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mic神

个人感觉这个问题要看个人情况吧!下面说一下我的经历吧!



我是山东泰安人。去年,我家里的一位大伯去世,是肠道癌晚期。虽是本家的但平常联系不多。对他最多印象就是大年初一,本家人一起走街窜巷拜年时候了。农家人的老实本分,也有农家人的毛病,抽烟喝酒。记得很清楚,他去世那天是晚上,暴雨连天,一直到第二天凌晨雨也没停,我爷爷和爸爸也是忙里忙外的一晚上。再到后来的出殡,按家里的习俗,我家长辈(我爷爷)和其他几位长辈主持,我爸这一辈,和我这一辈要随礼。

所以,亲人死亡后不悲不哭,不能说明什么,你不能因此就去说他不爱这个亲人或者说他铁石心肠。这些和一个人的性情有关,如果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或许他只会抹几下眼泪;如果是一个强势的人,他或许会强装着笑颜内心或许早已崩溃,只会在没人的时候痛哭。

以上仅仅是一些个人经历和看法,如有什么不对的,还望包涵。


逐梦帆

我父亲刚刚去世了,突然脑溢血晕迷,重症室呆了一个星期走的,临走前一句话没留下,做法事持续了三个星期,在家族亲戚的指导下进行,刚刚结束。

父亲是个伟大的人,退休二十年,退休金每月一万多,加房租收入每月两三万,住回农村养老,我和姐妹从不过问他的钱物使用情况,入院每天一两万的花费,去世后事的费用,都是我们三姐弟支付的,因为爸妈账户里几乎没有一点储畜,信用卡都刷爆了,才把后事料理完。

父亲生前把所有积畜都借给贫困的亲戚建房子了,十来家的小洋楼,都是父亲指导帮助下建起来的,不光支持了钱,还亲临指导帮忙干活,为了能帮他们省下点材料钱。

他走后留给儿女的是十多万的银行贷款,而借出去多少,我们不知道,连妈妈也不清楚具体数目,只能等亲友自己凭良心报账,陆续有亲友来承认借出去的钱有三十多万,但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亲友主动还过一分钱,甚至,还有个别来问能不能再借一点。

父亲虽然很好,但一生是个很不守信用的人,他常常劫富济贫,从有钱的亲友手中借钱来帮助贫困的亲戚,而借来的钱也常常一拖再拖,没有归还,他的品性我们作为儿女也是知道的,如走后剩了一大堆无证据的死账,有个别小数目的,亲戚也不来提起了,我们也不知道,但上万的账,我们儿女通过情感判断,基本都认了,所以今天,后事刚刚料理完后,我提了钱,一个个送了过去,有些不肯收的,我也强迫他们收了,因为这个月来我也快麻木了,父亲后面的抚恤金大概还能收到二十来万,想想贴的也不算太多,还清了让他好安心上路。

回到正题,哭与不哭的问题,我们三姐弟,按村中的风俗,是远远不够上孝子的标准的,我们不在众人面前哭的事,也成了左邻右舍议论的焦点,作为父亲唯一一个儿子的我,甚至在守灵的那个晚上,倒地上睡着了,因为我实在太累了。。。

父亲所有的遗物中,我只偷偷保留了他生前用的一串钥匙,把钥匙扣上腰间的时候,我也只默默哭了一会。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偶然之间不经意的情感涌动,或让我沉默,或使我哭泣,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生于壹玖柒肆

按理说,亲人离世,大家一贯的理解就是:好伤心,陪伴自己那么久的一个人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


可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就比如说问题当中问的“亲人离世,不哭不悲。”什么情况呢?咱们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心智尚未成熟者



当我们还处于幼年的时候,相应的情感发育还不成熟,对于每一天的事情,看了就忘了,对于亲人离世,无法产生太多的情绪。

除了小孩子,还有就是存在发育缺陷者,就是所谓的智力低下者。他们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参透生死,明道者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庄子。

庄子在他妻子去世的时候,不仅不哭不闹,反而击鼓而歌,令当时人所难以理解和接受,连惠子都质问他。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推察起来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为我自己所有。现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经安静地回归浑沌混一的初始状态,躺在天地万物的大房子里,如同秋去冬尽,等候春天重新来临。而我却嗷嗷地在她身后痛哭,我自以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如此了然,又怎会困于生生死死之中呢?只不过他不是不伤心,无情,只是他已释怀罢了。

第三、对于去世亲人无感情基础者



对于一个咱们都没有见过面的亲人,咱们会有感情吗?显然不会,因为我们所有的情绪发泄,都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否则泪从何而流,这样的情况下,离去的是否是亲人,都已经不关心了。

第四、对于去世者有着不好情绪积累



这种情况在婆媳之间是最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

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下,大多数一方都不会为另一方的离世感到惋惜和伤心,甚至于有的还是快感。

第五、疾病者



想哭哭不出,泪无法流出,这个就不说了。

在亲人离开的时候,总归有人哭有人不哭,这是常态。不哭不代表不爱,哭也不代表爱,需要我们去分辨。

不过要想真正的流泪感伤,那势必有着感情的蓄存。俗话说:泪流的就像决堤一般,可要是库中无水,堤坝坍塌了又哪来的水呢?


