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去哪了?

《兰亭序》去哪了?

今天,聊一聊和《兰亭序》有关的话题。

关于《兰亭序》不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关于《兰亭序》背后的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这个恐怕地球人都知道。老王生活在距今1700多年的东晋,那时候正是江南文人雅客才华流芳四溢的时节。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反而造就了魏晋文化的繁荣。

那么问题就来了:东晋那个年代距离今天1700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还是当年王羲之的真迹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那么真的《兰亭序》到底去哪了?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和《兰亭序》有什么联系呢?

带着这个颇具有人生哲理的问题,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

东晋的永和九年一天,王羲之和当时的社会名流谢安等人举办了一次高端的文化沙龙。其实就是把当时文坛最顶尖的几个人召集在一起搞个诗歌朗诵会。有了诗歌,自然少不了美酒。

大书法家王羲之在这次沙龙中喝的醉醺醺的,趁着酒意写下了《兰亭序》。第二天老王酒醒后看着那矫若惊龙、翩翩风舞的书法,自认为自己再也写不出这么高绝的书法水平和意境,于是这幅《兰亭序》书法就作为一件珍宝代代流传下来。

《兰亭序》去哪了?

传说王羲之最喜欢养鹅

大约过了三百多年,到了唐朝初年。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不惜动用强大的政治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搜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收获颇多。

但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兰亭序》李世民一直求而不得,颇为遗憾,甚至夜不能寐。

后来,李世民听说江南的辩才和尚还珍藏有王羲之的一副真迹,极有可能就是震古烁今的书法极品《兰亭序》,于是千方百计前去讨要、索取。辩才和尚为了留存真迹,只好打了诳语,说那是“子虚乌有”。

李世民奈何不了僧人辩才,便想了一个套路:安排朝中一个精通书法的大臣萧翼扮做一个落魄书生以探讨书法的名义去接近辩才。待取得辩才信任后,萧翼拿了几幅王羲之的书法给辩才过目。辩才看了看,不以为然,说:“的确是王右军真迹,不过跟我手边这幅《兰亭序》相比差的远了!”萧翼继续用激将法,说“《兰亭序》不可能留存世上!”“出家人可不能打诳语”云云,果然让辩才上当了。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打诳语,兴冲冲的辩才搬梯子踩凳子爬到房梁上,把他珍藏的一副王羲之原版真迹拿出来给萧翼看——你们猜的没错,那就是原版的《兰亭序》。

萧翼看到后,迅即从袖里掏出李世民的亲笔诏书,表示是奉旨征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任何人不得抗命。

辩才这才发现掉进了李世民和萧翼的套路中,但是无奈,普天之下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李世民啊,他只好把这幅珍贵的书法墨宝上交朝廷,一年后便郁郁而终。

李世民看到这幅《兰亭序》后,简直比当上皇帝还要高兴,每天都要枕着这幅书法睡觉。

后来,真迹《兰亭序》在李世民过世后,随着他一起陪葬在昭陵中。

唐灭亡后,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对唐朝的皇陵盗掘了一遍,《兰亭序》的真迹有可能被温韬焚毁,也有可能散落在其他地方,但是至今没有在人间出现过。

所以可以很肯定的是,今天没有人真正见过《兰亭序》的真迹。

那么我们到到的《兰亭序》是怎么来的呢?

这事还得从李世民在世的时候说起。

李世民对那幅《兰亭序》钟爱备至,他特命令当时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做了一些拓本,用来封赏王公大臣,又命令当时最杰出的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对真迹进行了临摹。

那些拓本和临摹本,就成为我们后人亲眼目睹的《兰亭序》各种版本。

在这些拓本和临摹本中,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杰出的书法家,他们在临摹的时候固然可以体会到王羲之在挥毫中的心境,但是难免会将自己的笔意、风格杂糅其中。相反,拓本更接近原版,更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独有风格,特别是冯承素本人,被誉为是当时做书法拓本的高手,想来他奉李世民的旨意为绝世书法《兰亭序》做拓本一定不敢有丝毫怠慢,因此流传至今的冯承素所做的拓本《兰亭序》被公认为是最接近原版真迹。

这个拓本因为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因而被称为《神龙本兰亭序》,今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成为那里的镇馆之宝。

其他还有北宋《定武本兰亭序》、赵孟頫临摹本、董其昌临摹本等等。

讲清楚了《兰亭序》跟《神龙本兰亭序》的来龙去脉后,让我们再回过头,聊聊那个被李世民忽悠的辩才和尚。

《兰亭序》去哪了?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盛唐时期的大画家阎立本曾经将那个故事绘画成一幅作品《萧翼赚兰亭图》,在李世民珍藏《兰亭序》并且命人做拓片、做摹本将王羲之真迹保存流芳千古的同时,辩才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笑料。包括前几天我发表了讨论《笑傲江湖》的那篇文章后,还有读者指出金庸描写令狐冲、向问天前去梅庄会江南四友的情节,也是在抄袭这个典故。

其实这件事于李世民而言,并不是多么光彩的一件事,于辩才而言却又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但是千百年过后,一切都沦为人们口头上的笑谈。李世民因这事反显得可爱,而辩才却被贴上了愚蠢、迂腐的标签。

每个人都如同一面镜子,将历史折射成不同的画面。

历史,就存在于人们的口舌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