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滄桑激盪三千年(上)

华夏文明的沧桑激荡三千年(上)

一、夏商周大同社會,荒唐的五種社會形態論,中國從無奴隸社會

從小到大,歷史教科書關於我們這個民族的幾千年歷史,給出了一些社會科學一般的總結。根據一種線性演進歷史學模型,把我們的幾千年歷史,分為五個形態,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五個階段。

實際上,首先,社會科學這個說法,根本就是不科學的。其次,歷史也不是以線性演進的,更不是螺旋上升的。第三,我們現在學的歷史,從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結論看,幾乎全都是錯的。

馬克思關於社會五種形態和階段的劃分,針對的只是歐洲社會,他從來沒說過也適用於中國的歷史和社會。但是,我們的學者們,卻一廂情願的,把這套東西搬過來,削足適履,邯鄲學步了一番。食洋不化到了可笑的地步。

這背後反映的是,我們國家,以西方的思想、文化、歷史,來套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這種現象,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為什麼我們會推翻並虛無化本民族的歷史呢,它背後反映的是西方中心主義。而西方中心主義的實質,站在西方的文化和歷史視角與標準,看待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切,這就是殖民地史學。

從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到建國後,我們國家的殖民地史學,出現了三次以夷變夏的浪潮。洋務運動,開始以西方的視角來打量自己,懷疑自己。它使得我們的文人們,失去了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第一人稱。

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文人,完成了身份切換,以第一人稱思考西方文明,以第二人稱思考華夏文明。到了建國後,情況更糟糕,中國的文人們,打量和思考本民族的文化,開始換成了第三人稱,文化出現了徹底的斷裂。至此,殖民地學術體系的大廈竣工封頂。

本文將徹底推翻殖民地史學,以第一人稱視角,重新審視華夏文明史,和我們這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社會從未出現過奴隸社會這種東西。把夏商周三代稱之為奴隸社會,這種觀點和結論,無恥至極。不知道我們的當代學者們,到底有沒有看過四書五經,哪怕是通讀過一遍也行。如果能通讀過一遍先秦典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夏商周三代和奴隸兩個字聯繫起來。

在儒家的思想中,三代是中國社會第二美好的時候。第一美好的時候,則是三代之前的三皇時期。而我們的當代歷史研究,則認為三皇時期,是比奴隸社會更差勁的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的定義是什麼,它是指以奴隸勞動為生產主體的社會形態。按照這個標準來說,中國社會,從未出現奴隸社會。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自耕農勞動為生產主體的社會形態。

而且,中國的自耕農為勞動者主體的社會,從伏羲開始起,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以血統宗族為基礎建立國家,二是在生產勞動上,以國有制和公有制為基石,建立社會倫理和生產關係。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規模的家庭。

也就是說,孔子所懷念的那個曾經的美好社會,在《禮記》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並不是孔子所發明的,而是古代自古以來就有的,它的存在時期,長達幾千年。

我們民族的歷史,是從淳樸美好的大同社會開始的。而不是從愚昧的原始社會開始的,更不是從野蠻的奴隸社會開始的。

我們來看看孔子在《禮記·禮運》一篇中,是怎麼說的。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這段話說的是,孔子的志向在於,恢復夏商周三代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是怎麼樣的呢。孔子接著闡述了什麼是曾經的夏商周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社會失去之後,天下就變成了小康社會。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區別是什麼呢,在於大同社會是天下有道故而天下為公,小康社會是天下無道故而天下為家。孔子進一步闡述了什麼是小康社會。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道隱沒,天下為私,而不復為公,小康社會,就成了天下的次優選項。但是在孔子的時代,連小康社會也成了一種奢望。因為小康社會的核心,就是禮樂文明,禮崩樂壞了,那小康社會就不復存在。

在儒家的另一本經典《公羊春秋》裡面,講了天下三世循環的思想,這三種社會形態分別是據亂世,昇平市和太平世。太平世,對應的是大同。昇平世對應的是小康。據亂世對應的是禮崩樂壞的天下大亂。

為什麼我們的歷史上,會出現禮崩樂壞這種演變呢。借用當前比較喜聞樂見的語彙來描述,把大同社會理解為共產主義社會的話,那麼可以認為,大同社會的終結,是因為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摧毀了共產主義社會。

困擾我國當代殖民地學術界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什麼中國近代史上,沒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為了尋找這個答案,那些蠢得跟豬一樣的殖民地學術工作者窮經皓首的到處瞎琢磨,最後卻一無所獲。

這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超級繁榮和發達的時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農業資本家,因為太過於發達,以至於強大到可以篡奪王權的地步。呂不韋,可以拿很多國家做生意籌碼,把很多國家玩弄於鼓掌之上,可見當時的市場經濟有多麼發達。

為什麼孔子會在春秋時期出現,為什麼《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開始寫,因為春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從那之後,中國從大同社會結束,或者說,從共產主義社會,退化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農業資本家,和呂不韋這樣的金融資本家們,控制了整個中國。

大道既隱,天下大亂。以王公貴族為代表的農業資本家,和以商賈為代表的金融資本家們,為了爭奪私利,互相討伐。整個天下,進入了人頭翻滾模式。

二、秦漢對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的反擊,秦之後的中國社會是郡縣制,而不是封建制

我們剛才論述了中國歷史,大同社會終結,從共產主義退化到資本主義。它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國有制的崩潰。在三代封建時期,土地都歸屬於國有,受封者,只有土地使用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也不能買賣土地。而且,天子可以強制回收王公貴族們的土地,進行土地的再分配。