小饭的私家花园


无所谓120995996

生前尽孝,强于坟前磕头。我非常鄙视那些生前对老人不好,去世的时候假哭的人。传统风俗礼仪里面,在众人面前哭视为“孝”,于是还衍生除了“哭孝”这样的职业。您爱信就信,反正我不信。

真正的悲痛,不是再众人面前大哭。你都不知道别人眼泪已经哭干了,没有力气,也懒得给外人“表演”了。

看看网友们评论吧。

1、生前对得起试着,那么就心安理得,哭不哭又有什么事呢?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其实很多生前不孝顺的反而哭的凶。

2、哭不哭跟孝顺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觉生前愧对亲人,勾起回忆,想到自己的死亡等等。不哭的原因也有很多,自制力好的,强行控制的,纯粹眼泪少的。

3、很多人下葬的时候流不出眼泪,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回默默流泪。

我是觉得,外人不要随意评论别人哭不哭,孝不孝这种事,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家里到底是怎么样的。


傅一声

所有人都会经历亲人的离去,或早或晚,因为人不能永生,生死和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生是喜悦的,死是悲哀的。然而不哭不代表不悲,"小哀喋喋,大哀默默",悲到极致,不一定是痛哭,而是麻木,心如死灰,万念皆休。

当年婆婆去世,作为家里最受宠爱的小儿子,老公看起来并不悲伤,也没看到他哭,只是在葬礼结束的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老公说了一句话,"像我自己死了一样"。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抱住他。

有个朋友,离婚了独自带孩子,十岁的儿子得了脑瘤,在夜里突然离世,她自己打电话把孩子送到殡仪馆,火化,办理后事。

她说自己始终都没哭,只是最后回到家,面对空空的家,才哇的一声哭了,然后就只有一个念头:我也不活了。当然,后来朋友在亲友的帮助下,放弃了那个念头。

还有一种不哭是不在人前哭,你以为他不哭,他不过是伪装了自己,在独处的时候,可能会默默垂泪。

最后,真正的不哭不悲,一是看透生死,顺其自然,认为人生于自然,死后不过是归于自然,没什么好哭的。庄子在老婆死后鼓缶而歌,即如是。

二是信仰宗教的人,认为死亡是脱离苦海,去往另一个喜乐的世界,所以不应该哭。那个世界佛教称为西天极乐世界,基督教称为天堂。那个世界没有苦难和痛苦,只有祥和快乐。

我觉得能真正做到不哭不悲的人很少,亲人的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失去,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痛。

然而死亡带给人的不应该只是伤痛,应该还有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毕竟,我们只能活一次。



嘟嘟宝贝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庄子的故事。


庄子的内人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



庄子对于生命真谛的领悟如此之深,与生命对话,把生死看得如此平凡,达到了实在令人向往的境界。

在几千年前,庄子就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无为,对世俗的厌弃,对生命的探索,无不丰富发展着道家的思想。

希望提问的朋友能懂得其中的道理,且领悟在心里。个人学识不够,只能给予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注:请大家文明评论,我只是一个答案贡献者,并不是问题提出者,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我也只不过是分享了一个故事,其中道理自己领悟,不要断章取义!侮辱伤害别人!做文明读者!感谢!

(若有错误,还请指出,感谢!)


竹倾201509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定义是: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层面运作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主动控制采用哪个防御机制,甚至我们并不能意识上感知到我们正在采取防御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理防御机制,当生活中因为某些事产生心境的扰动时,防御机制就会直接启动。

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否认、分裂、合理化、压抑、升华等。人格的成熟程度不同,潜意识采用的防御机制也会大不相同。

举个例子,否认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会让人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拒绝接受现实,好避免事实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

这样的防御机制多为人格相对不成熟的人所采用,但也会在人遇到非常剧烈的情感冲击时被启用。

亲人的离世对一个人来说,通常是非常剧烈的情感冲击。

在这种时候,很多人防御机制中的“否认”和“压抑”便会启动,一边否认事实不让自己去面对,一边将情绪压抑在心里不让自己去感受,以免被汹涌的情感潮水所吞没。

所以,如果看到有人在自己亲人的葬礼上不哭不悲,不要急着给他下“冷血”的定义。

等防御机制慢慢松懈,锥心刺骨的疼痛便会袭上心头,那时他们往往要承受比那些当时就哭出来的人更强烈的痛苦,因为他们常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之前那么“漠然”。

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我们要更多一些关怀和理解。

另外,我们也必须要说,有些人不哭不悲,可能真的是与这个亲人关系淡漠,在这时,我们也不要轻易作评判。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人曾经历过什么。

不随意评判,也许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

答主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我哭了 那是05年底 我刚


我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