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和滴滴闹掰之后,靠卖广告的商业自救能成功吗?

姜芸芸

5月15日,据南华早报消息称,戴威已拒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购要约,并号召公司员工“战斗到底”。

今年2月初,ofo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换取了阿里巴巴17.7亿元的借款;3月中旬,ofo又宣称以股权+债权的方式,获得阿里领投、蚂蚁金服等跟投的E2-1轮8.66亿美元(约55亿元人民币)融资,其中包含了之前的借款。

据业内人士称,ofo每月仅运维(包括维修、调度)成本就约需3-4亿元,还不算3000多名员工工资。

如何获得持续输血成为ofo最大的挑战,它开始了自救的措施。据全天候科技消息,目前ofo已经推出了车身商业化广告,ofo的App上也推出了广告。

推出商业化广告是否能自救成功?暂且先不做判断。

但是否感觉现在来做商业化广告是否有一些晚?共享单车是一个极强的线下流量入口,阿里持续的关注共享单车行业便是因为共享单车对线下流量的带动能力。而此时市场上已出现哈罗单车、青桔单车、便利蜂等等单车,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牌单车面对更多强大的新对手,在ofo车身上贴的广告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值钱了。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此前便受到质疑,一台单车绑定一个用户就可以获得100~300元的押金,单车摆在大街上就像是一台台强大的吸储机,而阿里等企业入局后开始实行免押金,共享单车就只能依靠单车租赁收费进行盈利了,在维持公司运营的同时还要进行市场扩张,也就避免不了融资金烧得太快了。也许阿里入局之时就应该考虑车身广告,增加自身造血能力。

而用户体验方面,我们会发现车身上的广告并不是给骑车人看的,而是给路人看的,只要广告不过于生硬,反而能增加骑行乐趣。


媒体训练营

首先,表明一下观点,ofo推出的商业模式虽然是不错的尝试,但是就所谓的盈利方面真是杯水车薪,起到的作用并不会太明显。

从去年年底,共享单车的烧钱大战暂告一段落,但是整个行业依然还是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即使ofo与摩拜都已经停止补贴,想要盈利似乎还是毫无迹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单车投入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破损车辆回收与维修费用,员工的薪酬以及营销推广等都需要重金来维持。

这不仅仅是ofo一家所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共享单车都需要面临进而解决的问题。而融资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长远之计还是需要从内部寻找盈利的突破口。

除了租金之外,ofo在近期开始尝试车身商业化广告与APP开屏广告等盈利模式,也许是受到新零售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的影响,ofo也将其用于自己的变现模式中,暂不说能不能带来巨大利润,但是这种新鲜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不过也会让人感觉这是被逼上了不得不走的绝路。

在与滴滴决裂之后,没有其他资本注入时,如何能找到续命钱,将关系着ofo的生死存亡,在前有摩拜,后有哈罗单车的局面中,任何形式的商业变现都会是ofo拿来进行尝试的。

而摩拜被美团收购,哈罗单车背靠阿里,戴威的ofo却要独立发展,在这个持续烧钱的行业中,确实是很难的。ofo在今年2、3月份的融资确是以抵押或是股权+债权的方式进行的,实际上,这与变卖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看上去要好一些。

从去年年中开始,ofo陆续被爆出现资金链问题,让ofo也倍感压力,确实在这个重资产的行业,没钱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从共享单车出现到现在,还没有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来弥补巨大的亏损,所以任何尝试ofo都不会放过,即使这种收效并不是很大的模式,也是值得一试的。


王长胜

ofo终于还是扛不住了!作为之前与摩拜相抗衡的巨头,ofo其实也是最被看好的共享单车企业之一。可惜共享单车行业的窘境,终究不是成为巨头后就能拯救的。摩拜被美团收购后,ofo就成为巨头垂涎的目标。数十亿欠款、盈利模式不清晰、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都成为困扰ofo的重大问题。

但就算有滴滴潜在的收购要约,ofo还是不想“卖身”。或许,戴威看到了摩拜高层的下场。在美团刚收购摩拜时,美团CEO王兴发布内部信表示,摩拜将继续保持独立品牌、独立运营,且摩拜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王晓峰继续担任CEO。

