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汉族的地位有多低?

61508370

其实,汉人在清朝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八旗看起来待遇好,其实非常苦。清朝很多看起来是压迫的政策,其实也是为了保护汉族。比如,旗民不通婚,就是一个保护汉族的政策。

如果这些满洲旗人地位再高,有黄带子,职位再高,在内务府当官。也不能娶汉族民女为妻。这其实就避免了驻扎在全国各地的满蒙汉八旗当中有些人利用权势,到处强抢民女为妻为妾。

旗民不交产,其实也是保护汉族的政策,目的同样是旗人无法通过权势强卖汉人的房产田地。如果这些都放开的话,在八旗驻军的地方,强抢民女为妾,强行低价购买民房田地的事情就会越演越烈。

另外,八旗其实不舒服,八旗就那么几十万人口,从清朝入关一直到清朝后期,东北驻防八旗这种年年打仗的不说了,就是北京八旗军在乾隆时期,就征召打准葛尔汗国,打大小和卓,到缅甸,去尼泊尔。

出兵越南,攻击大小金川等等,连年累战,拿个3两白银军饷很多吗?八旗军打仗,不用劳费普通百姓,自己带几匹马运载武器和物资。清朝和明朝一样,大批量征召汉人农民不种地了,发动去打仗搞运输,做后勤,就是善政了?

西北大起义,南方苗瑶起义大部分都是当地人认为,清朝事事,偏颇汉人,才造成的大起义。具体有兴趣,各位可以自己看书,不方便写出来。

说清朝汉族地位低,无非就是八旗军有工资,但是,八旗军在清朝200多年,担负起从西藏,青海,新疆,外蒙,一直到外兴安岭的所有哨所保卫和巡逻。一直到,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6万清军,还有金顺带领的2万八旗军。

八旗入关只有50万人口,就是清朝灭亡的时候也只有150万人口,就这么一点人口,在整个清朝200多年,承担起从西部一直到北部万里边疆地区的所有哨所巡逻任务,参加的战争上百次,将我国领土扩大一倍。

作为一个专业从军,不准经商,不准买地,只能拿着3两白银世代从军集团,如果这些事情都发动普通农民去做,带来的痛苦更大,看看明朝就为了守卫一个九边,养了几十万军队,每年发动几百万农民去修长城,运粮食,更加劳民伤财。

其实当时很多八旗子弟也很痛苦,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长年累月轮换去边疆戎边,也想和汉族男性一样做买卖,当地主,学手艺。可惜不行,他们只能当兵。


深度军事

皇族(黄带子)、宗室(红带子)、京师老满洲、各地驻防满洲、蒙古八旗、八旗汉军 、汉人这是基本制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清朝的鄙视链



清朝前期对汉人相当残忍,基本上猪狗不如,剃发易服是最严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可以证明这点,但清中期,自顺治以后,汉人地位有所提升,但还是不如满人,到清中后期由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佬的出现,汉人地位已经相当高了。



相对于同样是外族政权的元朝,清政府明显要明智的多,采用的基本国策也是推行满汉一体,促进民族同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明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央实行六部制,即吏户礼兵刑工,后来又设立了上书房,军机处,地方依旧设立总督,巡抚,和州县官等

第二,推行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给了汉族知识分子进身之阶,不分满汉,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做官,同时,汉族地主阶级还可以用钱来捐官取得官位,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第三,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康熙时期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开博学鸿儒科,重用了张廷玉,李光地,施琅,还有后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大家可以看一下清朝官员满汉席位:

国子监祭酒,满汉各一从四品

钦天监 ,满汉各一正五品

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正三品

三院 分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 ,满汉各一

这些只是部分机构,但从这些可以看出,在权力阶层,满汉的官员分布基本一致

第四,满汉通婚,顺治时期,皇帝昭告天下,不管满汉,皆为朕之子民,自此之后,无论满汉欲成婚姻者,皆准之。清朝的皇帝为了拉拢汉大臣,也会把格格郡主嫁给汉人。

第五,满汉异制,官制上,封疆大吏,总督,边疆驻防的将军都由满人担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补缺时,满人优先于汉人,军事制度上,八旗兵俸禄高于绿营兵,同样的军功,八旗兵赏赐也对于绿营兵,民政上,旗人大多住在内城,每月有月例银子,汉人多住在外城



总体上讲,汉人地位明显低于满人,清朝虽然嘴上说着满汉一体,但民族歧视是很明显的,而优越感十足的旗人对汉人的藐视也可想而知。


心学传习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和谁比?

