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为何两军对阵还会拼命放箭?

用户133916062

弓箭的确射不穿盔甲,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时候士兵也穿不起盔甲。

很多人一看电影,那中国古代军队的气势,尤其是张艺谋拍摄的古装大片,《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古代是有多疯狂,能穿起黄金甲,再说黄金真的软啊,并不是艰苦的金属材料。

这里,史论纵横有必要说一下中国的冶炼业的发展。

在春秋末期之前,我国都属于青铜时期,青铜是贵族人才能拥有的,直到战国时期才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可以说正是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用铁做的兵器改变了战争属性,战国全是兼并战,用铁做的农具改变了生产模式,因此铁一项很好的发明。

但是,战国时期的铁还是很少,到南北朝的时候出现灌钢法,冶炼出的钢硬度高,性能好,从北宋开始用煤炼铁开始,宋代的铁产量相当于18世纪整个欧洲的冶铁量。在南宋时期,金人发明了铁浮屠,基本无人能敌,其实铁浮屠就是重骑兵那种,人和马都披重型盔甲,这只部队为金国打败辽国灭了北宋立下赫赫战功,但是,集整个金国之力,也就打造了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屠。

后来被岳飞打败之后,金国再没能打造另一支铁浮屠,其实就是没有那么多铁了。

所以,在铁匮乏的古代,一般士兵根本穿不起盔甲,只有打前排,在游戏中俗称那种“肉”的士兵,才能穿上盔甲,当然,大部分就是有点铁片,估计,竹片会更多。

昨天看到一道题出为什么古代的枪,只有枪头是铁的,而枪把是木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铁的造价太高。

大部分的战乱都是源自于农民起义,装备比较差

为什么农民起义拿起锄头就能造反,在明朝之前,尤其是秦末,汉末时期的农民起义昌盛,很可能就是官府的装备其实和老百姓拿起铁锄头差不多,到明清时期,农民起义的代价就高了,因为官兵有火器啊!

所以,在比较low的战役中,士兵都是穿着单衣(南方士兵北伐不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到冬天的时候太冷),所以,弓箭能射死人。

弓箭作为一种重要兵器,也一直在发展

因此,弓在古代一直是输出比较高的兵器,弓箭手,也一直是重要兵种。

史论纵横对武器的具体发展,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是清代出现的清弓,的确也是一种很厉害的存在,之所以清朝皇帝一再强调不能忘掉骑射本领,其中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对清朝弓的迷恋。

在清朝反抗明朝的统治过程中,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明朝官兵将武器更换为火器后,为了增加士兵的机动性,必然要将本身的盔甲减轻负重。

就是清朝的棉甲,就是厚衣服,再加上几块铁,但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棉甲也扛不住铁枪怼一下啊。

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

存在即合理!古人也不傻,如果没有作用,古代人也不会制造。


史论纵横

所谓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是胡扯,除非你全身穿上几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你穿这么重的盔甲,除非你是大力士,否则累都能累死你。


大汉弓箭手

像欧洲人的近10万重甲兵,根本就挡不住几万蒙古人的弓箭,又没有机动性,所以变得不堪一击,几乎全军覆没。欧洲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幸好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使得拔都等人不得不撤退回去争夺汗位,欧洲才逃过一劫。

所以所谓弓箭射不穿盔甲的说法根本是不存在的,你有更强的盔甲我就有更强的弓箭,而盔甲的制作成本又远大于弓箭,所以弓箭永远是胜利方,盔甲只能用来减少伤亡,而不能杜绝。

至于两军对阵拼命放箭,是因为弓箭是远程攻击武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弓箭的作用。通过弓箭组织的箭雨一方面可以大量杀伤敌人,另外方面可以对敌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只要箭雨足够强,可以让敌人自己就先崩溃了。所以你不先拼命放箭,在接触战之前多杀伤敌人,压制敌人气势,等到短兵交接时对方就会有更大的优势。

