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国高校男教授经常大言不惭发表歧视女性的言论?

小末末末

因为有些高校男教授认知和价值观出问题了,他们心中对女性缺乏敬畏,很容易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言为心之声,这些名教授可能是某一领域的权威,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其舆论影响力也大,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应该慎言,至少不在他的专业研究领域内,还是少放厥词为妙,否则只能毁三观、秀无知。我不知道这些歧视的话,如果在美国公开说的话将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至少也够这些教授们喝一壶的吧?

总之,掌握话语权不代表可以发表歧视性别的言论,当他们讲出这些话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除非他们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算我没说。

当然了,一些教授发表的言论是不是真的有歧视性,也要详加斟酌。

比方说,这些言论是不是严格限定在本专业领域内?记得有个姓谢的经济学教授说,为了减少3千万光棍,中国应该允许共妻制,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能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伦理道德、社会公平和可行性方面,就显得十分幼稚,而且与一夫一妻制的现代精神相违背。

(谢某人教授)

再比如说社会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方法之一是减少妇女就业数量”。我不知道他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为什么还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或许我没有看到他完整的说辞,总之,我觉得要看前后文,要看他在什么背景和条件下说的这番话,不能仅凭摘抄的一句话就判定他在搞歧视,这也是不对的。至于说什么减少妇女就业岗位,既然是市场起到主导作用,就业也是双向自由选择,那就随它好了,凭什么说你减就能减?你还想凭借行政力量来干预?那你不就是一个艾斯B吗?


还有你一个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为什么要点评女性的胸脯和长相呢?虽然白天教授,晚上叫兽,但是公然说这样的事情不觉得丢人吗?拿低俗当有趣,拿好色当坦荡,我有理由怀疑这种教授平时是不是就这副德行。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当我们沾沾自喜歧视别的女性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女儿也会被别人歧视;当我们歧视女性就业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婆因为要怀孕而找不到工作,自己不得不加班加点拼命的干,就为了一家老小有个温饱……

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成了受害者。

只是这些名教授们不愁吃喝,依然站在那里大言不惭、吐沫横飞的说个不停。我真希望能够让他们饿上三天,然后再来说话不迟。


喻派胡言

这些男教授,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至六七十岁不等。他们从受教育阶段开始,一直到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阶段,一直都生活在重男轻男、歧视女性的社会氛围之下,他们当然不觉得歧视女性有什么不对。

就像你穿越回明朝,你要是告诉当时的士大夫,女性也可以跟男性一样平等地享有权利,也是有自我的人,他们不仅不会反思,反而会大声喝止你,认为你不守孔孟之道,道德败坏,害死女人;

今天的这些教授,同样认为,女人本来就是比男人低一等的动物,跟男人同样地上学已经够糟了,还想跟男人有同样的升学机会?这是大逆不道,阴阳倒错,世风日下啊。

还有一点,这些教授的“成功”,是得益于歧视女性、打压女性的社会环境的,因为至少这样的社会机制,帮他们减少了一半的竞争力,让他们的竞争对手大大减少,他们有了更多的上位机会。

这也是让他们非常怀念的。

所以当今天女生们普通能读书了,上大学的女生越来越多了;因为女生的社会环境恶劣,她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学习,整体上她们的学习成绩比男生还要稍强——这也让教授们很生气:一定要把考题改了,一直改到男生能比女生强,才算合理。君不见,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不管怎么改,女生还是会拔得头筹,至少不亚于男生。

怎么办?别看成绩了,只要是个男的,就录取;女的就不录取。

除了《中国妇女报》总结的这些教授以外,这两天我又看见微博上还有一位山东大学的老师@步军都虞候 的言论。同样也很具有代表性。他的言论当中,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怀念当年(约八十年代时的大学)女生少的时代:比如说,

“老师在表扬优秀生,绝大多数都是女生。我上学时,女生多数笨笨的,优秀生男生要占压倒优势。教育肯定出问题了。”


“我88年上学时,……而且山大考古系流传着不招女生的说法。当然,如今他们几乎是只招女生了。”

“(山大)女生成灾了。”

“国家得善待、优待、培养男生。”