要和元代蒙古人的制度比,满清自然还算好的,至少不会杀死一个南人赔一头毛驴。


首先,满族人尤其是八旗,有着种种特殊的优待政策。

八旗不用工作,只要名义上当兵、当差,就有所谓的铁杆庄稼,也就是国家免费发给的生活费。

旗人当兵是代代世袭的,不论天灾人祸都能按时得收益,而且粮饷待遇高于汉人的绿营部队,又不象绿营部队那样经常需要出去打仗。其实,清朝中后期,八旗兵根本就不能作战,整天逛妓院嫖娼,茶楼喝茶,戏园子里听戏,等于国家白养着他们。

所谓的京城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八旗子弟玩出来的,比如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反正有钱有闲,就将吃喝玩乐发挥到极致。

自然这些生活费还是汉人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是标准的民族压迫。

另外还有诸如做做官特权,司法特权,经济特权等等。满族的科举考试录取率远远高于其他民族,还有一些官职只招收满族人。

满族人犯罪,处罚比汉人轻得多。


其次,清代的种族隔绝政策。

种族隔绝并不是只在非洲才有,满清也有。

清代各大城市都有满城,里面居住的是单一的满族人,尤其还驻扎八旗兵驻守。

建立满城的初衷是,希望满族尤其是八旗和汉人隔绝开,不要受汉人太多影响,减少汉化程度。

遗憾的是,因满族过于落后,绝大部分人很快汉化。很多满族人和汉人杂居,满城逐步失去了意义。

不过,在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中,满城仍然是满族的保护神,也是最难攻打的地方。


还有,清代的不通婚

很多人不知道,清代满汉不允许通婚。

满清初期,满汉擅自通婚是重罪,可以杀头。

即便是满清皇族,最多是男人可以娶汉人女子为妾,但绝不能为妻。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为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孔子的后人以笼络人心,还让她先去认一个汉人的干爹,以迂回这个制度。

直到光绪时期1902年,才开放了通婚的限制。

直到今天,东北内蒙古的原八旗中一些曾有官职的大户后裔,还有不少不愿与汉族结亲。在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的观念中,还在坚持“旗民不结亲”、“满汉不通婚”的传统风俗。常常发生干预子孙与汉族结亲的事例。


除了以上这些外,哈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总之,汉人在清代就是二等公民,什么都不如汉族人,连通婚都不行,但日子大体还是能过下去的。满族有各种优待政策,但也保证汉人有口饭吃,也能通过科举当官,也可以通过做生意发财,也有基本的司法保护。

这也就是满清能维持200多年的原因,但民族的压迫是客观存在的。


萨沙

系统地说说

很多回答,其实对于清朝满汉的关系有一定的误会

其实清朝相对于汉族的,不是满族,而是旗人

汉人也可能被抬旗,满人也可能被出旗

而旗人的成分非常复杂

有老满洲(建州本部和早期归顺的其它女真部落),新满洲(达翰尔族、其它后来归附的)、布特哈八旗(由黑龙江渔猎土著组成,也称索伦),还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火器部队为主)。

▼ 权臣年羹尧就是汉军八旗出身

先了解一下八旗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八旗是一个等级严密、军民一体的组织。说通俗点,其实八旗可以理解为一个具备一定独立性的生产建设兵团。某种程度上,八旗系统可以算是当时中国的国中之国。八旗集军事、民事、刑罚、生产于一体,掌旗内人事、财事于一身,八旗由国家财政和旗田养活,300旗丁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五牛录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五甲喇一固山,设固山额真。旗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旗官平时管旗内民事,战时则为军官。统领平时负责旗内行政、司法,统筹生产、财政,战时统兵。一旗出征,粮草、武器皆由旗内自行处理。八旗内部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制度森然。这也为八旗最终能横扫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管很多人愿不愿意承认,从军事效率和军事组织严密度来讲,八旗制度是远比明朝卫所、营兵和家丁体制先进的。很多人都认为明清易朝是野蛮战胜了文明实在是偏颇。而事实上,明军输给清军,更大程度上是一群农民输给了职业军人。

在地位上,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汉民。而满洲八旗内,又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前者为清帝嫡系,清廷禁军、皇帝亲兵优先从上三旗中挑选。如能成为皇帝亲卫,只要在紫禁城当差期间不违纪不出差错,很大概率上会被清帝调去地方州县培养几年,如能做出成绩为皇上赏识,那就是封疆拜阁的前途。后者隶属于满洲权贵,权贵旗主替皇上当差,旗丁替旗主当差,地位和前途比上三旗要低不少。

