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老祖活了118岁,难道真的是睡出来的吗?

嗨心吧

“睡”出来的长寿

陈抟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睡歌》: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覆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轰雷掣电泰山摧,万丈海水空里坠,骊龙叫喊鬼神惊,臣当凭时正鼾睡。闲想张良,闷思范蠡,说甚曹操,休言刘备。两三个君子,只争些小闲气。争似臣,向清风,岭头白云堆里,展放眉头,解开肚皮,打一觉睡!更管甚,红轮西坠。

陈抟的睡,是一种高明的修炼,与常人的睡眠毫不相干,是一种形似睡眠,采取了睡姿,实为一种道家内丹的功法:胎息。《胎息经.胎息铭》对此有详解: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惟细细,纳惟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道家认为修炼内丹者,练功达到高深境界时,呼吸异常微弱,口鼻中出入气已无感觉,仅丹田内有极其微弱的起伏。此时丹田内已结“胎”(内丹),后天之口鼻呼吸已停止,气息仅靠丹田内之微弱起伏维持,类似胎儿在母体内之脐带呼吸。修炼胎息功法,可祛病延年,光彩照人。

无独有偶,在陈抟之前几百年的东汉,有个王真修炼胎息功法,也活了100来岁,可显得很年轻,像是50来岁的人。

《后汉书·王真传》载:“(王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对此注云:《汉武内传》曰:王真,字叔经,上党人,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日胎食。(王)真行之,断谷二百余日,肉色光美,力并数人。


古道犀风



作为没有度牒的道学中人,宋朝就从神仙一样的陈抟老祖说起。

陈抟出生于871年,河南人,36岁的时候,显赫二百九十年的唐朝灭亡了。即使在我们现在平均寿命大大延长的时代看来,这个年龄也算人到中年,很多精彩已成回忆,但对陈抟来说,神奇才刚刚开始,等待他的有五代十国、赵匡胤建立大宋的辉煌和赵光义为传位给哪个儿子而发愁等等很多时期,一直到老人家118岁的时候才决定坐化而去。

唐末的五代十国是一个什么时代呢,总体来说就是英雄和人渣辈出,人民生活困苦,战争不断。热闹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汉末的三国时代,我想之所以知名度被比了下去,是因为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远不如《三国演义》出名。

这个时期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将领,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所以战争频繁,政权更是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

而即使在一朝之内,权位之争也是超乎寻常,大大超出了我们现在认为儿子孝顺父母,兄弟相亲这些常识。

五代始建国者后梁朱温登上皇位刚刚胡整了五年,就被急于享受这种胡整乐趣的儿子朱友硅杀掉。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也急于享受的弟弟朱友贞所杀。

儿子杀老子,也有失败的,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李从荣,试图以兵夺权,失败丢了性命,以兵这种手段不如朱友硅的软刀子好使。李嗣源去世之后,他的侄子李从厚费劲周折继位,只过了一年,位置又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所夺。

国君们日子不好过,稍不小心就全族都灭了,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可怜了,中原人口,也就是汉族人口,一度下降到五百万以下,还不到现在北京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正可以说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个危难得以度过,最大的功业就是陈抟老祖看好的赵匡胤建立的。

这实在是一个礼乐崩坏,信仰缺失的黑暗时期。

陈抟从37岁开始经历这个黑暗时期,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讨厌这个时代,他同样经历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奋斗轨迹,读书,考大学,考公务员,只是运气不好。

陈抟小的时候很喜欢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尤其喜欢《易》(从他后来的成就来看,肯定是看懂了的)总想着要考个功名,直到62岁的时候,在五代中的后唐也没有考取成功,他的心里于是越来越悲伤,我这么聪明,读的书又多,还能掐会算,竟然连个进士也考不中。于是长叹一声,算了,还是游山玩水以享天伦吧,这一玩,就是20多年。

这段时间,陈抟目睹了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愈加开始讨厌这个时代,逐渐产生了避世的想法。终于有一天,确定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做神仙!