并不是断章取义,他这样的言论极多。估计也是很多老师的心声:他们不去想为什么男生的成绩不够好,而只想着,如何把优秀的女生拉下马。

讲真,这位步老师的水平,如果不是仗着以前的教育资源比现在更不公平,女生无学可上,他能否考上?以后的工作中能否竞争得过女生?存疑。

因为工作性质,我经常与中年及以上的知识分子打交道。多年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得不错,但一旦深入了解到他们的价值观,几乎没有见到过尊重女性、能把女性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的。这些人,生活在一个畸形价值的成长环境、工作环境当中,并且因此而受益;并没有一个“平等”“公平”的价值观,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忽然醒悟过来?

只能寄望于年轻一代的学人了。


侯虹斌

这些男教授是不是脑子有坑?

女性在学术界表现不佳,是因为中国社会思想里对女性的要求与学术界格格不入。我国社会几千年来男女分工就不一样。

在中国的环境里,一直物化女性。要求三从四德,要求温柔贤惠,又要当贤妻良母。但这一切种种,都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与此同时,科研工作也是要深耕细作,呕心沥血的。人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睡觉,又有多少精力。

我们实验室有一个女博士后,一大早就要起床做饭给她老公吃,下午五点就要早早回家做晚饭给她老公,后来怀孕了,十个月都不在科研状态,耽误了不少工作,产出很低。

但她有什么办法,她不生孩子,不做家务,外人就说她不顾家,不是一个好女子。她不专心科研,就说她不适合做科研,不是一个好科学家。

我导师是一名出色的女科学家,她也有两个孩子,作为代价,她要六点起床打理孩子的事,送孩子上学。下午接完孩子再回实验室,晚上每天工作到两点。去年生了二胎,分娩后休息了一天,隔天就来上班了。通宵加班简直是家常便饭。就是这样,也要建立在她丈夫承担了大部分家庭事务的情况上。

但在我们社会,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又有几个男人愿意像我导师丈夫一样愿意牺牲自己的事业呢?科学工作与家庭都是极其耗费精力与时间的。如果我们要求女性承担更多家庭的责任,再去要求她们在科研工作上有一样的表现,这是脑子有坑的表现。

我认为只有到男女真正平等那天,这样的言论才会消失。夫妻双方承担一样的家庭责任,怀孕期间男方给予更多的照顾,这样女性才能真正在学术圈实现自己的价值。

更多回答,请关注一下我


不太正经的刘博士

对女人的兴趣古之有之,但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对女人的兴趣,看法,评论更加直观,更加表面化。有兴趣的人把女人放在挂历上,放在书中,放在花团如锦的杂志封面,放在手机上,放在头象上,放在收藏中,一日三对话,常常无语凝视,不能自拔。畅销书中的女人话题总是“拳头加枕头”,现实生活中的明星大碗总比男性走红。网络更是神奇,世俗中的“丑女”,在虚拟空间暴光就能变作“网红”,而高傲的大学教授也不惜屈膝下蹲从其它领域转向女人来凑凑热闹。

这是一种文明的疾病,是进步的痉挛,但比“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好。假如教授说的是自已份内的事,无所谓好不好,一切以事实为根据的就好。至于观点的对错,是水平上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假如教授拿“闺房私语”登堂入室,就有点炒作自已的嫌疑。不同意这个话可能会得到更差的评价。因为教授的职称,薪资,待遇不是让你对女性来评头论足的。学业有专攻,至今还未见“女貌”这一课题。

教授是社会精英,是学界翘楚,自然应该对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来探讨男女差异,男女特色,男女分工,包括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心的一切问题。而不是在当下“阴盛阳衰”的情况下,滥喝“壮阳酒”,滥服“兴奋剂”。排挤女性,岐视女性,予先没个圈子,或找若干理由,限制女性涉猎领域。当然,问题总是有的,结婚,生孩子,总是会耽误一些时间的。这些特殊的东西显然是人类所不能避免的。当你把这些东西当作女性的劣势时,恰恰是女性对人类贡献的最大优势。没人会不同意这个意见,除非他自己象孙行者,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岐视妇女是一种陋习,不管是教授,还是别的什么人,都是陈旧,迂腐的思想作崇。假如是刷存在感,快快收起。假如就是那么想的,就有失教授的水平和做人的本份了。