旗内还分旗主和旗奴,一日为奴,终身当差。这是满洲独有的文化。再富贵的旗奴,遇到穷旗主,也得小心伺候。清朝汉人一旦金榜题名、钦点翰林、下放州县,往往会动着脑筋也要衣锦还乡一次。而对于旗丁来讲,衣锦还旗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上到了清朝中叶起,有不少旗奴甚至包衣通过自身努力晋级,或调地方任实权官员,或入中央部阁任职,或手握兵权威风八面,而旗主则贫困潦倒的局面,加上清朝是降等袭爵。不少旗主甚至违反旗丁不得从事生产的禁令替汉族地主、士绅抬轿、做短工、为仆役。如见昔日自家旗奴衣锦还乡,往往心里不平,会要求旗奴替自己顶班,而旗奴虽为大员亦则不得违抗旗主之命。许多旗奴出身的官员宁愿用银两摆平这事,或者干脆在需要经过本旗时绕道而行。但也免不了旗主以红白喜事、年节征召之名,向手握重权贵为高官的旗奴勒索银两。就像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贵为一等公的和珅,和金大牙掐架,得知金大牙名义上是自己正红旗老主子后,也得跪,其中金大牙说了一句,就算老子当街要饭,你见到老子也得请安。

咸丰年间,有一位名叫爱新觉罗﹒炳成的八旗老名士(虽是觉罗,但因清朝世袭降等的袭爵制度,炳成其实已是庶民),与监察御史光稷甫是莫逆之交,经常出入于光宅。两广总督裕庚,与光稷甫是世交,偶尔也会登门拜访。一日,光稷甫设酒宴款待二人,按汉族礼仪,自然是安排手握重权的裕庚坐于上席,庶民炳成坐在下位。吃饭时,炳成与裕庚一句话也没说。吃完饭后,炳成忽然对裕庚说:“你今天失礼了,因为是在汉官家里,我就不和你计较了。”裕庚连声谢罪。

就算贵为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时、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并深为道光皇帝器重的松筠,穷旗主家里办百事,按规矩也得回去当差,当啥差呢?穿着素服,在破门口值班,一把槌,一面鼓,有宾客来吊唁,行至门口,就得击鼓通知主人。最后也是道光皇帝得知后大怒,将松筠换旗才罢。

▼松筠

其实旗人相对汉民的特权,主要是司法层面的。

1、旗民有专属法律管辖。其中最牛叉的是免死条令。顺治十二年出台条令:“凡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军民人等,除谋为叛逆、杀祖父母、父母、亲伯叔、兄,及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外;凡犯死罪者,察其父祖并亲伯叔、兄弟及其子孙阵亡者,准免死一次。本身出征负有重伤、军前效力有据者,亦准免死一次”

2、旗民刑罚可以从轻。旗民犯罪,可以鞭责、枷号替正刑。笞、杖、徒、流、死并称为五刑,自隋唐以来各朝通行,《大清律》也有相同规定。而旗人有犯,应处笞、杖、徒、流的,以鞭责、枷号代之,此所谓旗民“刑罚异制”。“凡满洲、蒙古、汉军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数鞭责。充军留迁,免发遣,分别枷号”,枷号又称枷示,即在监外带枷示众,揭其所犯罪状。具体枷号折抵法则是相当轻的,比如仅次于死刑的充军,折抵枷号70至90日,甚至杂犯死罪者也可以枷号(真犯死罪者不可)。旗人犯笞杖罪,各照数鞭责;犯军、流、徒罪免发遣,以枷号代之。笞、杖之刑,在执行上以板代之,并有折算方法,故称“折责”。清初笞、杖所用板,即古代之讯杖,用竹或木做成,犯罪不承即用之,因此讯杖重,笞杖轻。旗人犯笞杖,以鞭代之。

