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六代人150年的传承,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百余年风雨飘摇,如今的过云楼格局尚存,只是早已人去楼空。部分藏品现暂存于苏州博物馆内。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丨鲽砚庐:金石、字画皆为精绝丨

在苏州园林里,耦园的名气并非顶顶响的,但自有情趣,尤其在那些年苏州的藏书楼里,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鲽砚庐,是沈秉成的藏书楼。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整个藏书楼为两层飞檐式建筑,窗扇和栏杆均为精致的木雕,百年后虽已褪色斑驳,但依然充满古雅之感。这座看起来并不显眼的藏书楼,

保存如此完好,在苏州也是仅见的。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当时,苏州著名藏书家潘祖荫、李鸿裔、吴云等都是这儿的雅客,沈秉成藏书甚丰,更喜金石字画,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丨滂喜斋:许多藏品为镇馆之宝丨

滂喜斋,为潘祖荫藏书室。这里的藏书不以数量取胜,而是以所藏善本之精之珍贵为后世称道。如毛晋汲古阁、怡亲王安乐堂、汪士钟艺芸书舍等诸家散出之书,多为潘氏收藏。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所收宋刻本《金石录》十卷,乃人间孤本,先后为朱文石、冯文昌、阮元、汪諴、韩泰华、甘福等名家递藏,且各藏家都刻有“金石录十卷人家”藏书印。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潘祖荫是古玩字画的大藏家,所藏的图书金石甲于吴中,在收藏界人们称他“潘神眼”。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大盂鼎和大克鼎,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与毛公鼎并称我国青铜器中三大至尊。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丨铁琴铜剑楼: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丨

常熟是名副其实的藏书之乡,铁琴铜剑楼与山东聊城杨以增“海源阁”、浙江湖州陆心源“皕宋楼”、浙江钱塘丁丙“八千卷楼”合称为晚清四大藏书楼。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瞿镛时聚书已达10万多卷,有“南瞿北杨”之称。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苏州的藏书楼数不胜数,

双林巷里的春草闲房、山塘街的艺芸书舍…

这些书楼的主人在阅尽人世后,

躲在小巷深处,筑一书楼作为终老的归依,

藏书楼,也正是苏州人爱书的标识。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除了藏书楼本身,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有人专门对中国历代103名藏书家籍贯,

进行统计分析,籍贯为浙江的共37人,

籍贯为江苏的共30人,

其中,苏州和宁波为藏书风气最浓地区,

且这两个地区也是明清进士最多的府。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明代,苏州录取进士1075名。清代,全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状元有114名,其中江苏得49名,苏州就有26名,清代四分之一的状元出自苏州一府。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康熙年间汪琬将苏州状元夸为“土产”。

康熙末年的江苏布政司杨朝麟也感叹道:“本朝科第,莫盛于江左,而平江一路,尤为鼎甲萃薮,冠裳文物,兢丽增华,海内称最。”

藏书,是读书人科举应试的第一要务。苏州人成为最擅长科举考试的应试高手,在全国罕有其匹。所以,苏州自明清以来,文才独多,称冠全国,与藏书、读书风气是分不开的。

书去楼空、一拆了事……记录苏城“文化沙龙”的藏书楼去哪儿了?!

现如今,苏州留存于世的藏书楼已经不多,

即使留存下来的,很多已是“书去楼空”。

有些张冠李戴移作他用,

还有的家道变故,甚至一拆了事难觅影踪。

来苏州,除了必看的园林,

那些隐匿在小巷深处的私家藏书楼,

也是值得我们寻觅的好去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