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潭枇杷

【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潭枇杷

——

【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安徽省名优农产品,是我国枇杷种类中优良品种,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边缘有琉锯齿,表面皱,背面及叶柄密生锈色绒毛。圆锥花序花多而紧密;花序梗、花柄、尊筒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芳香,直径1.2-2厘米,花瓣内面有绒毛,基部有爪。梨果近球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后脱落,果实大小形状因品种不同而异。花期10-12月,果期第二年5-6月。因其叶片象乐器琵琶而得名。——

【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潭枇杷

产品特点

(1)果实裂果、日灼病发生率明显低于我国其他传统枇杷产区。

(2)皮薄、肉厚、汁甜、清香爽口。

(3)口感细腻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和可食率高。

人 文 历 史

歙县种植枇杷历史悠久,是我国五大传统枇杷产区之一,因枇杷产地分布在境内新安江流域的漳潭、绵潭、瀹潭沿线而得名“三潭枇杷”。

最早文字记载见宋淳熙二年(1175年)罗愿所撰《新安志》中,距今840多年历史。民国《歙县志》载:“歙县枇杷栽培始于宋,至清康熙年间已盛”。另民国26年(1937年)许承尧著《歙县志》提到“瀹坑、瀹潭、章潭、绵潭一带出产枇杷最多,富岱及打猎黄村亦产之,移栽数次则肉厚核小”。民国33年(1944年)《歙县枇杷》记载,“歙县枇杷产量多时,当推民国13、14年,大有供过于求之势(绵潭一村单运屯溪,即有三千八百担之多……);民国18年冬,天气奇寒,着果大树,多被冻死,全区所产不及担,损失极巨”。后因战乱频繁,均未能恢复元气,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产量逐渐恢复至920吨。

建国后初期,三潭枇杷生产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期间产量反复,到1963年,栽培面积由1960年3345亩下降到1035亩,总产量亦由1960年684吨下降至300吨。1965年又恢复至1102吨,并首次出口了50吨。1978年,原徽州地委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激励政策,三潭枇杷生产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新安江两岸之漳岭山、仁源、济村湾、坑口、棉溪及深渡等行政村,至1982年,全县三潭枇杷栽培总面积达3375亩,年产量2918吨。1987年,三潭枇杷栽培总面积突破万亩大关,达到10770亩。1991年末,因歙县地区出现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15.05℃(1991年12月29日)低温,导致三潭枇杷果树、花及幼果全部发生严重冻害,1992年产量仅105吨。后经过政府大力扶持及数年不懈努力,三潭枇杷生产才得以逐步恢复。2001年,歙县因三潭枇杷优异的品质和种植历史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枇杷之乡”荣誉称号。截至2014年底,歙县三潭枇杷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产量上升到3万吨。

【安徽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潭枇杷

价值用途

枇杷是老少皆宜的益果,民间有“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的赞语。鲜食枇杷有利于生津解渴,利肺健胃,有益健康。其营养成分除含有较多的果糖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7,这是一种防癌营养素。在葡萄糖注射液问世以前,自古我国中医常常用枇杷汁以维持不能进食者的生命,可见枇杷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三潭枇杷,全身都是宝。花,不仅是一种好蜜源,所酿枇杷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蜂蜜中之珍品,而且花还可入药,治头痛、鼻塞等疾病。枇杷鲜果能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枇杷树叶,也是一味好药,去毛熬服,或蒸制成枇杷露,能清肺止咳。枇杷树姿优美,在庭园内栽植,既可美化环境,又可陶冶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