可惜的是,商场上哪有那么多“诺言”。仅仅24天后,摩拜高层人员就大变动,且打造出新的组织架构。架构调整后,创始人胡玮炜取代王晓峰出任摩拜CEO,并任命刘禹为摩拜总裁,向CEO汇报。或许,戴威不想成为被收购后的“弃子”,因此要“战斗到底”。

而ofo针对自救给出的解决之道也不稀罕,就是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APP开屏广告到。事实上,车身上的商业广告早在去年就有了。当时,众多共享单车企业都兴致勃勃去尝试这种模式。一时间,共享单车成为了移动“牛皮癣”。

但是就在去年7月份,北京市共享单车《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出现“不得设置商业广告”的内容。在《指导意见》对企业运营服务要求中,有一条是“在车辆标准方面,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安装车载卫星定位装置,不得设置商业广告”。也正是这份《指导意见》的出炉,让很多共享单车汽车为之收敛,没有再直接投放商业广告。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不能直接打广告,共享单车企业又想出“软推广”的方法,进行所谓的“定制”。如ofo就与《神偷奶爸》推出的“大眼车”,将小黄人的元素融入其中。摩拜也和《悟空传》电影合作,推出定制单车。

不过就摩拜和ofo此前陷入的窘境来看,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显然是不能成功的。为此,ofof此次又将重点放在了车身商业化广告和APP开屏广告上。但这样做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政府会不会进行监管;广告主是否认同车身广告的做法;车身广告带来的盈利能否填补巨大的债务和持续的亏损等。

尤其是当车身广告真正上马并普及后,ofo依然无法从泥淖中走出来,届时又会怎么样呢?总之,ofo的车身商业化广告更像是无奈之举,而不是能够引领自身走向未来的“杀手锏”。


科技新发现

就目前来看,ofo短期内实现规模盈利的机会并不大。

近期,ofo推出了B2B的车身广告业务,试图弥补租金收入的短板。该广告产品分为车身广告和APP线上广告两大板块。车身广告包括品牌定制车、后轮三角板展示位、车筐区展示位、车把三角区展示位、防水车座套展示位5种类型。线上广告则主要分为效果广告跟品牌广告,分别采取CPC(点击量)和CPM(曝光量)方式计费。

ofo小黄车推出了名为“夏日计划”的广告业务。据ofo内部人士透露,该业务将会在全国250多个城市推广,早期由于合作的企业不多,客户一个月的合同可以保留3个月。

在可预计的未来,广告业务必将成为ofo的重要营收来源,与单车的租金收入形成互补,但是租金仍是其核心业务。比较大的平台可以做一些广告流量变现,但或许该收入并不可观,更多的还是需朝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向去努力。

除了广告和租金,ofo还在许多方面发力:4月,ofo发布了手持终端的工具“引擎”,协助运营人员提升对单车的管理;5月,ofo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大数据、物联网。

前一段时间,ofo拒绝了滴滴的潜在收购要约,戴威坚持ofo绝不放弃独立发展。

ofo此前多轮融资均有滴滴身影。滴滴在ofo的持股比例曾经达到25.3197%,为第一大机构股东。直到去年底,双方关系破裂。

急需输血的ofo倒向了阿里。去年金沙江朱啸虎清空ofo股份时,阿里接盘了大部分额度,之后在ofo的持股比例达10%左右,并在ofo董事会获得一个席位,拥有一票否决权。ofo完成E2-1轮融资后,阿里对ofo的掌控力进一步增强。今年2月份,ofo先后两次将其共享单车作为抵押物,向阿里共计借款17.66亿元。3月13日,阿里领投,蚂蚁金服等机构跟投,ofo完成8.66亿美元E2-1轮融资。

ofo目前仍不能完全自己造血,阿里也很难为其一直输血,ofo对阿里有流量的价值,有支付的价值,但代价稍微高了点。

如果要寻求新的融资,ofo需要有新故事,否则就必须尽快实现自己造血。


全天候科技

ofo小黄车靠广告来达到商业化的目的,显然不体面,当初打着“共享经济”的牌子,如今落得只剩下靠广告来自我“救赎”,太辜负外界当初对它的期待。

车身广告其实很遭用户反感,用户本身是去骑自行车的,却非得看自行车上的广告,尽管用户是被动去看的,但绝对会有0.01秒的视觉会加载在广告之上,这种生硬的广告真的很讨厌。当然,从商业化来考虑,这种广告也不是全无作用的,人家要的就是通过各种细碎的场景下侵占用户心智,用户看得多了,广告效果就达到了。

