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的这两个神话,原来我们都不曾真正理解它

偶尔会听到网友和粉丝们说起蒋勋和白先勇的红楼梦解读,我一直没有否定过任何的红楼梦解读,我一直觉得求同存异是我们读书后分享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立场,这几天写了几篇关于甄士隐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好与他们的解读有点关系,就是很多人说贾宝玉最后出家了,曹雪芹既然写他出家,那就是认可这种行为或者是认为这种行为是他自己的人生寄托?然后又有一些人说,既然红楼梦里隐含了曹家家史的内容,那为什么他写贾宝玉出家,而自己却没有出家?

我很欣慰很多网友粉丝能留言,给我提出这样的一些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殊途同归,如出一辙,这就是让我想起了蒋勋和白先勇这两位前辈的原因,他们的解读就是顺着作者的这个表达去找结果,就是曹雪芹给了他们一个答案,他们于是按照这个答案去进行论证,就这样一个人拿出西方哲学那一套来论证,一个人拿出形而上的那一套来论证,最终论点和论据都很合理,也深得人心。

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的这两个神话,原来我们都不曾真正理解它

但恰恰有一点,也许他们的论点错了呢?而论出的结果就会变成了一种文字按摩,我是认可这种解读,也会让我们学会很多懂得很多,但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我们要清楚他们的结果不代表是曹雪芹要表达的观点,这一点很关键,我们可以接受或者是享受他们带给我们的文字按摩,但我们不能失去探索曹雪芹想要表达内容真理的思考。

我不代表我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我只是想享受完文字按摩之后,却没有停下探索真理的路,这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很多书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读,去思考,去探索!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始终的认为曹雪芹本身不是想表达那种形而上的所谓出世哲学,或者说他是为了表达一种宗教观点,也许我今天所分析的也并不是他当时内心所要表达的,但却会是他骨子里,灵魂里有这么一种潜意识的存在。

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的这两个神话,原来我们都不曾真正理解它

就像我认识一个人要和他成为朋友,通过他和我的交流去洞察他这个人的本性,是我交朋友前必须要做的,这其实是一个道理,红楼梦这本书是曹雪芹的语言,我们不能只理解他语言的含义,而不去认识他内心的灵魂,想结交一个朋友,你不能只懂得他的语言,而要透过语言,了解他的本性。这就是白先勇和蒋勋他们解读的特点,他们只是了解了语言,没有深入到曹雪芹的灵魂中去,也许会误解,也许会歪曲你这个“朋友”的意思,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仅供大家评断。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其实是设计了这两个神话,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石头,神瑛侍者的浇灌绛珠仙草和凡心偶炙我觉得是一种代表“情”的灵魂,于是这种灵魂最终给了贾宝玉,但同时给予贾宝玉的还有一块受到历炼而无才补天的石头,带着去温柔乡享福的欲望,这块石头也自然成了宝玉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和宝玉一起降生到凡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真正的贾宝玉,他之后屡次的摔石头,其实本质就是一种情与欲望的偶尔冲突。

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的这两个神话,原来我们都不曾真正理解它

来到凡间,通过贾宝玉的逐渐成熟,他受到警幻仙姑的告诫,这都是为了让他觉悟,觉悟这种“”的不可依赖,当然点醒最终没有成功,因为人生往往是需要去经历,于是贾宝玉经历了人生,最终在晴雯死的时候,开始逐渐的醒悟,当晴雯尸体被焚烧的那一刻,他写出了“及闻櫘棺被焚,惭违共穴之盟”的《芙蓉女儿诔》,压垮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之后林黛玉的死,彻底的让宝玉“悬崖撒手”。

但曹雪芹在开篇,为什么要设计一出让石头回归的戏?我们都知道,最后石头回归了大荒山,其实这才是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重点,曹雪芹最后是把宝玉的那块有欲望的石头,让它回归到了石头的本真,而不是要诠释贾宝玉的出世,因为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一开始寄托的灵魂,石头从无欲到历炼产生了欲望,最后通过温柔乡的经历,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成为一块没有欲望的石头,一个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最终无欲才是自己的灵魂解脱,这就是曹雪芹赋予石头所要表达的人生哲学。

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的这两个神话,原来我们都不曾真正理解它

这让我想起《庄子》里的一种人生智慧,延伸出我们今天能理解的意思,就是你的幸福,源于你自己把你的欲望控制在你的获取能力之下,也就是说你的欲望要小于你的获取能力,你就是幸福的!这也许恰恰是曹雪芹的一种最后灵魂的回归,用石头来告诉我们,欲的缘起缘灭,而不是让我们出家当和尚,所以,贾宝玉只是一个皮囊,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

,往往我们最先知道的,却是最后容易忽略的!

曹雪芹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哲学而不是传递某种信仰!真正读懂的都会微微一笑!于是顺手给我点了一个赞!谢谢!

文: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