天太2

之所以这样的问题被提出,弄的貌似严重至极,是因为政治正确,男女平等及女权舆论需要。

不只这些教授,各个阶层的男性,都有过类似言论,或者不经意间或者酒桌谈论里。

究其原因,一是刻版印象,长久以来的男女关系行为所带来的印象,有黑就有白,好的一面就是勤劳勇敢贞洁贤惠善良持家的印象。

二就是当下虽然大肆提倡男女平等,但大有脱离现实矫枉过正的嫌疑,女性实际表现与对应的尊重及地位不符,这也出现了类似女性地位上天了的言论。

刻板形象长久存在,只能慢慢在认知中改变,类似对应的所谓歧视言论不该有,同时贞洁贤惠善良持家的固定认知也该去除。

同样,对于男性的刻板形象,譬如,男性就该如何,男性就该养家,男性就该负责等,也需要去除,或者一谈问题,男人就要让着女人,错都是男人的,这些认知的去除,都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最后,想要消除这些所谓歧视的言论,最关键的还在于当下女性的表现。

当下很多女性是非常虚伪的,一边吃饭买东西等要求男人付款,结婚还要着高昂彩礼婚房,还想掌控丈夫工资,一边却说着自己如何自立如何男女平等,一边和老人不和婆媳矛盾,分开住又把孩子扔给老人看,家务做饭斤斤计较,一边说着自己如何当保姆,如何侍候老人照顾孩子,如何勤劳做家务。

说到女性就业,性开放后中国女性的参与工作率直线下滑,从百分之七十多掉到了百分之六十多,虽然依旧位居世界女性工作率的前列,但是下滑的趋势并未停止。

而就工作努力程度而言,虽然当前女性越来越不愿为家庭付出,但是工作努力程度要比男性差之太多,吐槽的男性不要太多,譬如一网友就说,同事中有几个女的,有什么重点的活男同事自觉不叫她们,很多工作自己不干推脱给男同事干,处处让着她们,争奖金业绩揽功劳她们最厉害。

排除少数女性,当前女性在婚姻家庭和工作总体上都是差强人意。

虽然如妇女报这样的提出问题,引导舆论有一些积极效果,譬如就此问题的各个回答里,各种批判,更幼稚搞笑的,连直男癌这种恶意性别攻击词汇都上来了。

但是,光靠忽悠是不成的,女性不应麻醉自己,让虚荣心占上风,需要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地位和尊重从来都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来赢得的,绝对不是靠去要求对方,或者强制强迫对方给予来获得。

这就如同性开放,盲目的去所谓女性自立男女平等,只会成为少数利益既得者的牺牲品,败坏的是女性自己的名声,坑害的是自己和伴侣。


暖暖大白2016

这其实是源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性别等级分划。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人们要生存下去是需要力气的,而女性因为生理的原因力气没有男性那么的足,所以便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

而如今,在这个以智力取胜的社会里,这种意识依旧残留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女性的崛起大大损害了男性长久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地位,男性在社会竞争中不再有绝对的优势。

高校的男教授,他们作为学术研究中的佼佼者,我相信是有一股自傲之气、尊贵之感的。他们在获得学术上的极大成就和极大满足之后,就会产生类似古代知识分子那种自以为是,他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自以为言论中带有王侯将相的豪迈之气,他们还视四周突然发现有女子与自己站在同等高度,就是“婊”字部首的那个女,心里自然不大畅快。另一方面,女子一结婚就会生孩子,一生孩子就要分心在孩子身上,也许还会带着奶印,屎印来搞科研,形象不好不说,精力也会分散。但是这是生理赋予女子的责任,并不是女子自身的错,更何况这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天赋,不应该成为女子的缺点。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女弱”的观念,作为教授,圣贤书读的绝对不会少,中国百家文化各有所长,各有传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女子的歧视性忽视。比如儒家孔子,一代圣贤,他对自己的妻女是个什么态度呢,不让自己的妻女出家门,外头人送水进来都是挖一条水道,从水道墙头送入。作为中国人思想的奠基人,他对女性同样展现了无比的自私与绝对的占有。当然,他是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但是他的思想在传承下来的同时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这有可能是男权社会在窥探到女权日益增长的发展后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带有默契的抵制。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女孩子走出家庭,接受教育,走向社会,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抵制的力量会越来越弱,最终会与男尊女卑思想一起、在最后一代男权社会坚守者的入土后集体落幕。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高校教授,作为塑造下一代青年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工程师,拥有这样的思想实在令人悲哀。在这个时代,没有人会是孤舟,也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作为科研人,不可能不信息交换,成果共享,假如这些教授真的如此看不上女子的力量,有本事就不要采纳女科学家的成果,不要看女科学家的论文。不过,这样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信息封闭,资源落后,他们的研究马上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所抛弃。