正因为古代东方拥有弓箭技术上的优势,又有大量以弓箭手和以弓箭作为武器的轻骑兵,所以才可以一直压制西边的民族,东亚民族可以吊打中亚民族,来自中亚的民族又可以吊打中东和欧洲。比如汉朝时期,我们叫波斯为安息,对它的评价很不屑,就是国大兵弱,不尚武。这显然是对其有一定了解才这样说的。可能是经常受中亚民族欺负,因此中亚的民族都看不起它。而这个安息王国就是西方的帕提亚,却可以和罗马帝国打的旗鼓相当。


执斧传播开天名

世界上最厉害的两种弓箭,是英国的长弓和满族的清弓。

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满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锁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当时的北方军队喜欢用的火器是三眼铳。大部分北方军队都是使用三眼铳。三眼铳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双层棉甲。

而明朝用鸟铳比较多是南方兵,也就是浙江兵,射程最远的是鲁密铳,射程150,破棉甲要在六十米之内。

清弓是中国历史上射程和杀伤力最强的弓,比当时明朝轻火器杀伤力还强大,这也是满人为什么不发展火器。器,而一直以骑射自傲的原因。清朝唯一重视的轻火器是抬枪,长二米五到三米,一般需要两个人操作,有限杀伤距离是两百米。

再说古代的弩,普通的弩破甲距离只有二十米。脚弩稍微远点,床弩距离很远,但这个东西太重,不适合单兵作战。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神臂弓。神臂弓其实也类似于弩,射程和杀伤力都可以,但还是比不上清弓。

弓箭一般有两种射法,一种是抛射,一种是直射。而抛弃的话要达到最远射击距离,那么就必须使用45度角抛射,至于能射多远,那是根据弓箭的张力和个人力气决定。而中国历史上射的最远的人,据说是当初铁木真时期,有蒙古勇士射程达到六百米的记录。

而散射有没有杀伤力?有的,箭头在高空受重力加速落下,仍然会让人受伤,甚至带走士兵的生命,这种射法穿透力一般不是很强,但如果是皮甲的话,仍然有可能被射穿。

而满人对付明朝军队的做法一般是用重箭,然后近距离用直射法猛射明军,大明野战打不过满人,很正常。



图上的弓箭就是清弓,和其他弓箭不同的是,它两端是反弓型的,和其他的弓是不同的。而且弦比较长一般在一米五到一米八之间,这么长的弦给箭支提供了很大的飞行力量。培养一个合格的清弓手是很困难的,最少要三年甚至更长,而培养一个合格的火枪手只要三个月。


一号风手

手机码字,就不放图了。古代打仗和电视剧电影是不一样的。

首先说盔甲问题,现代小口径步枪是打不穿防弹衣,为什么大家一打仗拼命开枪,特别中国95式步枪。很简单两个原因,不是每次打仗敌方都有防弹衣,比中东的非洲打仗,真正可能全军配的只可能是中美俄这些大国强国。第二步枪主要主要是压制对方,杀敌从二战开始就是靠炮,就算中国也是一样,只有我军这种穷人杀敌才靠枪。回到古代,真实的战争盔甲是不多的,必须是精锐部队,再说就算是精锐部队也不一定是全装甲,如你看古罗马的士兵,和我国清代棉甲。其实有人没搞清的是,防弓箭的甲的防长枪,刀剑的不一样,防刀最简单,有棉麻厚衣服,再加上几块铁就行,所以唐刀我国后来不用了,只有日本这种不大披甲的才用。箭麻烦点,可以用铁片穿起来防,但这种防不住枪和剑穿刺,必须更高级的。如宋代的步兵甲和欧洲板甲。

第二是阵形的关系,弓箭同样重要作用是压制作用。阵形在古代作战相当重要,想想汉代匈奴,从小骑马的为什么打不过汉朝的骑兵,就因为有阵对无阵。

第三是射穿的问题,蒙古骑兵打遍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蒙古的冶金技术提高,有了穿甲箭,可以破甲。步兵的弓,比骑兵更利害,步兵的弩破甲能力更强。宋朝时西夏人发现了更利害的神臂弓,可能相当于现代弓的弱小版,后来宋国也学过来了。


