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家的生活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也不再那么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有了更多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从现实来看,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很好地惠及到所有地区所有人的所有方面,这就是报告中说的中国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由于出身农村又长期研究农村的缘故,我个人觉得,要说中国在这几十年发展中存在的最明显的不平衡,就是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最严重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所以,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须完成的“补短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有三个理由: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发展是不平衡的

我们过去曾经执行过很长时间的城乡二元政策,通过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农村保城市,实施工农剪刀差等措施,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城市偏斜政策的实施,对于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中国推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有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在此之后把这种政策固化,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就造成了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尽管与之前相比,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与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的藩篱被逐步拆除,但要素流动在收益驱动的作用下,几乎是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造成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农村要素存量更是濒临枯竭,由此出现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由于大多数发达的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农村要素流动又有明显的自西向东的特征。如今人们习惯用夜晚的灯光亮度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状况,在我国的夜晚灯光图景上,灯光亮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大面积的中西部地区灯光是零星分布的,这些零星分布的点就是西部的城市。生活经历告诉我,在西部的许多农村地区一到夜晚就一片漆黑,这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一个印证。另外,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如此之众的农村与农民不能生活在发展带来的繁荣之下,即便进入城市的农民也仅仅能够蜷缩在城市底层的偏角,这体现了身份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管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还是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都是不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目标的,而在这些不平衡当中,农村与农民发展落后,是导致不平衡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振兴乡村,才能确保城乡一体,区域收敛,群体同乐,才能实现中国发展的全面性,这就是十九大报告里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

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城市化是难以推进的

我们以前的城市化思维,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这样的思路在城市化前期是有效的,因为要素聚集于城市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按照刘易斯的说法,通过城市工业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达到城市化的目的。不过在中国,这种情况出现了例外,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表现出严重的“钟摆式”迁徙特征,那些“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的农民工,通过城乡之间“钟摆式”流动,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扎下根。因此在计算中国的城市化率时,尽管数字比较好看,可能现在已经达到了50-60%,但这些人离“居民身份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从事职业的非农化”还很远。对许多人来说,20-50岁可能是城市人,到50以后又得回到农村做农民,在我的老家,这样的农民兄弟还不少。造成这样的结果,除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城市的接纳能力有限也是不容忽视的。试想,我们目前的城市有办法做到让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完全享受到跟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吗?即便城市愿意,能力恐怕也难以达到!所以,仅仅依靠城市发展来实现城市化的思路,在现在看来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城市化应该补充一条内生化道路,就是通过振兴乡村,让农民在乡村就能够过上与城市居民相同甚至更好的生活,这样通过两条腿来推进城市化可能更贴近中国的现实。

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发展是不充分的

怎样的发展才算是充分的发展呢?从最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在分工社会中,人的技能非常专业,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专业化分工造就了畸形化工人,虽然我们现在脱离不了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好处,但的确由于生活在专业化社会里少了许多情趣,这一点在城市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体力与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但在城市里,每个人在各自的精细分工范围内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与周边的人的接触都越来越少,这或许是越来越多城市人越来越向往农村生活的原因。然而,目前的中国农村普遍出现的凋敝现象,堵住了城市人前往农村贴近自然的去路,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让人们失去该有的个性,没有地方舒展心情,抒发情怀,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找不到慰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在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居民却还在努力为生计奔波,物质上的满足都还没有实现小康,精神上就更是贫瘠。所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如果乡村发展好了,城市居民在闲暇有个去处,城乡互动就会增加,人们除了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之外,会在城乡互动中找到社会整合的另一种效率,生活品质才会提高。中国每年都有一个黄金周,看看那浩浩荡荡出游的人群,是那么的不顾一切艰辛也要到城市周边农村吸一口新鲜空气,赏一回美丽的鲜花,乐一次田间野趣,找一回先祖农耕文化的气息,那种悠然自得,令人忘记疲惫,流连忘返,说明这是人充分发展的一种需要。每一个人往上追溯三五代,可能都是农村人,所以这种农村情怀是先天的,美丽乡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是抹不掉的。因此,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慰藉,是在物质社会充分发展之后,弥补精神缺憾的重要载体,因此,乡村衰败下的人的发展是不充分的!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