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命名的?

赛亚战士

庙号其实就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毕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讳。我们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等。

庙号的起源和发展

庙号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不过最原始的庙号比较简单,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并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例如太祖汤、高祖王亥、世祖盘庚、中宗且乙等。

周灭商之后,庙号被废止,产生了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

秦国统一天下后,由于始皇帝认为“庙号和谥号”会导致“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除了庙号和谥号。

汉朝时期:汉朝建立后承袭了庙号制度,但对于追加庙号极为慎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所以汉朝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仅有少数拥有庙号。而汉朝由于以孝治天下,所以除了刘邦外,一般谥号和庙号都有“孝”字。例如: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而

到了魏晋南北朝,庙号就开始泛滥了,几乎是个皇帝就有庙号。

到了唐朝,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皇帝外,一般也都有庙号。

而到了唐朝以后,由于皇帝谥号字数越来越多,而子孙后代也常常往上加字,所以之后的皇帝一般改称庙号,而不再称呼谥号。

庙号的命名规则

一般来讲,庙号的选字不如谥号那么严格,但也有简单的褒贬意思在里面。大致如下:

  • 开国皇帝:太祖、高祖,此外还有烈祖(基业有限、割据一方)

  • 强国之君:太宗、圣祖

  • 守成之主:世宗(也指继承世系传承发生偏移)、哲宗、兴宗、成宗

  • 明君贤主:仁宗、圣宗、孝宗、睿宗

  • 中兴之主:世祖

  • 世系偏移:代宗、世宗(部分)

  • 功业不足、有功有过:宪宗、宣宗

  • 明褒实贬:神宗

  • 懦弱之主:宁宗

  • 遭遇动乱、被迫逃往:德宗、英宗

  • 由盛转衰:高宗

  • 文弱无能:文宗

  • 偏好武力:武宗

  • 过渡君主:度宗、定宗

  • 在位短暂:穆宗、光宗

  • 昏庸腐朽:熹宗

  • 亡国之君:哀宗、思宗

  • 无法定义:玄宗、真宗、理宗、道宗

此外,还有一些特有的庙号,一般都是后世追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 太初祖:新朝皇帝王莽追尊黄帝

  • 统祖:新朝皇帝王莽追尊自己的祖先陈胡公为新统祖

  • 王祖:新朝皇帝王莽追尊自己的祖先田安为新王祖

  • 始祖: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这是开过皇帝为了强化皇权而追封自己祖先的,商始祖契 、汉始祖刘煓、新始祖虞舜、吴始祖孙坚、成始祖李特、秦始祖姚弋仲、凉始祖吕望、魏始祖拓跋力微、周始祖姬昌、金始祖完颜函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等

  • 显宗:死后获得的美称


香茗史馆

所谓庙号,通俗的解释就是皇帝死后排位在太庙祭祀时所用的名号,一般是后世对于其在位期间的表现的综合性评价。

庙号这项制度起源于商朝,但是其后的周和秦都没有延续,直到汉朝,虽然重新开始使用庙号,但使用的极为慎重,只是有大功大德者才配拥有庙号。

在唐朝之前,一般使用“谥号”来作为皇帝的简称,如汉武帝刘彻,他的庙号是“世宗”,谥号是孝武皇帝,我们通常称之为汉武帝,几乎没有汉世宗一说。

自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且多为美谥,失去了真实性,所以庙号更能反应一个皇帝的一生。

庙号的命名一般有一个规律,“祖”“宗”二字是最为常见的,一般开国之君为“祖”,后继之君为“宗”,而庙号中间的那个字,则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

比如太宗,孝宗,仁宗,睿宗,世宗等多是褒义的评价,而玄宗,真宗,文宗等多少带有些贬义,而哀宗,思宗多是亡国之君的特指。

一般来说庙号还是相对客观的,但是也有例外情况。

比如朱棣的庙号本为“太宗”到了嘉靖那里给改成了“世祖”,比如清朝前四位皇帝,除了皇太极,庙号都是“祖”。

再比如宋神宗赵顼,我个人一直觉得他是个敢想,敢做的皇帝,“神宗”这个颇为玄虚的庙号确实对他有些不公。


一点点历史

庙号一般是由皇帝死后继任者和大臣共同商讨决定的,会在皇帝驾崩后入太庙祭祀前想好。但是也有被后代皇帝改了或者移除的情况,比如嘉靖皇帝为了把自己老爸弄进太庙,把朱棣从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

谥号每个皇帝都有且褒贬不一,但是庙号开始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而且都是褒的,但是后来庙号泛滥,也含有一定褒贬。

有记载的庙号最早可能出现在商代,初期只有四个: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至于是祖还是宗,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不过后世只有开国的或者开国皇帝最封的祖先叫祖,其余的都叫宗,朱棣又是一特例。

但是到了周朝取消了庙号只保留谥号,所以大家看到周朝天子都是没有庙号的。

到了秦朝,千古一帝秦始皇认为庙号和谥号,不是让儿子去议论评价自己的老子吗?统统取消!

汉朝后又重新的恢复了庙号和谥号,但是庙号要求非常严格。整个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因为汉朝以前谥号都很短,所以我们一般都称谥号,如汉文帝、汉武帝,其中我们经常叫刘邦是汉高祖,要不就是特指,要不就是后世弄错了,准确应该是汉高帝。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庙号就开始泛滥了,唐朝以后基本上是个皇帝都有庙号,谥号也越来越长,所以就不再称谥号,改称庙号。如李世民是唐太宗,如果按汉制称呼就变成了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了(追谥,最早谥号唐文帝),至于到了乾隆时就更没法说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所以这个时候庙号开始和谥号一样也含有褒贬了: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圣祖发扬光大;

世宗、高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

仁宗、圣宗、孝宗、宣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

中宗、宪宗是中兴之主;

哲宗、兴宗、成宗是守成之君;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有功有过;

德宗、宁宗过于懦弱;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

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明褒实贬;

度宗、定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

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

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而至于公正与否,在汉之前,庙号珍贵不轻易使用基本上能保证其公正,而汉以后,庙号基本上成为了君臣博弈的一种工具,已经没有多少公正的可言了。皇权强且与大臣士族之间关系好,自然会给一个好听的庙号,反之很多变革之主往往会得到明褒暗贬或者干脆贬低的庙号。如宋神宗主持过改革,大臣开始不好说坏话,就专门造了个庙号,看似好听,实则是贬低的,历史上除了宋神宗以外,也只有明神宗万历因为开始支持张居正改革,后来和百官又不对付,最后被按了这个庙号。同是明朝,因为明武宗正德皇帝比较有个性,甚至给自己封了个官偷偷跑去亲自和鞑靼干仗,而被不满的大臣弄了个武的庙号,明褒暗贬。


Rick潘维镛

庙号是皇帝死后子孙后代祭祀他的时候给起的一个名号,比如清太祖,清高宗等等。

庙号的说法起源于殷商时期,开始的时候命名条件比较严格,一般有功的皇帝称祖,有德的皇帝称宗,一般开国皇帝都称祖。

上图为清朝皇帝表

除此之外皇帝还有谥号,帝号,年号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