所謂的封建,就是分邦建國。分封國土多少的標準,是以爵位為依據。周朝的爵位制度,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在農業文明時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資本。從所擁有的土地資本看來,周王室是個巨無霸的國有企業。其他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的下屬鄉鎮企業,根據經營狀況,向周王室納稅。周王室統治天下的保證,一個是禮儀,第二個軍事威懾和討伐。

後來為什麼那些鄉鎮企業,會反過來推翻了周王室呢。第一,有周王室國有企業自己經營不善的原因。第二是體制問題,周王室要不停的分封新的王族成員後代,那麼屬於中央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小,到周平王遷都時,已經從最開始的千里,變成了不足六百里。第三,不對稱的競爭。因為諸侯國等鄉鎮企業可以利用拓荒來增加土地供給,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來鼓勵勞動力流入。在農業文明時期,如果土地資本供給增加,勞動力供給也增加,那麼勢必諸侯國就會越來越強大。

這中間,有兩場很重要的戰爭,一個是周幽王時期,在犬戎之亂中,王師慘敗導致精銳喪失殆盡。第二個是周桓王時期,日漸衰弱的周王室,試圖重新振作起來,維持和加強對諸侯的統治權,結果又被鄭莊公打敗。王師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周王畿的土地,越來越少。又失去了軍事霸權,那麼要再強行回收諸侯國的土地就不太可能。同時,稅收也成了個問題。沒有武力的保證,稅收顯然就成了很縹緲的東西。於是,周王室越來越窮,窮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曾經跟諸侯國借錢。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鉗制,也喪失了禮樂這種倫理約束,諸侯國這些農業資本家們,如脫韁的野馬,一發而不可收拾。從此,諸侯國的主旋律,就變成了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從春秋爭霸戰爭,一直髮展到戰國的滅國戰爭。於是,共產主義社會,徹底被農業資本主義社會所摧毀。

這裡面有個問題,為什麼和夏商兩代相比,周朝的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會這麼的發達。以至於可以把共產主義徹底摧毀。一方面的原因,隨著諸侯國的開疆拓土,耕地越來越多。更多的耕地,意味著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那麼人口也就會越來越多。同時,隨著手工業的進步,生產效率也在提高。這就導致,農業資本主義的空前發達。

秦朝統一天下,秦始皇要面臨的問題是,怎麼才能不步周朝後塵,導致央企被一群鄉鎮企業所打敗呢。新帝國所面臨的敵人,就是農業資本家,金融投機資本家。要避免重蹈周朝覆轍,短期看,要徹底剷除舊的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們。長期看,只有廢除分封制,以免未來再產生強大的諸侯國和地方豪強勢力。

始皇帝的改革辦法是,把整個國家,變成一家巨大的央企,不再設立下屬鄉鎮企業。而是把地方的經濟問題,交給郡守和縣令來負責。郡守就是省級分公司總經理,縣令則是中央帝國的縣級分公司總經理。三代的封建制,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相分離。相比三代的封建制來說,秦朝的郡縣制實現了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自耕農成了社會勞動的主體,恢復了大同社會的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郡守和縣令,都沒有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而只有對百姓的管理權,負責維護生產秩序,負責向地方徵稅,並上繳中央。

商鞅變法,便是國家資本,對新興的農業資本家,和金融投機資本家的一次全方位沉重打擊。秦朝為什麼可以橫掃六合,這次變法是根本。秦孝公死後,王公貴族所代表的農業資本家,發起反撲殺死了商鞅,商鞅以身殉道。

中國歷史上,存在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金融投機資本家們,以呂不韋為代表,他們翻雲覆雨,把天下興亡,玩弄於鼓掌之上,這是十分可怕的事。很多殖民地學術工作者,經常說市場經濟是蠻夷文明傳入中國的,中國歷史上沒這種東西。這都是不讀書的人才會產生的文盲觀點。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晉商,也不是微商,而是在戰國時期,就達到了巔峰。

秦國滅亡,一方面是趙高毀秦。另一方面,則是農業資本家們的全國聯動大反撲。被滅的六國舊貴族們,聯合起來,推翻了秦朝。既有內因,也有外因。趙高為什麼要毀秦,因為始皇帝駕崩之後,他要直面蒙氏家族。他和蒙毅之間又存在著宿怨。

如果接班人是蒙家人所控制的扶蘇,那麼趙高必死無疑。而李斯呢,他的法家治國之策,又不被扶蘇接受,如果扶蘇成為接班人,那麼李斯也得死。將相寵臣之間的三角制衡,在接班人問題上,出現了失衡。當趙高和李斯聯合起來的時候,蒙恬蒙毅,扶蘇,就出局了。

這反映的一個問題是,中央集權制度,權力制衡,是關鍵的關鍵。根本原因還是出在了始皇帝身上,因為他居然用趙高,來作為近臣制衡李斯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和蒙氏家族為代表的武官集團。始皇帝為什麼喜歡趙高呢,因為趙高這個人,一是有才能,二是太會阿諛奉承了。始皇帝喜歡聽人阿諛奉承他。按照秦律,趙高之前犯過死罪,蒙毅就該處死他。但是始皇帝卻親自赦免了趙高。這是趙高毀秦的禍根。

如果不是趙高毀秦在先,誅滅了秦朝宗室和文武重臣,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六國的舊農業資本家們的反撲,並不能奈何秦朝。無罪殺人,而且是大規模的殺人,在中國歷史上是趙高開的先河。

秦朝滅亡,被漢朝取代。漢朝面臨的敵人,和秦朝一樣,也是農業資本家,金融資本家兩大類。為了繼續剿滅農業資本家,漢朝先滅了異姓王,又誅滅了劉姓諸侯國。從那之後,郡縣制便深入人心。為了徹底剿滅金融資本家,漢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議,實行了鹽鐵和酒的國家專賣制度。

