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累了也得拼

名義上是教習太子,但有銜無職,僅示恩寵。

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均為東宮職位,教習太子,合稱“三師“,從一品;另外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太子少師均為副職,合稱“三少”,正二品。名義上是教習太子,但很多加封此頭銜之人並沒有教習太子。清朝中後期無明確太子,所以這些職位更多的是榮譽性象徵,賞賜給一些近臣,以示恩寵,比如丁寶楨、袁世凱等等。


五味社

虛銜,實在沒法跟現代的官對等。

古代所謂的“三公三孤”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以及少師,少傅,少保。這些官曆史都極為久遠,是僅有的從周朝保留到明清的官職。地位極為尊崇。

比如太師,在先秦的時候,商周的時候曾經一度指帶領軍隊的大臣,因為那時候“師”指軍隊的意思。後來則逐漸脫離了這個意思,秦朝之後基本變為加銜,作為對高官的賞賜,是文官能夠達到的最好恩賞。在古代,“師”和“傅”是有區別的,一般“師”教授知識技能,“傅”教授道德品行。所以“太傅”也是輔佐君王,教授君王的重臣,和太師一起作為極高的榮譽賜給大臣。太保是指輔弼衛護君王之官,與太師,太傅並列為“三公”。而少師,少傅,少保被稱為“三孤”,合起來稱作“三公三孤”

三公三孤的級別都極高,在明清,太師太傅太保皆為正一品。我們看影視劇中經常說一品大員,實際上古代大臣(尤其明清)想做到正一品是非常非常難的。從政府結構來說,法律意義上,政府中最大的官是六部之首——吏部尚書,正二品。而正二品往上,就基本都是虛銜了。

我們知道明清的政權運行裡,明朝的核心是內閣,清朝的核心是軍機處。而無論內閣還是軍機處,都是一種委員制,即由多個大臣組成內閣領導朝政,內閣大臣一般都是朝廷裡的重要官員,尚書,侍郎,都御史等。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內閣大臣可能是尚書侍郎,但尚書侍郎並不都是內閣大臣。所以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是——三品的侍郎成為了內閣大臣,要領導二品的尚書。

這就很尷尬了。

所以古人的政治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相當了很巧妙的辦法——加封。

想把內閣大臣的級別提上來,但朝廷裡的位置就那麼幾個,為了提個級別趕走一個高官不合適。這就需要虛職了,三品的侍郎加封一個太子太保,馬上變正二品了,可以名正言順的領導工作了。

而內閣的重要大臣(如首輔次輔),可以獲得更高的加封,如少師少傅少保,都是從一品。如果功勞極大,跟皇帝的關係又好的話,就可以在活著的時候獲得正一品的官銜——位列三公,等太保或者太傅。但幾乎不可能在活著的時候封為太師,那是最後的保留官銜,用來給死去的重臣們加封的。明朝的內閣首輔們一般死後都會加封為太師。終明一世,只有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獲得了太師的封號——張居正,在死前三天被封為太師。

三公三孤的封號最重要的功能還是作為文官的榮譽。文官能夠獲得三公三孤的封號被視為是極高的榮譽,是一生的終極追求,是絕對的光宗耀祖的。太子太師等太子版三公三孤,比正版三公三孤低兩級(太子太師正二品),理論上是輔佐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具體工作,也是加銜,與三公三孤的功能是一樣的啦!