对于ofo来说,广告是其自救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在这个时候选择广告赚钱,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没有新的资金进入,只有自救,自己造血,广告没那么复杂,而且以往也有相关的广告合作案例,接下来就看实干了。

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本身就不容易,但靠广告来盈利,这一点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在视觉上不够体面,但在赚钱上,怕是也不少赚吧。

真正可怜的,还是用户。


郭静的互联网圈

兄弟三人,老大、老二和老三,开拓市场的时候最不好做,前有老大摩拜,后面还一大波老三追。现在老大卖身30亿,老三背靠阿里爸爸,最难做的还是老二,就放眼目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美团有了摩拜,阿里有了哈罗,合并也因阿里受阻,最有可能成为金主的滴滴被戴威一口回绝,Ofo要再打漂亮仗,太难!

据媒体透露,目前ofo欠供应商30亿,更要命的是现在还处于亏损状态,除掉三千多名员工的工资之外,运营成本单月就高达3~4个亿,如此高额成本也直接影响到单车采购和生产,甚至终端用户层面问题也屡见不鲜,5月18日就有用户因多次开锁不能骑车却依旧扣费而起诉ofo。

Ofo要坚持独立发展,同时还要应对滴滴和阿里两大股东的需求,如果再没有续命钱注入,前路堪忧。ofo推出线上APP和车身广告服务,可以看成是盈利模式的探索。

车身广告包括品牌定制车、后轮三角板展示位、车筐区展示位、车把三角区展示位、防水车座套展示位5种类型。线上广告则主要分为效果广告跟品牌广告,分别采取CPC(点击量)和CPM(曝光量)方式计费。

相比固定而且微薄的租金收益,未来广告方面将成为收益的主要来源。除了开源之外,ofo也花重金研究如何节流,成立了区块链研究中心,解决投放、调度、维修的运营成本。

尽量开源节流都在花功夫,但短期内要形成规模盈利的机会太小,前景可以说依然不容乐观,或许终将被滴滴或阿里收购。


拾书小记

很明显是救不活的,如果靠点广告能存活,摩拜就不会卖了,小黄车根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卖给阿里了,就等着以什么价位全资收购吧。

ofo团队不认命再折腾半年,估值不断下降,最后会求着阿里买下份额的。

现在骑共享车,没有的地方不见多铺开,有的地方,一倍以上的存量车浪费者,共享车的运营成本,几亿几亿的,那点广告,杯水车薪也,难道还能做给投资人看,做给资本市场看。我看,就是幼稚决策呈现的结果,一种垂死挣扎的表现。

现在都可量化的网络广告为主流了,ofo还能回到线下的模糊效应的自行车载广告上?

苍蝇的肉能有多少?

这两天出行,没看到摩拜车时,我就用滴滴直接扫了小黄车,也就是说ofo要新增下载用户有多难呀。

可以用滴滴的小黄车,可以扫美团的摩拜,ofo?赶紧抱住阿里吧,不然都会被忘记的,再没钱更新用车,做广告推广,又打不起价格战,死死的节奏。


财经作家邱恒明

  对于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做法,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在共享单车行业还没有摆脱烧钱的模式下,ofo的这种商业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共享单车靠补贴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经历了两年多的大战,ofo和摩拜成为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两家企业。虽说摩拜的优势是智能锁,而且车身更加结实一些,ofo小黄车后期才引入智能锁,并且车身容易坏。看似不同的竞争路径,最终的结果都一样:摩拜也好,ofo小黄车也罢,都需要资本输血才能生存