現在我們歷史教科書上,說秦朝之前是奴隸制,這是沒常識的文盲話。又說秦朝之後是封建制,這更是沒常識的文盲話。秦朝之後,是郡縣制,並不是封建制。建國後幾十年以來,竟然沒有一個學者站出來,質疑和反對這種可笑的文盲話,而且這種指鹿為馬的謊言還大興其道。可見,我們的文人學者們,如果不是智力有問題,那就可能是精神不正常吧。

在剿滅了帝國的敵人,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之後,漢武帝的目光轉向了帝國的第三個敵人,遊俠。公孫弘上書,請誅豪強郭解,郭解被殺。隨後很多遊俠豪強皆被誅殺。從此遊俠就退出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舞臺。

遊俠是怎麼產生的呢,它是秦滅六國王公貴族,百姓失去依附,很多地方豪強充當人主,收養流離失所的百姓,漸漸就成了遊俠這種新興的地方豪強。遊俠被漢武帝誅滅之後,中國社會也就不再怎麼出現這個群體。當代社會,宣揚什麼遊俠精神,多麼的粗鄙好笑。還說什麼,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俠士文化,這又是多麼的沒常識的文盲話。

當代所謂的武俠文化,不過就是香港臺灣那種沒文化的地方,披著遊俠外衣的黑幫文化和會道門文化罷了。大陸人,本來沒有那麼傻,也沒有那麼粗鄙,都是被港臺那種垃圾地方的垃圾文化給汙染了。

西漢的均田制,耕者有其田。這鞏固了中央集權,打擊了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但是西漢的均田制,有個問題,它允許土地交易。這就為後面的土地再次兼併,埋下了隱患。

三、帝國的新敵人,豪強死灰復燃,士族門閥所代表的權貴資本主義興起

被漢武帝剿滅的地方豪強,和官僚資本家,到了西漢中後期,死灰復燃。帝國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面對這樣的大機構,自耕農相當於小散戶,他們在資本和生產工具,人力方面,天然的處於劣勢。競爭失敗的自耕農,紛紛破產,淪為佃農,或者淪為流民。到了西漢晚期,流民氾濫,整個國家,變得民不聊生。

這時候,朝野上下,都紛紛呼喚有一個能夠匡扶天下的聖人出現。王莽作為這樣的一個人人交口稱讚的大聖人,就被全國人民選中了。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始對帝國的政治經濟政策,進行全盤改制。首當其衝的就是土地改革。王莽宣佈,新朝實行王田制,土地歸國家所有,先收歸國有再按人頭平均分配土地。並且,從此以後,任何人不準買賣土地。

土地國有,不準買賣,這是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公有制制度。現在的人,一說起王莽,就說他穿越了,是個穿越過去的共產主義者。實際上,王莽不是穿越而是復古。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大同社會。說王莽穿越的人,都是沒怎麼讀過書的人。

王莽篡漢,為什麼那麼輕易的就得手了呢,為什麼士大夫和漢朝軍隊沒有平叛鋤奸呢。這跟漢儒的神棍化有關係。漢儒曲解了先秦儒,導致讖緯之學這種妖氣沖天的異端大興,當時的算命先生們說,天命已定,天下要改姓了。於是很多大臣和將軍們,就都很溫順的接受天命。全國人民,歡天喜地的把王莽送上大位。

王莽自己呢,也是飄飄欲仙,真以為自己是聖人,就跟個神經病一樣,還把自己當成孔子再世。可見,淫祀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全國人民自上而下的全部陷入了癲狂之中。漢儒的淫祀巫妖之風,後來悉數被佛教所竊取繼承,對帝國的軀體發起更猛烈的毒害,這是後話,我們後面再說。

篡漢成功之後,轟轟烈烈的土改開始了。王莽對大地主和大官僚說,你們趕緊把土地分給流民。又對流民們說,你們趕緊去向大地主要地去。但問題是,大地主憑什麼要平白無故的分地給失地流民呢,失地流民,靠什麼手段來從大地主手裡拿到地呢。王莽很幼稚的認為,土地革命這件事,靠人民自覺就能完成了。

土地革命這種事,歷來都是需要鐵血政策來實現,幼稚的王莽,卻把它當成了兒戲。結果是,流民要不到土地,王莽得罪了流民。官僚資本家,地主豪強所代表的農業資本家們也埋怨,我們把你推上位,你為什麼還要讓流民來分我們的土地。於是王莽也得罪了這些人。土地革命推行不利,還把全天下的人民都得罪了。

原本大家興高采烈的認為,選一個聖人,就可以匡扶已經糜爛的漢朝社會,結果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王莽當初是全國人民的希望,現在,王莽變成了全國人民的仇敵。流民軍開始起義,豪強們開始割據,天下大亂。憤怒的流民起義軍,最後衝進了皇宮,把王莽給肢解了。

王莽死後,天下無主,出來平定天下的人,是光武帝。光武帝為什麼能從一群流民軍和豪強割據中脫穎而出呢,首先是他的個人素質太高,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只有劉邦,李世民,朱元璋可以和他相比。而且,光武帝劉秀作為一個創業皇帝,他所面臨的困難是最大的,甚至比後來的劉備面臨的困難還要大。

其次,光武帝在戰略上是正確的。他先是和豪強流民軍組成反王莽聯盟。推翻王莽後,他又和豪強結成同盟關係,蕩平了流民軍。最後,又消滅了蜀隴兩地的豪強割據。第三,光武帝除了特別會打仗之外,還特別的善於識人善用。

