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世界杯启用视频裁判:想打裁判的少了,想打哈欠的多了

国际足联最近作出决定,将在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上正式启用视频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以下简称VAR),当比赛出现重大争议时,将通过视频回放、人工判定的方式,来帮助裁判作出正确的选择。

VAR是指在比赛中安排一名负责观看录像回放的助理裁判,他可以在出现争议判罚时观看录像,同时也可以通过耳机联系当值主裁判,反映那些主裁判没有看到的赛场上的突发事件。

为了推行这项技术,国际足联从2016年底的世俱杯到去年的联合会杯,都对VAR进行了试用。本赛季在欧洲主流联赛乃至中超联赛,VAR的出镜率也日增,西甲和法甲也将在下赛季启用VAR。

这也许是世界杯多年来最重大的改革举措之一。

VAR的利与弊,都很突出——

解读世界杯启用视频裁判:想打裁判的少了,想打哈欠的多了

一、犯错频率降低,裁判是最大获益者

有利之处,主要在于减少重大误判的出现频度。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透露,根据测试,如果没有VAR帮助,裁判每3场比赛就会有一次重大误判;引入VAR,可以把犯错频率降低到每19场一次。

由于世界杯四年一度,严重误判造成的影响更大,如果频繁出现,会严重损害世界杯的品牌价值,对于腐败案之后急欲重整外部形象的国际足联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

VAR的另一个好处,是促使球员更加自律。毕竟,无论大动作还是小动作,躲得过裁判,躲不过VAR。

VAR也减轻了裁判的压力,既可以让他们免于因为一次大赛上的错误判罚而被一个国家的球迷口诛笔伐的尴尬,也可以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赛的焦点区域,不需要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比赛节奏越来越快,牵扯的各方利益越来越大,裁判确实需要VAR这个助手。

解读世界杯启用视频裁判:想打裁判的少了,想打哈欠的多了

二、比赛频遭打断,观赏性受影响最大

VAR的优势明显,但在一年多的实际使用中,它的劣势也已暴露了不少。

它会破坏比赛的流畅度和观赏性,VAR的频繁介入,让比赛经常处于被中断的状态。比如本赛季中超贵州恒丰队与河北华夏幸福队的比赛,全场有三个进球用到了VAR,导致下半场补时超过了10分钟。在英超联赛热刺和罗奇代尔的足总杯比赛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虽然如前文提到的,球员行为增加自律,可能会使比赛的流畅程度获得提升,但这样的提升是隐性的,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远远不如“补时超过10分钟”或者“比赛暂停了4次”来得直观。

球员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进球后的庆祝都变得犹豫起来,先要看看VAR“说”什么。原本的激情万千,变成了瞻前顾后。

对于现场观众来说,VAR的存在也剥夺了不少乐趣,很多人抱怨说,越来越多的暂停和回放,导致他们在现场看球,还不如坐在家里看到的内容多。

解读世界杯启用视频裁判:想打裁判的少了,想打哈欠的多了

三、前景:流程和规则还需进一步完善

国际足联决定在俄罗斯世界杯启用VAR,固然是综合考量了利弊,进行了权衡,但VAR除了硬件过关之外,还需要在软件、规则层面进行完善。

最大的难点,是如何避免这项新技术被滥用。虽然它的原则已经很明确(最小限度打断比赛、最大限度获得收益),适用范围也有限(是否进球、是否判罚点球、直接红牌、罚错人),但在不少比赛中,它的介入次数,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忍受范围。

华夏幸福主教练佩莱格里尼就建议说,应该对VAR的使用次数进行限制,比如双方各两次。比如采用类似技术的网球和羽球,就将“挑战鹰眼"的次数限制在3次和2次。不过,把申请VAR介入的权力由裁判转交给球队,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双方都会出于各种目的,力争在比赛结束前把没用的挑战权“浪费”掉。

解读世界杯启用视频裁判:想打裁判的少了,想打哈欠的多了

VAR的流程也有改进的空间,目前一次VAR介入全程平均需要2分钟,如果把时间缩短到30秒以内,对比赛节奏的破坏可望显著减少。

即便VAR继续改进,也只能让利弊的天平进一步倾斜,而无法做到完美。以后也不太可能再出现马拉多纳“上帝之手”、兰帕德“门线悬案”这样脍炙人口的球场故事,足球会变得更加黑白分明,少了很多不确定性,也少了很多谈资。

这,可能就是足球场上公平公正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解读世界杯启用视频裁判:想打裁判的少了,想打哈欠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