▼ 清朝被枷号的旗人

另外如斩立决者可以减为斩候监,刺字不刺面而刺臂等等

3、旗民司法管辖特殊。

清朝州县父母掌管一方民事、刑名,但仅针对于汉人而言。旗人犯罪,由其所属

清律规定,若犯罪的双方俱系旗人,不得由州县审办。八旗兵丁、闲散家人等,犯笞、杖罪者,该管章京即照例回堂完结,即旗人犯笞、杖轻罪,由其所在旗审理。雍正十三年规定:八旗案件,俱交刑部办理,但“细事仍听该旗完结”。即应得罪名在徒流以上者,方得送刑部审办。康熙二十四年,先于江宁、杭州设理事厅官,翌年三月起,西安、荆州、镇江、福州、广州等八旗驻防之地也各设理事厅官一员。三十七年,因直隶巡抚于成龙题请,设立满洲理事同知,驻保定,审理旗人斗殴等案,后添设张家口同知、天津同知、通州通判分别审理。对于康熙时八旗驻防普遍设有理事同知一事,乾隆时人萧奭说:“国制,凡旗人在外,不归汉官统辖。与民人争讼,则将军督抚会理事同知庭鞫。八旗驻防之地皆有是(理事同知)官]。


金瑟祺安

题主是否认为清朝时期的汉人地位非常低?其实这是个误区。由于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因此汉人地位的高低也是要分别看待的,总的来说要比元朝时期好很多,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比元朝统治者高明的一点。

清朝时期,为了统治占绝对优势的汉族,清朝统治者主要采取的是思想方面的改造,也就是我们说的剃发易服(为了便于接受,发式进行了修改),让所有人看起来都一样,这样经过几代人之后至少从外形上就很难分辨谁是汉人、谁是满人了。

至于地位,则需要分别来看,主要分为旗人、官员、老百姓三类:

旗人

我们知道,清朝为了便于统治,分别设置了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和其他八旗。而这些旗人的地位排列顺序大致如下: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其他民族八旗(其他民族有加入八旗的一般都编入汉八旗)。不过在旗人里面又有抬旗一说,比如说皇帝看一个汉人比较顺眼,一高兴就会把这个汉人从汉八旗提升进满八旗,不过抬旗好像只听说过从汉八旗抬入满八旗,没听说过被抬入蒙八旗。(当然,想要抬旗必须皇帝同意才行)。

官员

如果一个汉人当了官,那这个地位又不一样了。在官员当中,各民族的地位通常是这样的:满洲贵族>汉人士族>蒙古贵族>其他各种民族。虽然汉人士族的地位没有蒙古贵族高,但在朝廷里面,汉人官员还是很多的,而蒙古官员则相对较少,即使是蒙古贵族想要当官也比较不容易。再有一点,而且汉人官员也有不少被封爵的,而蒙古贵族的地位则主要靠继承,很少被封爵。这也可以理解为汉人的文明程度相较于蒙古还是要领先很多的,因此满人为了统治更愿意使用汉族官员。

老百姓

到了老百姓当中,各族地位还是不一样。通常是这样的:汉人=满人>蒙古人>其他民族。满人之中也并非所有人都是旗人,只有满洲旗人才享受着一些特权,那些非旗人的地位也不是很高,基本和汉人的地位一样。至于蒙古平民那更是和汉人没法比,虽说满蒙一家,可那是针对蒙古贵族而言的,蒙古老百姓可没有那么好的待遇,有人听说过蒙古老百姓凭能力当官的吗?没有吧。而其他民族就更不用说了,地位更低。


香茗史馆

中国历史存在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和清朝。相比元朝,清朝对汉族的政策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满族作为统治者,地位必然要高于被统治者,由于满族在人口、经济、文化相比汉族,均不占优势,为巩固政权,满族必然要在拉拢与排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清朝统治者为避免满汉矛盾,实行“旗民分治”的政策,但在各种规定中,均是旗人高于民人。官制上,汉员班列皆在满员班列之下,为保证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特设“官缺”制度:

所有官职岗位分为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四种,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补授。

其中满官缺对于汉官缺,且都是要害部门的重要职务,汉缺都是次要职位,严禁汉人补满缺,但满人可以补汉缺。比如:

京城内外文武要缺,满人多于汉人;地方上,总督一级多由满人担任,知府、知州、知县则多由汉人担任。而边疆大吏如驻防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则由满人专任。

特定时期的圈地令、剃发易服。圈地令下,满族贵族霸占汉人土地,实行“投允”政策,强迫汉族农民投充成为满族贵族的“包衣”;剃发易服众所周知:

“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戴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脚”