跟隨光武帝打天下的那些地方豪強們,在東漢建立後,光武帝並沒有對他們的既得利益進行清算,也沒有像西漢初年那樣,對天下按人頭均分給天下人。而是承認豪強們的既得利益。東漢的土地制度,主要是莊園製為主。這就為三國時期的天下群雄四起,埋下了伏筆。

東漢的豪強們,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一樣,越來越壯大,一當中央集權式微,那麼他們就會走向春秋戰國模式。到了東漢獻帝時,為了平衡豪強,亡羊補牢一般,東漢推行了職田制。職田是什麼呢,它是官員們的工資。皇帝把土地分封給官員,他們在這些土地上面,僱傭佃農勞作,勞動所得扣除稅收之後,剩下的就是他們的工資。

莊園制催生了門閥豪族,職田制催生了官僚士族。士族門閥們合在一起,導致中國的中國的土地兼併政策,到了空前的地步。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分化,社會階層,也出現了極端的固化。

在九品中正制之前,中國社會的選拔公務員的機制,一個是鄉里舉賢,二是國家官學機構培養。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漢朝只是承古制。曹魏篡漢,推行九品中正制,企圖打破東漢已經糜爛的社會結構,增加社會階級流動性。

在階級已經固化,士族門閥控制了朝政和全社會土地的情況下,九品中正制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怎麼才能當上官呢,家世成了第一重要的考量,拼爹,就成了魏晉時期官員選拔的主旋律。雖然九品中正制,實現了對地方郡守一級權力的回收,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在統治階級的上層,卻走向了更不可救藥的階層固化。

曹魏篡漢沒多久,很快,司馬氏又篡了魏。對於司馬氏來說,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他們想改變士族門閥控制朝政的問題。曹家能篡漢,司馬家能篡魏,那其他士族門閥,同樣可以如法炮製篡晉。

怎麼防止這一天的到來呢,司馬家的應對方法,就是復古走分封制,把國家權力掌握在自己一家人的手裡,不相信外人。更荒唐的是,他們為了防止皇家血統流入其他家族,進而導致因為分封皇族,讓權力旁落其他豪族之中,司馬家選擇近親結婚繁殖後代。

晉朝復古實行分封制的後果,則是災難一般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讓帝國的精銳毀於一旦,導致胡人趁虛而入,最終造成了更慘烈的五胡亂華。在八王之亂之前,夷狄根本不足為懼。三國曹魏時期,隨便一個地方豪強武裝,都可以擊敗胡人軍隊。但是八王之亂之後,華夏對夷狄,開始從攻,轉向了守。晉朝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司馬家是千古罪人,全是一群弱智當皇帝。

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的大亂世,是士族門閥政治,這種病態糜爛的社會土壤上,所綻放出來的一朵毒罌粟。天下無道之甚,莫過於此。魏晉南北朝的政權國祚越來越短,社會越來越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豪族。上面走馬燈一樣換皇帝,下面的真正統治集團,卻依然還是那些豪族。皇帝成了豪族們的傀儡。

所謂的君主立憲,所謂的民主政體,實質就是中國古代的士族門閥政治,很多沒讀過書的人,覺得這些東西多好一樣,不過是中國早就玩剩的東西。它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對於我們的歷史來說,士族門閥政治,只意味著混亂和災難。

以劉裕之雄才大略,他要統一天下,也不是做不到。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士族門閥們,不想改變舊格局,沒人再對統一天下,匡扶天下這種事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就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至於天下有道無道,百姓疾苦,他們一概的漠不關心。

華夏的命運,走進了一條死衚衕,一場長達幾百年醒不來的惡夢。在這樣的困局中,所有的人都充滿了危機感和焦慮感,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所有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都全部淪喪。人漂泊在巨大的不安中,社會現實給不了他們安全感,那麼勢必又要從精神上找到安全感。怎麼從精神上獲得安全感呢,答案是淫祀。

兩漢的淫祀巫妖之風,催生出來了王莽這種怪胎。士族門閥政治,則催生出來了一個比兩漢淫祀更可怕的異端,佛教。佛教,就是兩漢淫祀巫妖之習的升級版和加強版。兩漢讖緯淫祀文化,孕育出來了王莽這種怪胎,南北朝的佛教巫毒文化,則孕育出來了梁武帝蕭衍這種更可怕的怪胎。佛教是兩漢淫祀文化的升級版,蕭衍這個怪胎,則是王莽的升級版。

中國真有人崇信佛教嗎,並不是。佛教的教義,讓人內滅心外絕物,而那些佞佛之人,則是恰恰相反,內心比誰都狂野,對財富比誰都貪鄙。在黑暗的社會中,那些怕黑的人,怕死的人,怕窮的人,為奸而富怕失去財富的人,每個人都缺乏安全感,他們需要通過淫祀來給自己趨福避禍。而佛教,只是淫祀文化的一種集大成者。所以他們便選擇了佛教。

長期的士族門閥政治,伴隨著長期的戰亂,在這種社會中,軍事集團,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為胡人在人口數量上天然的劣勢,長期的戰亂,導致他們耗光了男丁,不得已只能啟用漢人當兵打仗。戰爭機器的控制權,再次轉到北朝的漢族軍事集團手裡。