霜月秋风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现在的防弹插板已经足以抵御大多数常规步枪弹,为什么现代步兵仍以突击步枪为主武器”一样。实际上,古代金属铠甲进入成熟阶段后,防御普通弓箭并不难,但是这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在披甲部位。实际上,在古代战争中,经常会出现士兵无甲和少甲的情况。

(秦汉时期的中国铠甲)

例如在汉军与匈奴的几次大战中,匈奴军队的弓箭虽然很难射穿汉军骑士的铁甲,却能轻松地射伤缺乏护甲的汉军战马,而大部分兵员都无甲的匈奴军队和汉军步兵则更是在箭雨下死伤枕籍。

进入南北朝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出现全套的具装甲,能同时为骑手和战马提供全面防护,代价是严重降低了骑兵的机动性。而大多数精锐步兵则因体能限制而不可能全身披挂重型铁甲。由于当时铁甲的装备成本很高,很多临时征募的士兵则不能指望有铁甲了。此时放箭的效果自然极好。

(古代欧洲锁子甲)

进入宋代后,中国的铁甲才真正进入“白菜化”时代,不仅仅富庶的宋朝能拥有披甲率极高的军队,连相对偏僻的辽、金、西夏都能拥有强悍的铁甲军。例如金朝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而同期西方由于经济的落后,即使是骑士贵族也只能靠锁子甲防身,披甲率甚至远不及几次西征的蒙古军队,欧洲军队也正是由于防护、机动和攻击力上的多重劣势才屡屡惨败的。。实际上,传统印象中的欧洲米兰板甲是在文艺复兴后才大规模出现的,而此时的弓箭早已让位给火枪了。同时期的中国明清军队也也为火药武器的大量使用而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重型铁甲,转而使用更适合战场的绵甲。

(直到近代欧洲才批量出现的板甲)

综上所述,在“拼命放箭”的时代,铁甲的普及率并没有达到让大多数士兵“免疫”弓箭的程度,而当铁甲普及率真正提高后,火药武器也逐渐替代了弓箭的位置。


防务次元

首先,古代弓箭并不是射不穿盔甲的。古代有很多的张度强的复合弓都具备射穿士兵盔甲的能力。然而,在早期汉朝~晋朝这一段时间由于弓箭材料的限制以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当时的弓箭只是由一层竹条构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弓箭确实是不具备穿透布甲和锁链甲的能力的,而在影视剧我们可以发现在三国时代的很多战役中都会使用弓箭手拼命的互射弓箭,那为什么各交战国明知弓箭威力不足却还要浪费箭矢呢?

首先,早期弓虽然射不穿布甲和锁链甲。然而在当时的很多士兵都是没有穿着防护布甲的,一般在那时候各国的士兵都是从各处随便募集而来,别说是布甲就是军服都很难进行配发。

只有当时的“亲信部队”才会有自己的盔甲和制服。而双方对垒时一般都是这种临时组建的士兵持盾在前,所以使用弓箭进行密集射击对无防护的士兵时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由于当时士兵在对垒时距离一般都不会超过50米,即使弓箭给于箭矢的动能不足以直接击杀士兵,然而弓箭即使命中人体的四肢,在当时不妥善处理的情况下也很有可能会出现溃烂,截肢,甚至是受到感染而死亡。

而且即使是有盔甲的士兵在四肢上的防护也十分有限,所以当时的弓箭并不需要射穿盔甲,只要形成足够的密度就可以有效的杀伤对方人员。尤其是在对方攻城的时候,密集的箭雨往往可以迟缓敌方的进攻。而且当时的营寨普遍使用木头和布作为建造材料,而这时可以加装火镞的密集箭雨也可以起到烧毁对方营地的作用。而且当时的战争中,即使兵力占有优势在近距离的接战中仍然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落败,这时大规模放箭就可以起到消耗的作用,所以两军才会拼命放箭。