剡玊

首先,并不是很多高校男教授歧视女性,这个集中呈现的只不过是几位男教授的看法。不仅如此,妇女报收集的十大性别歧视言论中也不乏从男女身心发展规律角度对性别差异的认识,比如男童上学年龄迟于女童1-2年的建议,在我看来,这或许还是对男童的“歧视”,因为的确有相关研究在证实与女童相比,同一年龄段的男童的入学适应性的平均水平要低于女童。

其次,这几位高校男教授要表达的或许也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估计是想用自认为“绅士”的风度来照顾女性,却反倒因低估女性网友的鉴赏力而引发大众评论。比如,男教授说“女孩子非要当什么教授,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我怎么好像在跟女人吵架”,“让女生早上八点半也来上课真是太残酷了,她们本来应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打扮自己”,这些看上去分明也有对女性的“怜香惜玉”之意。只不过对在学生年代就已经碾压男性,从未在人生的辩论场上输给男性,并且只要听到娃儿的一声啼哭就可以抵御生物钟困意在男性的鼾声中瞬间醒来的女性来说,“夫荣妻贵”、“为悦己者容”的常态版早已升级为“为己容”的“强女人Style”日常版。于是,“绅士”风度就不能不显得好像延时了一个世纪一样。

第三,“性别”不同,在心理上还真是会“不平等”,除了前面说的男童的入学适应性平均水平低之外,积极心理学也证实,

女性的积极心理的平均水平也要高于男性,这意味着男性如果在成年之后不主动提升自我的积极心理水平的话,很可能会被身边的女性的积极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落在后面,这也是因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家庭、群体与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一个升职的岗位,如果男性没能竞争到,会显得巨失落,而对女性来说,一进家门就烟消云散了,这并不是因为女性不在意升职,也并不是由于女性靠家庭和孩子转移注意力,而是女性有宽容、理解与对新境遇胜任的积极能力。对于恋爱婚姻中的失意也是如此,男性一般要靠找到新伴侣而走出低谷,而生活的磨难却往往成就了女性遇见更好的自己。

女性不需要去向质问男性为什么会歧视女性,毕竟歧视女性的男教授并不多。不忘记怀抱孩子时,所感受的满足,会在纷杂的生活里选择纯粹的高峰体验,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不忘记读书时,所获得的宁静,能在喧嚣的世界里觅得思想快感的瞬间,这个世界就是柔美的。不仅如此,女性的善良,足以化解这些所谓的男性的“歧视”。男性,需要加快脚步,跟上女性。


女大学教师

多谢相邀。本人是名副教授,来说说我的一点看法吧。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在很多人的脑子里还不能抹去。不少人在言行中表现出了歧视女性的倾向。

教授因其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且受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表达出歧视女性的言论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教授只是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一定的专研,且教授仅仅是一个职称的称号,并不代表就高人一等。也不能代表他在一切方面都比较优秀,所以,有的教授有这样的言论,也是其真实意图的表达。

如果教授在公开场合,甚至是在课堂上说出这样的言论,那危害就更大。

不少教授在课堂上说话很随意,动不动发一些牢骚,将课堂当成了表达自己私人意见的地方。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教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这样的老师严格来说是不合格的。



“言传身教”,一个教授,一名老师,不仅仅在言行上,也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要时刻注意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渴求知识的学生,而不是自言自语。