掌握軍權的軍事集團代表,隋文帝楊堅推翻了鮮卑人,消滅了南陳。混亂了幾百年的中國,再一次迎來了大一統。隋朝建立了。

四、隋唐髒濫之盛,僧侶資本主義和軍閥資本主義的興起。從安史之亂到陳橋兵變,中國逐步轉向了以文抑武

隋文帝統一天下,復漢制,絕胡俗,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同時,他個人身上的一些缺陷,又為中國的後世,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楊堅是從那種無道之世的人頭翻滾社會中,九死一生爬出來的人。所以他極其的缺乏安全感。為了獲得安全感,他狂熱的痴迷所有的淫祀迷信。這導致,他登基之後,全國復興佛教。之前被拓跋燾消滅的佛教又再次興盛了起來。而且隋朝規定,佛教享有超國民待遇,對寺院田產免徵稅收。

繼蕭衍之後,第二個佞佛的大妖怪出現了。楊堅為什麼會如此佞佛,第一有家庭因素。他的母親是個十分迷信的佛教徒,他自己從小也是尼姑養大的。第二點,他是篡逆之主,所以也害怕被別人篡逆。於是內心裡,總是伴隨著強烈的不安全感。

第三點,楊堅是個沒文化的粗人,很多沒文化的人,為了顯得自己看上去有文化,都有以文飾粗的嗜好。而佛教,就是很多粗人裝飾和掩蓋自己渾身文盲氣質的最好化妝品。一種廉價得冒油的化妝品。

第四點,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文官集團,勢力強大一手遮天,讓楊堅這種軍事集團出身的人,對文官集團懷有天然的不信任。所以他需要佛教這種夷狄之法,來制衡和打擊本土的儒家士大夫文官集團。隋唐兩朝以武制文,以佛攻儒的體統,便是這麼來的。

為了防止被有才德的人篡逆隋朝,楊堅把天下有本事的人都快殺光了。在楊堅看來,只要你有本事,客觀上會對隋朝造成威脅,不管你有沒有謀逆之心,都會被殺掉。這叫防患於未然。隋朝的棟樑都被殺光了,楊堅留下的,就是楊素和李密這種奸人。還有一個逆子楊廣。

李密楊素和楊廣,並不是導致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讓隋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楊堅父子推行的均田制和科舉制,觸犯了當時的既得利益集團。均田制打擊的是那些軍閥資本家,和門閥豪強資本家。科舉,打擊的則是士族文官集團。

隋朝的均田制,規定國家可以回收土地。自耕農死了之後,土地上繳國家再根據新的人丁,重新分配土地。這對於那些土地兼併的既得利益者來說,隋朝的均田制,是要了他們的命,他們自然要反抗。王莽土地革命未遂的那一幕,又重演了。全國人民,都起來反對隋煬帝。而又恰逢這個時候,隋朝與高句麗戰事失利,幾大合力加在一起,就造成了隋朝的短命。

李淵作為一個漏網之魚,僥倖沒有被楊堅父子作為潛在謀逆對象而剪除。在天下大亂之時,舉兵起事,沒過幾年,便平定了天下。唐得天下如此容易,僅次於王莽得天下之輕巧。原因在於,李唐得到了關隴軍事集團,和山東軍事集團的支持。

隋唐兩代,以軍事集團立國,興於兵,也亡於兵。為了制衡軍事集團,李淵用突厥人幫他打天下。後來,唐朝皇帝,又使用回紇人,沙陀人,等各路蠻夷兵幫自己打仗。以兵制兵,層層制衡,直到鬧出來了安史之亂。這便是隋唐以武抑文的結果。毫無節制的軍事集團,弄出來了無法收拾的藩鎮割據大亂世。

在土地制度上,唐朝承隋制。隋朝所制定的一個統治體系,也是現代國家統治體系的模板。這個體系是,戶籍制,加均田制,加租庸調製。均田制是土地制度,租庸調製是稅收制度。土地按人丁均分,那麼戶籍制度,就是均田制的基礎和前提。耕者有其田,那麼稅收就需要按人頭徵稅,那麼租庸調製這種稅收制度實行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均田制。

到了武則天時期,唐朝均田制全面崩潰。自耕農紛紛破產,失地農民為了逃戶和逃稅,要麼去進寺廟做佃戶,要麼就去當兵變成職業軍人和僱傭兵。因為唐朝仿效隋朝,對寺院廟產不徵稅,很多有錢人,就為了偷稅,就變相的成立寺廟,然後僱傭很多失地流民幫他們耕種賺錢。於是,佛教就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僧侶資本家利益集團。

寺院裡面的生產勞動,剝削程度遠遠超過一般的地主農莊。為了讓這些流民自甘忍受非人的折磨和壓榨,洗腦就成了一個很關鍵的事,否則那些流民覺醒的話,衝出寺廟,他們就會向西漢末年的赤眉綠林軍那樣起義。這時候,皇家統治者,地主和佛教三者之間,就達成了骯髒的交易和同盟。

神秀去長安給人洗腦講課,武則天要對神秀行跪拜禮。可見當時的佛教勢力有多麼的可怕。陳禕,也就是西遊記裡面的那個唐僧,他死得時候,全國有一百多萬人給他送喪。平時在廟產的耕地上勞動的那些佃戶們,他們被洗腦,不給錢不給好好的吃飯,無償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被洗腦成,他們這是禮佛,是應該的,是光榮的。這麼嚴酷的壓榨,顯然造成疾病,生病了怎麼辦呢,就給這些佃戶吃龍湯,毒死他們。所謂的和尚,其實就是種地的佃戶,都是假的。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是買賣。

龍湯是什麼呢,是大便和小便混合的發酵物。人長期的重度體力勞動,出現了疾病,為了淘汰掉這些不能幹活的廢物,寺廟裡面的領導,就給這些生病的人喝龍湯,一般喝完,人就差不多要死了。病弱的死了之後,寺廟在招募和矇騙更多的健康的失地流民進來幫他們無償勞動。

