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综艺节目的字幕为什么严格屏蔽品牌、公司名称等关键词?


这是因为台湾的广电审查部门对于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广告内容规定的十分严格,不允许用字幕的形式为未缴纳广告费的品牌进行标注。所以你会看到在台湾的综艺节目中,如果明星提到了7-11,字幕都会用“便利店”来代替,而如果提到了“肯德基”、“麦当劳”则用“快餐店”来代替。

这一点在内地的节目中似乎并不那么严格,一般来说像大家特别熟悉的,甚至可以指代某一类产品的品牌,都会直接把品牌名字打到字幕里,观众也并不会觉得在做广告。除了上述“肯德基”“麦当劳”之外,像“大润发”“家乐福”指代超市,“苹果”“Ipad”“iPhone”指代电子产品,“淘宝”“京东”指代网络购物,这些都是很常见的,无可厚非。

更绝的是,最近几年内地综艺节目还兴起了“花式说广告”的潮流。也许是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最先起的头,华少花式地说广告,带火了加多宝,然后《奇葩说》紧跟着推波助澜,各种无厘头的广告语满天飞,到后来干脆就在节目中进行植入,猝不及防地就来一句广告语,或者干脆跟某些节目环节嫁接,比如《快乐大本营》就为了宣传某些小视频软件,专门制定了游戏板块,而《吐槽大会》则是用小短剧和花絮彩蛋的形式把广告奉送给观众。

这些事情在台湾的综艺节目中,都是不可思议的,直到最近一两年,台湾的综艺节目才开始放宽了规定,可以在节目中植入广告,但是仍然不能介绍产品的名字,也就是说,嘉宾可以拿着这个产品口若悬河地说它的功能和效果,但是品牌不让说,如果是店家,也不能说位置,字幕也不能打,总之就是依然不放松。

近些年台湾综艺节目的衰落,大家有目共睹,从对于广告的把控上就能看出来,观念上的固步自封,是导致如今没落的主要原因。但凡是上节目宣传新唱片、新电影的嘉宾,同样在字幕上不能体现,而且每个嘉宾都只是领象征性的大概300元人民币的酬劳。所以,从宣传效果和具体收益上来看,台湾本地的明星都不再选择台湾的综艺节目,转而到大陆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台湾明星都会在大陆的综艺节目露脸的原因,而这样的后果则是台湾的综艺节目只剩下名气不大的通告艺人,吸引不来大牌,于是又会使得预算缩减,收益变差,形成了恶性循环。

(鲸鱼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