陈抟的第一项本领是从邛州天师何昌一学的,叫锁鼻术,俗称睡功。

有一次,一个樵夫砍柴的时候发现一具落满灰尘的“粽子”,仔细再一看是陈抟,于是感叹道,陈抟怎么死在这了,太可惜。叹完就准备刨个坑把他埋了,陈抟忽然伸个懒腰站起来,埋怨樵夫打扰他睡觉了。

陈抟在这期间除了睡觉,还绘制了著名的“太极图”,提出“宇宙一气论”,直接影响了宋代唯物论的先源,也为朱熹老先生具体化孔子奠定了基础。这算作是继孔子向老子问礼后道家第二次向儒家注入血液。陈抟老祖有首《爱睡歌》,令世人听了之后,不禁也想放下重担烦恼,不管天不管地美美的睡他一觉: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毯,不盖被,蓑衣铺地石做枕,震雷电彻臣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曹操,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定怎知臣向青天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觉睡,管什么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陈抟的名声越来越大,当然不仅仅是靠“睡功”,但是睡功却让他拒绝了很多人的搭便车请求。

要想出名,一条捷径就是认识一个名人,这种办法宋朝人就已经会了。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来见陈抟,见到的只有“侧身而卧,鼾声如雷”。于是只能叹息而去,想傍上这个名人是不可能了。

后唐明宗明宗李嗣源(就是儿子想杀了他取而代之但未果的那位)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听说了陈抟的高名,亲自写信让他出山。陈抟不好违抗,只得来到洛阳。

见了李嗣源,陈抟也不拜,这和张果老见皇帝完全一样。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李嗣源心里也不痛快,但还是说道,高士是不用俗礼来对待的。仅从这一点来看,李嗣源就超过了大部分五代时的皇帝。

李嗣源一心想着陈抟能辅佐自己,就将他送到礼贤宾馆,释心照料。陈抟很不给面子,一无所用,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李嗣源三番五次去看他,有时恰好逢他睡卧,也不惊动,就回去了。这颇有刘备的味道。

陈抟认定李嗣源绝不是能统一中原的帝王,才会表现的如此散漫。

这时候,十朝权臣冯道出了个主意,内容在现在看来是老生常谈了,用酒色炮弹。冯道说:“眼下正值风雪交加之际,陈抟独座蒲团,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带上一坛佳酿,再选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

李嗣源当即照办,送去了美酒和佳人。陈抟欣然收下,开杯畅饮,对送来的佳人,也不推辞。李嗣源龙颜大悦,打算第二天就派冯道前去加封官爵。

冯道第二天早早去了宾馆,但只见三位美女,不见陈抟踪影。冯道问“ 陈抟先生哪去了?”

美女说:“陈先生喝完酒倒头便睡,五更时才醒,他说我们一夜辛苦,无物相赠,于是就提诗一首,让我们回复天子,然后就出门了。”

那诗写的是:

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

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

李嗣源读了诗,叹息不已,派人四处寻访,毫无消息。

我想李嗣源寻访的这段时间,能找到陈抟的只有他仅有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传说唐初就出生了的李琪,另一个是吕洞宾。

传说陈抟见了李嗣源之后,有一天正在骑驴,忽然感到前方紫气逼人,远远看到一个壮汉挑着两个幼童赶路,心里很是疑惑,走进仔细一看,哈哈大笑,原来你在这里。他对这壮汉说你挑了两条龙。后来果然言中,其中一个幼童叫赵匡胤,另一个,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幼年丧母,家道贫寒,靠父亲担在萝筐里走南闯北,打工卖艺,从小就看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长时期的江湖漂泊生涯,养成了他喜打架,爱赌博,而且赌输不给,赌赢必要的赖皮性格。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力强,且又会一些武艺,凡是与他家发生争斗的,多为败家。有一年,华在河南地面闯了祸,官府派人四处捉拿,他就偷偷地溜过潼关,来到陕西,进入华阴地面。当知道官府捉拿的危险已悄然离去时,他才觉得腹内空虚,四肢无力,实在是一步也挪不动了。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华山的陈抟老祖正在华山脚下恭候着他呢。陈抟老祖算好赵匡胤这天要来华山避难,便装扮成一个卖桃老汉,挑着桃筐,栏在华山路口。赵匡胤走一步,歇一步,又饥一渴,又困又乏,心里正盼着遇见个卖吃渴的,好吃一个饱哩,谁知瞌睡来了就有人递枕头。他老远望见两筐鲜桃,又红又大,顿时脚上来了劲儿,于是就一鼓作气跑了上去,不问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两筐鲜桃便所剩无几。吃罢桃,赵匡胤将嘴一抹,横下扁担,依着萝筐,倒头便睡,还不时地把他那双自大臭脚伸进陈抟老祖的怀里。