既不用交稅,還不用支付工資,而且出現了工傷,還可以給他們吃大小便毒死他們,傷天害理吃了官司,政府還不敢追究。所以,佛教在唐朝可謂是無法無天。漢傳佛教,是這個星球上,人類所能發明出來的最令人作嘔的東西,它的本質就是一種奴隸農業莊園。我們當前社會上,寺廟用的也是這種手法,廟產經營賺的錢,不用交稅,平時還有大量的捐贈。通過洗腦,招募一些義工進來從事無償勞動,也不用支付工資。

所以很多有錢人,就跟唐朝那時候的有錢人一樣,變相的建立寺廟,來進行斂財和詐騙。這裡面有人信佛嗎?根本沒有。有的只是生意,只是可憐了那些被矇蔽的人。雖然現在寺廟裡面,不準給信徒們灌龍湯喝了,但是他們可以宣揚吃了和尚的大便可以有加持法力和獲得福報,於是,很多和尚所到之處,他們的大便,都有人搶著吃。

唐朝的失地流民,一個去向是到寺廟裡做奴隸。另一個去向,是到藩鎮那邊做職業軍人,做僱傭軍。百姓流入佛教僧侶資本家們的奴隸莊園,造成了佛教的鼎盛。百姓流入了藩鎮,造成了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中唐以後,帝國健康機體的保障,自耕農這個階層消失殆盡。沒消失的,也都會逃戶逃稅,把自己的地,掛靠在那些免稅的寺院和軍田之下。這個社會,就變成了王莽時期的那種糜爛狀態。

唐朝社會的糜爛,不只是單純的糜爛,它還很髒。一個最典型的體現就是,佛教的興盛。中國的皇帝,要跪拜和尚,中國的皇帝,為了迎接印度猴子的一塊小骨灰,要誠惶誠恐地舉行隆重的國禮。這是多麼的骯髒啊。唐朝就是一個完全沒有任何道德倫理底線和文化底線的朝代。

兩漢末年,魏晉南北朝,社會都糜爛,但是,它們再怎麼糜爛,也沒有唐朝這麼骯髒。我們一說到唐朝,很多人的自然反應就是盛唐。唐朝所謂的盛,不過就是把膿瘡擠的綻開的那種盛放。李世民怎麼死的,他是吃了番僧的甘露丸死的。甘露丸是什麼呢,是和尚的大便混合女人的經血,人肉等物質搓成的球。

有人說番僧給李世民吃的是仙丹,這是瞎胡扯。西藏和印度的番僧,蠢的跟猴子一樣,他們哪裡懂什麼神農之學。煉丹,不通神農之學怎麼煉呢,完全沒法煉。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代雄主李世民,他是吃屎吃死的。所謂的盛唐,從頭到尾,都是個諷刺。

文化上骯髒,軍事上失控,國家首都,屢屢被蠻夷劫掠。還給後世留下了沙陀人,契丹人這種禍害。那麼我所說的唐朝的盛,到底說的是什麼呢?它到底盛在何處呢?有人可能說唐詩之盛了,其實唐詩恰恰是唐朝沒文化的體現。唐朝的詩歌,不過就是淫技罷了,並非士人志士之大學。

土地制度崩潰,稅收也隨之崩潰。帝國還是要運行下去的,怎麼辦呢。在唐德宗時期,宰相楊炎創立了兩稅制。以前按照人頭徵稅,難以為繼。那麼就只好按照土地徵稅。這就等於變相的承認了土地兼併中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按照土地徵稅,地主被徵稅了,他們可以轉移資產到寺廟裡,因為寺廟不徵稅。他們為了逃稅,就變相的設立寺廟,把農莊搖身一變變成寺廟。這樣就可以躲避國家的稅收。

所以,要把兩稅制落到實處,就必須得剷除寺廟這個毒瘤。這便是唐武宗滅佛的經濟原因。到唐武宗滅佛的時候,全國上下,光被查到的寺廟,就有四萬多家,僧尼將近三十萬人口。在寺院田產上做佃農的流民,更是不計其數。

三武一宗滅佛,根本原因,都是因為這個,僧侶資本家太強大,再不打擊他們國家就會滅亡。漢傳佛教的廟產,因為不徵稅,而且不發工資,員工累得工傷了,直接毒死。因為有皇帝保護,法律還不敢查辦他們。什麼事,都都有一套套的話術,來讓自己時刻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稅收優惠,低人權優勢,皇權尋租,法律優勢,道德優勢,披著宗教外衣的僧侶資本家們,他們的土地兼併擴張所向披靡。

這樣以來,寺廟就可以不擇手段,賺更多的錢,兼併更多的土地。在土地兼併的競爭中,寺廟是沒有競爭對手的一個可怕怪物。直到他們嚴重的威脅了國家的稅收和統治,皇帝才會把他們一網打盡。

唐武宗滅佛之後沒多久,唐朝的佛教又恢復了盛況。為什麼,因為經濟制度所導致的,人們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病態骯髒的經濟生態和文化生態。可謂是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楊堅埋下的禍根,對後世造成了長達千年的毒害。

糜爛而又骯髒的唐朝,被佛教和軍閥兩大毒瘤所吞噬,直到它迎來了滅亡。這是隋唐兩朝,以武制文,以佛攻儒策略的總破產。清算的時候到了,一個叫做黃巢的人,一把火燒掉了長安城,也基本殺光了社會上的士族門閥。從東漢時興起的士族門閥,怎麼治也治不掉,被黃巢治掉了。