小約翰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太保與少保的區別。少保是太保的副職。

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而在古代,任何一個帝王都要學習文武。而太子擁有三個老師。

①太師,副職少師。輔弼國君之臣。負責太子的學業。


比較有名的比如封神演義的聞太師。

②太傅,副職少傅。輔佐大臣和皇帝做出決定。

③然後就是太保了,太保副職少保。本來也是官職名,負責教育太子。之後,二戰爆發。德國就出現了蓋世太保。然後太保的名號就臭了。


四嶽

太子太保只是虛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和太師、太傅一樣,作為皇帝加封給大臣的榮譽稱號,而沒有實權的。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頭銜之類的,榮譽教授之類的,現在很難找出與之相匹配的官位。

太子太保,古代封建社會輔佐太子的職官之一,並與太子太師、太子太傅統稱 為“東宮三師”。其中,太子太師教文,太子太傅教武,而太子太保則負責保護太子安全。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是“東宮三師”的副職,統稱為“東宮三 少”,少即副的意思。“東宮三師”與“東宮三少”,在古代合稱“太子六傅”。 《明史•職官志》記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 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從這裡看來,這完全就是太子的高級跟班,也就是未來太子接班後智囊團的核心力量啊!

古代不少官員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頭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這個與古代稱的太師、太傅、太保不同,他們為“三公”,有實權的,正一品銜;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也有實權,是副職,從一品銜。古代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三師”,沒有實位的,從一品銜;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三少”,沒有實位的,正二品。尤其是隋唐之後,“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職異,只作為褒獎大臣功德的贈官加銜稱號,約等於現在的“頭銜”,並無實職。如宋代的岳飛、明代的于謙等因軍功,曾加封過 “太子少保”的榮銜。有時甚至皇帝根本就沒有太子,某些官員也被封為太子太保。 明·談遷《國榷》卷八十八:“天啟七年八月十四日丁未,敘三殿功,王之採右都御史,袁可立太子太保。”清代自雍正起,實行秘密的建儲制度,不公開立太子,但官銜仍沿古代制度,給某些有功的大臣加上虛銜,以示恩寵,如丁寶楨、袁世凱、岑春煌等先後加“太子少保”之銜。

同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類似。比如《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是秦於戰國時已有太子師、傅之官,但名稱與後世同否,三師(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師、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則無從斷定。《禮記·文王世子》有太傅、少傅之名。漢惟設太子太傅、少傅、雲均古官。太傅,秩中二千石,亦以輔導為職。屬官有門大夫、率更令、庶子、舍人、家令、先馬、僕、中盾等。太子對二傅執弟子禮。這都是一些官職的名稱,後來演化成虛銜。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一時興起就會給功臣或者寵臣封賞,但是職位始終有限,黃金又體現不出特殊榮譽,只有這些僅有的虛銜,才能滿足大臣們的虛榮,又顯得皇恩浩蕩!

所以說,現在基本上沒有這樣的了,如果實在要找的話也有,你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知道,但我就不說了,至少公開說不好!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一般而論,太傅,太師,太保地位極為尊崇。總體上太傅傅弼君王或太子,道德人品高貴,最德高望重,地位最高,其次太師,其次太保,這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謂上承商周的三公。太傅太師太保總體上地位高於太子太傅太師太保(一般是陪侍教育保衛的太子近臣,後來和太傅太師太保等也都成了體現君王恩寵的虛銜),而太子太傅太師太保地位總體上又約略高於少傅少師少保(禮制中俗稱三孤,岳飛曾官居少保),而少傅少師少保又約略高於太子少傅少師少保。而秦漢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時有時也指太尉,司徒,司空等,魏晉南北朝左右大概由於民族交融出現了開府三公,一般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樣的三公,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甚至明清也有這個虛銜!


我是老白乾

在唐代、武周時期屬於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副國級或者正部級,但無實權,就跟現在的文職將軍一樣,享受將軍待遇,但無實際權利,虛銜!唐朝、武周時期有實權的基本都從正三品起,狄仁傑狄閣老,內閣大臣也就正三品,但是是屬於實權派!


王冬V

這都是虛頭銜,並無實際職務,大約相當於現在給個副國級待遇。但是能加此頭銜者都是大人物,不是戰功赫赫,評定一方,就是朝中重臣元老,很可能在皇帝死後顧命守護新皇帝的的內閣宰輔,在這個意義上,又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總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