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本文分为三部分:

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称为『抛物线增长』的产品,它的发展路径中每一步,其实都是非常有关联的。

细数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大家看到的那么多一星差评就是这个时候了。

1、熟人关系链

2、陌生人关系链

实际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发布的(2011年6月)。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讲这种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随时随地确认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可能(这在PC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就能够自然地从远程网络的社交中识别出那些离用户最近的、能够产生更多线下互动的其他用户。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叫『弹性社交』,用户到达一个位置之后,就能和那个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国有一个全明星创业者团队就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3、线下关系链

4、盘活关系链

但为什么要做呢?

前面说到,此时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App里面,他们每个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比如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如果无缘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所以这时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有了朋友圈,我们很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们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我们常见的朋友圈评论:『你去泰国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乐!』、『新婚快乐!』、『加班到现在么?』、『这么晚还不睡』……

5、商业化

3)而支付就是腾讯成功逆袭的一条战线了。

6、插件化

这主要靠插件化。

故事要从2010年美国出现的一个叫做Kik的App开始讲起。

那个时候Kik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震惊了全世界。这种用户增长速度是前无古人的,算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奇迹。

很巧的是,QQ邮箱团队当时正在着手开发一个叫做『手中邮』的App,也就是QQ邮箱的移动版。

2005年,腾讯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创办的Foxmail团队,让他负责QQ邮箱的开发,一直做到2010年。于是这整个五年的过程中,这个团队一直在锻造QQ邮箱。这款产品后来在腾讯内部叫做七星级邮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邮箱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我给大家复习一下,看看QQ邮箱长什么样子(2016年9月截图):

细数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5)曾经还有过一个功能叫作『广播』。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线,比腾讯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时间上线,当时就是希望把Twitter给复制到中国来。这个功能后来因为腾讯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腾讯微博,所以就放弃了。但是,正是因为『广播』,邮箱团队才第一次开始尝试去做社区功能。在此以前这就是只是一个邮箱,大家对邮箱的理解就是一个工具软件,在这里发邮件收邮件,然后就走了。也正因为有了广播的尝试和失败,才有了后来的朋友圈的一战成功。

……

如果你仔细去发现,还能发现其他的相似之处。

3、阅读空间的移动化

我们知道2005年上线的QQ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低龄化的标签,在空间上面,有各种音乐、装扮、背景、荧光体字体之类,很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当时最早QQ空间的前端技术是比较差的,所以体验很不好。

但随着用户的长大,原来的中学生,也慢慢上了大学,毕业成了白领,他们就不太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邮箱团队就做了阅读空间(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户只看好友的文章内容,不看各种花哨的摆设,这样体验就好很多了。

后来,又引入了订阅网络上的博客的功能,类似于Google Reader。

当时我们团队就在想,阅读空间能不能也独立做成个移动App?说干就干,这个项目唯一的产品经理兼客户端开发就是我了(早期的时候我还兼任了设计师,随意P图)。当时内部定了个名字叫『微杂志』。

有了这两个插件,团队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能力开放给所有的媒体?于是就有了公众平台。

再后来,觉得这事格局还不够大,就改叫『公众平台』了——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公众平台就诞生了。

这个坑就一直留到了现在。

细数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微杂志』早期的截图

必然在哪?

因为它有腾讯这个爹,所以有了实现用QQ账号直接登录、和QQ打通实现离线消息、邮箱本身的推广资源、腾讯母体的平台运维支持、腾讯一向对即时通讯的经验等,这些都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想像的支持。

一个产品做到这种程度的成功,就远不是有资源支持就能够做到的了。

1、第一个偶然:没有负担

所以当时无线团队是束手束脚的,非常谨慎地在做。后来我们看到,像QQ通信录里面加了一个Q信,就是这样的妥协下的产品。所以当然他们是成功不了的。

2、第二个偶然:种子用户群

3、第三个偶然:极致追求

4、第四个偶然:远离总部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2012年的时候,腾讯公司大概有2万人,其中至少1万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广州邮箱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为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种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的集中和长期合作。

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腾讯与阿里的区别,就像书生和土匪的区别》中提到:

5、第五个偶然:胆大心细

这个尝试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总结:

一个产品的发展历程顺不顺利,除了它的产品策略,除了产品团队的实施过程之外,跟产品团队的基因、团队的积累、团队的管理方式、团队的行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