黃巢清算了士族門閥們,清算另一個社會怪胎佛教的任務,則由周世宗柴榮來完成。周世宗滅佛,再一次打擊了畸形病態的僧侶資本主義經濟。士族門閥被清算,佛教被清算,這是宋朝經濟復興,並走向巔峰的兩大基礎。

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周而建宋。從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到宋朝的陳橋兵變,這是帝國從以武抑文,到以文抑武的根本性轉向。漢唐都是因為兵強而滅,宋明則是因為兵弱而亡。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宋朝之後長期的以文抑武。為什麼會有這種轉向,因為唐朝的以武抑文的歷史原因是,他們起家于軍事集團,而且魏晉南北朝都是因為士族門閥政治而天下大亂。士族門閥又多興起於文官集團,所以隋唐的以武抑文是有歷史原因的,算是對魏晉南北朝士族門閥社會的一次矯枉過正。

那麼宋以文抑武,則是對藩鎮割據,五代十國軍閥大混戰,這種可怕社會的矯枉過正。隋唐修復了魏晉南北朝的系統漏洞,卻亡於新的漏洞。宋朝修復了唐朝留下的帝國統治系統的漏洞,則又亡於自己的以文抑武。

為了害怕宋朝被武將篡逆,宋朝皇帝讓文官統領武將。一個有才能的武將,在宋朝文官的眼裡,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他會不會造反,而不是他能不能打敗遼和金。秦檜殺岳飛,就是以文抑武的典型。趙構和秦檜,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岳飛會不會造反,而不是思考岳飛能不能打敗女真人,能不能收復中原。

因為這樣的以文抑武體統,儘管宋朝有最先進的文化,最先進的經濟,最先進的手工業科技,但是他們不敢放手讓武將們去打仗。層層制衡,遇到了強大而才華橫溢的武將,皇帝和文官們,第一反應就是殺掉他們。

強大的軍事,有賴於強大的武官集團,武官被文官集團壓制,那麼誰來幫宋朝消滅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呢。宋朝沒有給出答案,所以宋朝亡了。

元滅宋之後,因為和金國有仇,蒙古人尤其厭惡金國人,就把他們的土地和財產全部一搶而光。而對於南宋,大概是因為南宋曾經幫蒙古人復仇過,聯手攻打過金國。大宋對蒙古人算是有恩,所以蒙古人對南宋的大地主們,是很客氣的。不但沒有搶他們的土地,甚至都不收他們的稅。楊堅不收寺廟的稅,為帝國埋下了千古禍根。蒙古人不對江南地主收稅,則埋下了另一個禍根。

稅收優惠,再加上蒙元的無政府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土地兼併,流民四起,餓殍遍地。這個時期的中國,發生了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和經濟大崩潰。中國的北方,是一群蒙古貴族分裂成不同的既得利益集團。中國的南方則主要分成了江淮利益集團,江南利益集團,和兩湖利益集團。江淮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是朱元璋,兩湖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是陳友諒,江南的利益代言人是張士誠。

不同的集團之間,繼續進行兼併。淮西集團,兼併了江南集團和兩湖集團,標誌著南方的統一。在朱元璋統一南方期間,北方的蒙古人,也在忙著進行統治集團的內部兼併,但是他們的速度沒有趕上朱元璋。所以,北方的軍閥們,手握元軍主力,卻還在忙著內鬥,基本上無暇顧及南方的統一。

等朱元璋統一了南方,向北渡江作戰時,支離破碎的蒙古統治集團,根本上毫無抵抗力。明朝統一了中國,因為元末大混戰,導致人口銳減,和土地供給相比,勞動力反而成了稀缺資源。大亂世之後,都是這樣,因為人口減少,地太多,沒人種,一開始就會均田地。等生產恢復了,人口的增長,超過了土地供給的增長,土地就會變成稀缺資源,接著就是土地的大兼併。人口增長越快土地兼併就會越迅速。流民就會越來越多,然後等著下一次的大亂世到來。

明朝對宋元的系統漏洞,又是怎麼進行修復的呢,明朝又是怎麼滅亡的呢?我們接著看。

五、官紳不納糧,以藩屏帝室,白銀危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唐亡於藩鎮割據,宋亡於外患,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兩朝皇帝,為了永絕後患,他們選擇把外患一勞永逸的斬草除根。於是明朝對北元政權發起一次又一次的主動打擊。雖然沒有對蒙古人這個外患斬草除根,但也把北元的最後的那口氣給撲滅了。

頻繁的主動出擊,征討蠻夷,把外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這就是明初的政策。打的差不多了,永樂帝舉行大閱兵,請很多國家的大使過來觀禮,看完明朝的大閱兵,很多國家當場就嚇壞了,紛紛扣頭稱臣。明朝是歷史上朝貢國最多的一個國家,這跟永樂帝關係很大。閱兵禮嚇壞了一些小國,鄭和下西洋,又嚇壞了很多小國。所以朝貢國才會這麼多。

消除外患基本上告一段落,怎麼防止國內的武將造反呢,明朝的統治系統,設計的是讓朱家的藩王來拱衛帝室。防住了武將,怎麼防文官專權謀逆呢,朱元璋的設計是廢除了相權,創立內閣制。

在土地制度上,明朝廢除了職田,直接發錢給官員做工資。不過明朝的工資水平相比其他朝代算是比較低的。文官集團不可以掌握土地,這也控制了士族門閥的形成。天下的土地所有者,主要分成了軍田,地主豪強,自耕農和藩王四種。

