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绩

有一次考试,考试科目是《中国革命史》,试卷下发,展开一看,我就高兴极了,因为第一题是一个填空题:“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的人是( )”。为什么高兴?因为,昨天晚上翻书,刚好看到过这一节。

我心中高心,喉咙里简单要飞出歌来,急急忙忙提笔作答,可是,在我下笔的那一刹那,那个革命先驱的名字却从我脑子中飞走了。这真是乐极生悲啊!想啊想啊,可就是想不起来,无奈,只好先放过这一题。那次考试120分钟,两个小时,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也时不时地想一想这个题。其他题目做完后,还剩半个多小时呢。这半小时,我绞尽脑汁,只想这一个题目,可是,可惜啊,可惜!直到考试铃想起,也没有想起来!可是,等交上试卷,前脚出考场,后脚还在考场门槛里,“陈望道”的大名,便出现在我的眼前,“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的人是陈望道”啊,但考试已结束,试卷已上交,想起来也白想了!

忘记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绩

我现在讲我的这段糗事,是想给各位考生提个醒,到了考场上,打开试题,看到不会的题目紧张自不可取,因为一紧张,神经可能会痉挛,就会影响思维的通畅性;但另一方面,看到眼熟的题目,也不要太过高兴,因为一高兴,神经可能会膨胀,这一胀,同样也会堵塞思维通道,因此,也要谨防“乐极生忘”。高场上保持平稳心态,最为重要。

《庄子•达生》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能“削木为鐻”。“鐻”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上面雕饰着各种猛兽。梓庆做的鐻个个美轮美奂,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赞叹其为鬼斧神工。梓庆的名声传到鲁国国君那里,鲁侯就召见梓庆,问他做鐻的诀窍。梓庆很谦虚地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诀窍?只是在每次做鐻前,先要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忘记了‘庆赏爵禄’,什么庆贺、受赏、封功等等都从我脑中祛除了,也就是我忘掉了‘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忘记了‘非誉巧拙’,别人对我是毁是誉,说我是巧是拙,我都不在乎了,也就是我忘掉了‘名’;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就忘却了‘四肢形体’,也就是说,这时我达到了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用心察看树木的形态、质地,寻到最合适树木,仿佛一个成型的鐻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了。因此,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罢了。 ”

这个故事充满哲理,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就要忘利、忘名、忘我,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做事业,才能达到“以天合天”的境界,即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去做事,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忘记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绩

作为一名考生,寒窗苦学十二载,诗书万卷藏心中。若想考场上发挥得最好,就当像木匠梓庆学习,进了考场,便忘记了这是高考,更忘记了高考之后的成绩、分数、大学等等一切,你的任务就是“以考合考”,即“考试就是做题”,拿到试题后,就将考试抛到九霄云外,眼中只有了 试题,心中唯有了解题,将十二载所学,全部倾注到解题上才是硬道理。而且一定要谨记,无论题难题易,题生题熟,都不卑不亢,不忧不乐,不悲不喜、易者,不乐,难者,不惧,考场之上我为王,易者做,难者思,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我都会运用我所学的知识去解析破题,实在解不出者,也不着急,因为,若脑中没有相关知识,急也是急不出来的!

须知,所有的考试发挥失常,不是紧张的结果,就是乐极的失利;所有超常的发挥,都是对“以考合考”,心态平和,心中无考,眼中有题的奖励!

忘记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