当然,无论他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为了什么目的,在当今男女平等的年代,还有这种歧视女性的言论,都是错误和应该批判的。

我们在批判这种言行时,也没必要紧紧地盯着“教授”二字。各行各业,都有人还有男尊女卑的观点,都应该要批判。而不应该将“教授”当作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以扩大化,认为很多教授都是这么样的人。个别人,无论他多么有影响力,都不能代表一个群体的观念。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要真正地做到“男女平等”,不仅仅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动和观念上,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三人随笔

性别平等作为国策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具体如何做到性别平等,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学术界也没有制定有关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学术伦理准则。

学术能力往往和性别歧视态度并没有画上伦理的等号,所以往往是这些在学界略有所成的专家学者,缺少必要的性别平等的伦理训练,所以才敢如此大言不惭的说出很多性别政治不正确的话,还洋洋自得。

缺少必要的学术监督机构,监督教授学者的性别言论

在香港,一般大学每年的新生入学导引中,都会有预防校园性骚扰的宣传教育片,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宣传教育片中会详细说明,不论男女教授,都有可能借学术研讨之名,在各种机会中骚扰同性或异性的学生,当然学生也可以借助各种途径性骚扰老师或者教授。所以教授们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如果是在办公室接待异性学生,办公室的门一般都会敞开,以便避嫌。这既是保护自己不被学生性骚扰,也避免招来相关嫌疑。

这说明在香港的学术界,性骚扰如同学术不同一样,对教授们来说的学术生涯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哪怕是惹上一点点的嫌疑都如履薄命,就更不用说在公开场合,大言不惭的去宣讲这些带有歧视内容的性别话语了,这是全球学术圈的大忌。

似乎唯独中国本土的学术圈,有这个例外。

老的男性专家们,大多拥有至高无上的学术或者行政话语权,拜在他们门下“求”学的学子们,断不敢轻易妄议大师们的过时、守旧、封建的性别观。而求毕业的学子们往往也是敢怒不敢言,别说是要忍住这些歧视言论,就连那些真的遭遇了导师性骚扰或者性暴力的年轻学子们,也大多忍气吞声、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尽量平安无事的度过求学阶段。

再加上这些位高权重的学术大师们,往往有自己的朋友圈,自己以前的弟子们或者也正担任着重要的领导岗位,谁敢“忤逆”领导的老师呀?这肯定是有所忌惮的嘛。

没有社会监督性别歧视言论,没有法律体系禁止性别歧视言论,也没有学术伦理部门审查学术大咖们的性别伦理,自然就给这些大言不惭的老教授、大学者有更多的空间在性别的议题上胡乱发言了。


任珏

这个问题被人提出来,好像是因为温儒敏老师最近关于高考改革所引起的争议。据报道,是这样的:

而温老师随后在自己微博里做了澄清,是这样的:

这种解释,似乎并不为大家所接受。于是,就变成了大学教授的问题。。。

温老师的解释,好像是正暴露出对女性的歧视,把自己这个名声给坐实了。他对此并没有意识到,可能更说明他的性别歧视意识更深。

就如同,我读研的时候,学院有位老先生,确实是有比较明显的歧视意识。算下来,老爷子应该有七十多了,比温老师还要大。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女性地位比较低,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大都是这个水平,很自然,他们就形成了这种观念。久而久之,在自己意识中就把这种思想视为理所当然的。另外,客观地说,在他们同龄人里,女学者在整体数量上较少,做出来的学术贡献也不如男学者。身边的环境就是这样,更加深了他们的刻板印象。

这都属于特定时代里,形成的特定价值观。

比他们年轻的一辈人里,也有几位被挖出来,示众。

他们的问题,主要是物化女性。并把女性从学术圈里排除出去,绑定在家庭生活中。近些年,把女博士当成第三种人的情况,就是从高校里开始的。逻辑前提,就是把女性绑定在个人生活中,即个人感情和家庭。而读博,在客观上,确实会影响到女性的个人生活。

实际上,近些年,女学者在学术圈已经越来越出色了,在多个学科都做出了不亚于男学者的贡献。

男教授们会产生性别歧视的观念,估计是看到了一些女同事,在家庭方面投入精力过多,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才会产生这种歧视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