楠竹一

古代的弓箭射不穿铠甲,那除非那些铠甲是一些特定的开下,比如说欧洲骑兵的全身性铠甲,或者是个历朝历代的明光铠,还有那些鱼鳞甲。但是事实证明,就这些铠甲,可以说是耗尽的一个工匠一生心血造出来的一副铠甲,仍然抵挡不住弓箭的射击,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死在冷箭之下。

好吧,言归正传,其实说起铠甲这个东西有造价便宜的有造价比较贵的。但无论如何,铠甲你除非是拿布头造的,而且不投造的铠甲什么样的防御力大家都是知道的。让我铠甲最普通的材料,你就算是拿铁片或者是青铜片就别想了,光那些铁片的价格就已经够贵的。铁片加工成适当的形状,并把它组装在一起,一副铠甲的价格就很有可能就会超过你全身的家当。这种东西能大规模装备吗?就算是政府来负担这些铠甲的费用,我估计政府也掏不出足够的银子给所有的军人都武装上了。历史上那些好的铠甲,除了给那些精锐部队以外,还有一部分都是直接给将领的。比如说金朝的时候,队里面有3000铁浮屠,按照历史的记载,这3000铁浮屠什么意思呢?就是3000个重装骑兵这些骑兵全身上下都披着重型的铠甲。但是光着照及这3000个铁浮图就耗费了金朝一半的军费,以至于岳飞把这支军队给灭杀了之后金朝的最高统帅,差点吐血。历史上的中国还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在更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呢?当蒙古大军用他的骑兵和件数。登上欧洲大陆的时候,除了中世纪欧洲的骑士阶层能够抵挡以外,其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遇到就会溃散为什么,就是缺少铠甲的掩护。而且铠甲防御力越高,所需要消耗的材料也就越多,铠甲的重量也会越重宋朝的时候,当时选拔军人的条件就是把一副铠甲举过头顶,你就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了。别以为有多简单,一副铠甲,少说100多斤的重量。

除了弓箭,弓箭的威力,我们几乎可以无限地放大,比如说宋朝的时候的那种床子弩的威力当时来讲的话,就是重装的骑兵冲锋在前的话,一支弓箭射出去可以穿透三个骑兵。如果你嫌弃这东西太重,你可以把轻弓用在骑兵的身上骑兵,借助马的冲击力度再加上弓箭射出去的时候工件本身的力道就很有可能使弓箭的力量成倍的增加。总之,相较于一支1万人的军队里面只有几百人的铠甲拥有量而言。弓箭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来说是有杀伤力的。并且工件的造价相对于铠甲而言还是属于廉价的。至少能够大规模的装备大规模的生产,并且使用完了之后还是可以回收的。弓箭的射程比较远,这也是他作为装备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冷兵器时代。


漩涡鸣人yy

箭攻甲防,形式如矛和盾,世界上没有锋利无比,无坚不摧的矛,也没有刀枪不入的盾。相传夏和东夷人打仗,东夷人是善使弓箭的人,在进攻中夏人吃万亏,后来夏人用动物皮或腾包在身上,减少了伤亡,打败了东夷人,于是甲就在战争中诞生了。以并生产力很低,大部以皮甲为主,只有贵族才穿得起金属甲胄。商遗址出土文物中就有了青铜盔。战国后期冶金业发达才开始出现铁制盔甲。北宋的时候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唐代。国家有足够的财力装备自己的军队。北宋重装步兵铠甲重达29公斤,是当时世界上最重的,同时代欧州索子甲重15公斤,西哥特人重骑兵才20公斤。所以北宋重甲步兵战力是很强悍的。岳下的重甲步兵就多次打败金国骑兵,金兀术的铁甲连环马铁俘屠都被灭了。蒙古灭金后,装备起宋金铠甲对阵欧亚骑兵是有相当优势的。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是以后几个世纪才装备的。装甲重了就降低了灵活性,蒙军作战以骑兵为主,最好的防护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况且蒙古人打仗从来不正面进攻,而是和草原狼学习的群狼战术,侧面遇回进攻,在运动中歼敌。当敌人进攻时蒙古骑兵撤退,在撤退途中回身射杀追兵,然后两翼从后面兜上来,此种战法好象叫曼古台,没记清楚,反证此种战术屡试不爽。大将军不怕千军就怕寸铁。两军对阵可以给对方造成巨大心里压力,打仗嘛,就是靠士气,一鼓作气力能战胜对手。