陈抟老祖也不唤醒他,就在一旁悄悄地等着。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赵匡胤才醒来。可是他扛起盘龙棍 ,扭头就走。陈抟老祖连忙拦住说:“你这位壮汉,吃了我的桃,还躺在我的扁担上睡了一觉,睡醒了分文不讨,连个谢字都没有,扭头便走,讲不讲理呀?”“要钱?要什么钱?多少钱?”赵匡胤从来就不懂得吃了东西还要付钱。陈抟并不生气,仍然心平气和地说:“得了,我看你也付不起,就要你一文钱吧。”

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想这老头好生奇怪,两筐桃子才要一文钱,就慷慨大方地说:“好,一文钱就一文钱。”可是,他在身上摸了半天,连一文钱也没有摸出来,不由羞得面红耳赤。

陈抟老祖一看,一文钱难倒了英雄汉,忙找了个台阶给他下:“没有钱不要紧,只要你陪我下一盘棋,赢了我,就算你付了桃钱。”赵匡胤心想,别的我不会,下棋赌博我可是行家,我不光要赢桃钱,还要让你连家里的桃树都输个精光呢?

头一盘,赵匡胤赢了,他越发得意,硬要来第二盘。陈抟老祖说:“你还了桃钱,也就罢了。天色已晚,我要回家呢。”赵匡胤急忙拉住道:“别忙老头,下一盘棋我还要赢你家的桃树呢。”陈抟老祖哈哈一笑说:“要是你输了呢?”赵匡胤说:“我就赌这根盘龙棍。”

谁知第二盘还没走几步,赵匡胤就败下阵来。陈抟二话不说扛起盘龙棍直奔华山而去。赵匡胤岂肯认输。跟在后面连喊带叫:“再来一盘,再来一!”就这样喊着叫着,等他追上陈抟时,已来到了东峰下棋亭。

此时明月当空,天宇如洗,山空谷静,万籁俱寂,只有清风徐徐吹来,山峦隐隐如黛。赵匡胤从未体味过如此美妙的情景,直觉得身处境外仙天,不由一阵阵如幻如痴。直到他发现坐在石桌对面的已不再是卖桃老汉,而是一位白发飘髯的老道长时,才想起自己是追着卖桃老汉来再杀一盘的。

陈抟老祖指着眼前已摆好的棋盘说:“你追着来是想再赌一局,不知这次用什么作赌注?”赵匡胤知老者不是凡人,早已从心里佩服了许多。他知道自己身上空空如也,盘龙棍已输给对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拿什么作赌注,只好信口说:“我赌华山!”

陈抟老祖正等着这句话呢,他当然满口应允,还说:“空口无凭,要写个文约为证。”赵匡胤想,华山又不是我的,输了就输了,立个文约又有何妨。陈抟老祖早就预备好笔墨纸砚,写了文约,还让赵匡胤压了指印,然后才坐下下棋。下了三盘,赵匡胤输了三盘。陈抟老祖高兴地说:“华山真的属我道家了?”赵匡胤却耍赖说:“山是道家的山,树是皇家的树。”陈抟一听此话,连忙跑倒口呼:“谢主龙恩!”赵匡胤不知这位道长为何行起君臣之礼,正想问个明白,陈抟老祖说:“壮汉身有九五之尊,日后便知。”

赵匡胤知自己有天子之位,信口开河输了华山,日后定遭世人谴责,心中悔恨,忙去抢夺文约。不料陈抟老祖轻轻一口气,文红就飞过谷涧,贴到棋亭对面三凤山的石壁上去了。

赵匡胤知自己欲赖不成,就请求陈抟指点迷津,早日成就立国大业。陈抟说:“周世宗柴荣正在潼关招兵买马,征集良将,何不去投?”听了陈抟的指点,赵匡胤立即下山直奔潼关,随了柴荣。到后来终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

赵匡胤卖华山的故事虽属民间传说,甚至被演绎的神乎其神,然而却给华山留下了下棋亭、文约石、猴子观文约等景观。据说游人站在东峰仔细观望,文约上的草体字迹还依稀可辨呢。

赵匡胤建立大宋,结束了五代几十年的战乱,这对人民、对历史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于陈桥兵变是否是阴谋,并不影响赵匡胤的伟大功绩。

这一年,陈抟老祖90岁,骑驴的时候听到了赵匡胤称帝的消息,高兴的从驴背上摔了下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天下从此太平了。老祖的推断总是很准,大宋带给了中原百姓三百余年和平富裕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