  随着共享单车投放数量的增大,业务拓展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共享单车行业的后期运营成本也一路攀升。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共享单车也是有寿命的。从第一批共享单车投放至今,也差不多2年的时间了。加之资本目前对共享单车投资态度非常谨慎,很难拿到融资的共享单车平台要想生存,必须进行商业化的探索。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做法,也很难盈利。眼下,摩拜因为资金匮乏卖身给美团,这才活了下来。相比之下,ofo小黄车的处境也不太好,拿到了阿里的一轮融资,但这笔钱也烧不了太久。前期,摩拜与ofo一味的烧钱搞竞争,抢用户,忽视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现在才开始寻找盈利模式,有点太晚了

  总之,对于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行为,对行业的影响值得肯定。不过,对于共享单车行业不计后果烧钱的做法,这需要整个行业反思,因为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外卖,抑或是网约车,都是先烧钱,再想如何盈利,这是一种病态的商业模式。


贾敬华

首先,站在广告主的角度,看看ofo的广告是否足够有吸引力。

ofo的广告,属于户外广告的一种,有点类似于公交车身广告,从目的上来说归属于品牌广告,主要用来品牌曝光。

从目标用户来说,ofo的用户主要为年轻人,是行走的广告媒介。

但是,ofo广告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太高,而且曝光度不足。和地铁灯箱、公交候车厅、公交车身相比,ofo广告因为ofo小黄车的流动性,无法追踪到它到哪里去了。而且,ofo小黄车的广告,无论是在车身上粉刷,还是定制车,成本都很高,相比茫茫的小黄车海洋,曝光度有限。

还有一点,ofo小黄车损坏的比较多,乱停放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想象一下,你们家自认为很高端的品牌,放在ofo小黄车上,东倒西歪的压在一起,就像钢铁垃圾,甚至被损坏,你是什么心情?

说实话,共享单车最大的问题还是用资本吹起来的泡沫,本来是小而美的生意,偏偏要做成比肩BAT的庞然大物,在收入上根本无法支撑。


闫跃龙

说到小黄,那就不得不提到摩拜,因为它们走的路是不同的。摩拜开始出来时,以车身质量为重点,花高价去制造一辆车,虽然在骑行的时候会觉得有点笨重,可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车辆的损坏率和人为占用率都比小黄要低很多。

小黄或许在出来前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用数量去俘获用户,就好比满大街都是小黄,只有几辆摩拜在那里,一般的选择是会骑小黄的。车辆的数量庞大,那制造的成本必须要降下来,差不多几百块钱,但这也给小黄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车辆的损坏率和占用率都是比较高,甚至还要花费更多的金钱投入。

小黄和摩拜结束了“战争”后,都恢复了月卡,20块钱一个月,一下子提的这么快,估计有些人还不怎么接受。上方都没有具体的盈利模式,如果光靠融资和用户的押金以及骑行的费用,很难长期支持下去的。

摩拜被美团收购后,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非常的震惊,美团进军出行行业,还真不知道想干嘛。而剩下的就是小黄了,也有人调侃到,这下到底要看看小黄是怎么站队了。

对于滴滴抛出的橄榄枝,创始人戴威果断的拒绝了,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小黄各方面的情况不是那么好,这个时候有人接手或者收购,说不定是件好事。

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流量,也是个不错的想法。在app里和小黄车身推出广告,虽然用户开始会有些抵触,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基本都能适应。看看国内拥有众多用户的app,哪个是没有引入广告的。

再说小黄的用户也不少,引入广告那也是必然的。一方面可以让商家获得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自己也是会有一定的广告收益。但单纯的卖广告进行商业自救,这显然是空话。

广告的收入虽然有不少,但长此以往,用户在里面没有值得他留恋的东西,那过不了多久肯定会把你抛弃。而且现在在二三线城市的哈罗单车发展也不错,这也是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商家投入了广告,平台没有了日活,那必然是走向灭亡的时刻了。这个时候难道还要去谈广告收入了吗?

推出商业广告应该是戴威的第一步,在后面的几步,应该是提高用户们的活跃度,甚至有可能像支付宝的蚂蚁森林那样,推出一些公益项目,让我们都能参与,当然这些只是猜测,真正的情况还得看戴威怎样布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