清朝统治者把剃发易服作为是否归顺清朝的标准,这一举措曾激起江南汉族的反抗。


五味社

清朝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满汉之间的差别肯定是存在的,特别是清初,满人对汉人的压迫其实还是比较严重的。但相较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满清对汉族相对还是比较好的,这有几个原因。首先,满清的政权不是从明政权直接得来的,名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满清通过打败起义军,获得政权。在满清获得政权的过程中,真正出大力的,并不是满清军队,而是归附于清的几个汉族藩王,可以说在满清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汉族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很多汉族功臣不可能不给他较高的地位。这也使得汉族的地位不可能太低。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八旗子弟的涣散,真正支撑满清政府的,其实是汉族官僚和绿营军,满清已渐渐依赖汉族,所以汉族能获得较高的地位。在文化上上,清逐渐汉化,很多满人甚至自己都不会满语,这样他们在文化上也很难去歧视汉人。加之两族的通婚,很多满族贵族,甚至是皇帝,都或多或少有些汉族血统,所以清汉族的地位还是相对较高的。当然,汉族毕竟是被统治者,地位上比满人还是有差距。重要的岗位上还是以满族人为主。太平天国以后,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不得不让汉人掌握重要的军政大权,间接上也导致了满族政权的垮台。


蝣之羽

提到这个问题!也说两句吧。

本人也算是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毕竟读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等于忘记了过去!大学期间虽然不是学历史,但学习之余也发烧友的看了一些书籍。

整个清朝的统治是已满族为核心,和蒙古族为盟友的,满蒙八旗是最高统治阶级,算是核心骨干,汉军八旗算是普通成员,绿营基本算外围成员,整个国家残留这强烈奴隶制痕迹,所有的汉人都是满人的奴隶。只要是满族人,都是有特权的。对比满汉的差别:

  1. 满人一出生都会被政府财政养起来,每月都有固定银粮,不必缴纳赋税,不必从事劳役,所以满人基本不必为生活所扰,有钱有闲,于是打猎、熬鹰、玩鸟、斗蟋蟀,各种吃喝玩乐,形成典型的制度化的食利阶级。整个满族基本是被汉人劳动成果养起来的。

  2. 官员体系也严重倾向满人。蛮族人稍微有点特长才干都可以被征召为官员,受到重用,不一定需要参与科举。并且中央的各个部门的主官、地方总督必然会是满人,汉人只能是副手。

  3. 在文化上对汉族的文化高压阉割。汉族千年来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的传统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屠杀政策下,改成了游牧民族特征明显的非常难看金钱老鼠辫。仅仅因为发型问题就可以对汉人进行肉体消灭。广开文字狱,汉族多元化的文化和书籍被毁灭性的灭绝。造成文化断层。

  4. 从前期顺治动不动就想统治不下去就回后金,到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大批老百姓成为了带路党,侧面反映出满汉之间的隔阂,以及汉人长期被压迫对满人统治的不认同和冷漠。

总之,汉人只是清朝的被统治和底层,处于排挤和剥削压迫状态。

华墨show

清朝是汉化比较彻底的少数民族政权。自皇太及始,为了南下进占中原,满族就极力拉拢汉族投降者,著名的三蕃就是最早的明军叛将,投清后先后被封王。

清军入关后极力宣传所谓的满汉一家,在朝庭的官职上实行双首长制,如六部尚书分设满汉尚书,但实权掌握在满人尚书手中。在这种口号之下,却是汉民的斑斑血泪。清王朝夺得天下后,就开始跑马圈地,掠夺汉族民众的田地,反抗者被杀死,大量失地汉人沦为满族人的奴才。

同时,为了摧毁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推行剃发易服,改变汉人蓄发的民族传统和服饰。面对汉族人民的反抗,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屠杀政策。所有反抗者基本被屠杀掉。

为了防止满人被汉化,清朝还规定满汉不得通婚。在各地修建满城,满人实行集中居住,即可就近监视和防止汉人反抗,又可防止满人与汉人杂居后被汉化。

虽然汉族的地位很低,清王朝对汉人也有许多的限制和提防,但相对清朝对蒙古族实行的减丁政策,对藏族的愚民政策,汉族在清代的地位(除满族外)还是略高于其他民族的。


陈汉铭2

因为入关的满人迅速汉化,相比汉人他们更瞧不起自己在关外的老乡。满人甚至还在乾隆皇帝的宴会上情不自禁的朗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歌。清朝的基层干部几乎都是汉人,汉人中高层大员不仅有不少德高望重的文官,还有手握重兵的将军。更重要的是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老师是汉人,信仰的文圣、武圣也是汉人。虽然说汉人地位不可能比满人高。但要说清朝的汉人百姓比当今的汉人百姓地位还高,还说的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