明朝的腐敗為什麼那麼嚴重,嚴重到了,怎麼嚴刑峻法都無濟於事的地步。根本原因,在於文官集團失去了土地,只靠工資生活。下一級的官員,為了想做官,就只能想辦法送錢給提拔他的上司。這錢哪裡來呢,靠那些有錢人送給他們。明朝的有錢人是誰,地主豪強,和商賈。

同時,明朝又有官紳不納糧的規定,地主豪強,商賈們,想要開辦商業機構,或者開辦農業莊園,他們就會掛靠在官員名下。要麼就乾脆直接花錢捐個功名。官紳不納糧,這是從宋朝傳下來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要以文抑武,貴文賤武。

明朝的黨爭,也嚴重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根本原因在於,誰在朝廷上說話算話,那麼就意味著那些有錢人,都會送錢給他。所以,這些官員,就結黨營私抱成團,在皇帝面前,爭的頭破血流。大多數參與黨爭的人,其實並不怎麼關心社稷興亡,他們關心的,就只有自己的官品,如果自己黨爭贏了,可以掙多少賄賂錢。

官紳不納糧,很多地主掛靠在官員下面,這便形成了稅收優惠。優惠的稅收就可以給佃戶開高一點工資來吸引更多的人口,賺更多的錢,買更多的地,久而久之,土地兼併就變得十分劇烈。人口和土地,都集中到了大地主手裡。這對自耕農和軍田來造成了很大的衝擊。自耕農紛紛破產,變成流民,軍戶也開始逃戶逃稅。

而藩王那邊呢,不僅不納稅,每年還要消耗大量的國家財政。國家的稅收狀況越來越惡化,怎麼辦呢。到了張居正時期,他對明朝稅法進行改革,廢除了兩稅制,創立了一條鞭制度。人頭稅,田稅,勞役,雜稅,都打包在一起,百姓不需要再用實物交稅,用白銀交稅就行了。

戶籍崩潰,土地政策崩潰,稅收混亂,金融秩序混亂。一條鞭制,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是亡羊補牢。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明朝出現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前面說過,蒙元的滅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嚴重的土地兼併。最直接的原因,則是貨幣超發,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人們的財富憑空被政府掠奪,所以大家就造反了。

明朝並沒有吸取元朝金融危機導致國家滅亡的教訓,在明朝初期,就出現了嚴重的貨幣超發現象。當時的法定貨幣,是寶鈔這種紙幣。寶鈔的信用崩潰,民間開始啟用白銀做貨幣。儘管明朝沒有承認白銀是國家法定貨幣,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白銀就是明朝的通用貨幣。

這就造成了很嚴重的情況。明朝的官方央行,不發行白銀貨幣。那在明朝負責發行白銀的真正的央行是誰呢?是江南的那些大地主。隨著國家農業生產和商業的發展,白銀就越來越不夠用,出現了通貨緊縮現在。這時候,就出現貨輕幣重的現象。銀子越來越貴,米越來越賤。

對於江南的那些大地主來說,這時候怎麼獲得白銀,就比種地更划算。他們就把耕改種桑棉,加工成紡織品,和日本西班牙等國開展貿易,源源不斷的中國紡織品流向境外,同時,也有源源不斷的白銀,流入明朝。

白銀的價格和匯率,完全操縱在那些地主和商賈手裡,政府對白銀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政府的央行,形同虛設,環太湖區的大地主和大商社的老闆們,充當了國家央行的職能。

江南的農業資本家們,在這個階段完成了向工業資本家的轉型,從種稻米的農業資本家,轉型成為紡織業資本家。中國和西班牙的貿易失衡,西班牙的白銀不斷的流入中國,那麼在西班牙國內,就會出現通貨緊縮。

西班牙政府的對策是,直接禁止和中國的貿易。對日貿易那邊,政府為了打擊走私,那些商社做生意也不交稅,所以明朝政府,就直接設置海禁。不準江南的商社和日本再開展貿易。

中國當時的白銀流入來源,主要就是西班牙和日本兩國。明朝海禁,和西班牙中斷對中國貿易。導致白銀輸入的規模驟減。這時候,明朝發生了很嚴重的白銀危機。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白銀越來越少,這是一場嚴重的通縮緊縮。白銀變的越來越貴,貨物變得越來越賤。在這種情況下,家裡持有白銀的商社,大地主和有錢人,他們都把白銀囤積或者埋了起來。

這就造成了通縮緊縮的惡性循環。錢越來越貴,商品越來越便宜,所有的東西都不值錢,所有的人都沒有錢,到了這個時候,整個國家的人,都在等著明朝崩潰,好迎接一個新王朝。

明朝滅亡,信用崩潰,國家失去央行的職能,在開辦商業和紡織業上,官辦經濟,又被民辦經濟打的潰不成軍。在國際貿易上,官辦經濟,也完全不是民辦經濟的對手。那麼,既然民辦經濟這麼發達,理論上說,那就意味著更多的稅收。但問題是,明朝對商業和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徵稅,徹頭徹尾的毫無辦法,根本就收不上來錢。

國家越來越窮,窮的連軍餉都發不起。地方豪強和商社,越來越富,他們富得成為了實質上的央行。天下大亂,烽火四起,他們擔心山窮水盡的政府來強徵他們的錢去打仗,所以都故意把錢藏起來。朝堂上,再串通東林黨,配合他們偷稅漏稅。明朝到了這個地步,想不亡也不行了。東林黨,就是那群呼籲國退民進和國企改制的人。

《玄覽明鑑》系列專題,把當前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說清楚,本文是第十篇。因為篇幅所限,《華夏文明的滄桑激盪三千年》分為上下兩部分發表。本文是上部分,下一篇發表下部分,下篇主要講名朝之後的華夏文明,以及華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互相影響。敬請期待後續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