关东侠客

1,弓箭是可以射穿盔甲的;2,两军交战,拼命放箭是用来打乱敌人队形的。


一,弓箭与盔甲问题。

1,盔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的起的。

古代一副制作精良的盔甲开销很大,通常有个一两万重装步兵、骑兵就基本到极限了。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穿盔甲。

2,盔甲分轻重。

步兵分轻装、重装,骑兵也分轻装、重装。弓箭对于无装甲、皮甲、半身装甲的轻装军队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3,盔甲覆盖区。

盔甲的覆盖区有限,古代除了全身包裹成铁疙瘩的重装军队,大部分盔甲覆盖面是有限的。弓箭还是有一定概率射到人的。

二,弓箭主要作用是打乱敌人队形。

古代打仗并不是乱打,都是有阵型的,一般而言,谁的队形先溃散,谁就败了。

这时,无论攻防还是守方,弓箭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由于弓箭射程远,在敌方接近时,有可能就已经射出去数箭。兵阵是密集队形,一旦有许多士兵被射伤,那么队形就会出现问题。这是进攻,反攻的好机会,

所以,一般而言,发箭的速度往往决定军队的战斗力。

哦,对了,你的图中照片是清朝军人,清朝普通军人似乎并没有穿铠甲,是因为清朝火器装备率非常高,护甲防不住枪炮。


首席国士

盔甲主要防劈砍,防穿刺效果有限。防御弓箭的有效武器是盾牌。古代战争士兵拼命放箭,其射击目标主要是防护薄弱的士兵,而非防护良好的甲兵。

盔甲的特性决定其只防劈砍,不防穿刺

金属盔甲的出现后,对于防护良好的的士兵,弓箭的危害相对降低了。但是也有专门设计的穿甲箭头,和大威力弓弩。完全可以穿透任何金属制的头盔和铠甲。克勒西战役(英法百年战争)中,2万法国重装骑兵被5千英国长弓箭手击败和就是例子。



盾牌是防御弓箭的有效武器

其实防弓箭唯一有效的单兵武器是盾牌(木板蒙牛皮)。因为箭头会嵌在盾上了,无法伤到身体。斯巴达的龟甲阵就是例子。


弓箭手主要威胁防御薄弱的士兵

古代战争,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盔甲本就是奢侈品。尤其是欧洲,贵族需要自带盔甲兵器上战场。战场上大多数人还是防护薄弱甚至无防护的炮灰。当弓箭射击没有防护或者防护很差的士兵时,对方由于害怕受到伤害,心里的恐惧非常大。

在弓箭手的威胁下,敌方防护较少的士兵行动受限,无法形成良好的战术机动。攻不上去,撤不下来。弓箭手持续发射,能够对敌人防御薄弱的部队形成持续压制,为己方技战术发挥赢得空间。



经典战例:卡莱战役

最经典的例子是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的卡莱战役。七个罗马军团,越4万余人攻打安息帝国。安西帝国基本都是弓骑兵,约两万。开战后,安息帝国围绕罗马步兵方阵不断射箭,而罗马标枪兵无法躲闪,只能拼命防御。但仍然在弓箭密集打击下频频受伤。最早罗马指挥官打算等对方箭支耗尽之后进行决战。结果安息帝国派出驼队将成捆的弓箭展示给罗马军队。罗马人被迫进攻,被安息弓箭手放了风筝,4万士兵只有3千人侥幸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