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績

有一次考試,考試科目是《中國革命史》,試卷下發,展開一看,我就高興極了,因為第一題是一個填空題:“第一個把《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傳入中國的人是( )”。為什麼高興?因為,昨天晚上翻書,剛好看到過這一節。

我心中高心,喉嚨裡簡單要飛出歌來,急急忙忙提筆作答,可是,在我下筆的那一剎那,那個革命先驅的名字卻從我腦子中飛走了。這真是樂極生悲啊!想啊想啊,可就是想不起來,無奈,只好先放過這一題。那次考試120分鐘,兩個小時,在做其他題的過程中也時不時地想一想這個題。其他題目做完後,還剩半個多小時呢。這半小時,我絞盡腦汁,只想這一個題目,可是,可惜啊,可惜!直到考試鈴想起,也沒有想起來!可是,等交上試卷,前腳出考場,後腳還在考場門檻裡,“陳望道”的大名,便出現在我的眼前,“第一個把《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傳入中國的人是陳望道”啊,但考試已結束,試卷已上交,想起來也白想了!

忘記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績

我現在講我的這段糗事,是想給各位考生提個醒,到了考場上,打開試題,看到不會的題目緊張自不可取,因為一緊張,神經可能會痙攣,就會影響思維的通暢性;但另一方面,看到眼熟的題目,也不要太過高興,因為一高興,神經可能會膨脹,這一脹,同樣也會堵塞思維通道,因此,也要謹防“樂極生忘”。高場上保持平穩心態,最為重要。

《莊子•達生》篇裡,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魯國的木匠名叫梓慶。他能“削木為鐻”。“鐻”是古代的一種樂器,上面雕飾著各種猛獸。梓慶做的鐻個個美輪美奐,上面的猛獸栩栩如生,看見的人都驚訝無比,讚歎其為鬼斧神工。梓慶的名聲傳到魯國國君那裡,魯侯就召見梓慶,問他做鐻的訣竅。梓慶很謙虛地說:“我一個木匠,哪有什麼訣竅?只是在每次做鐻前,先要去齋戒。齋戒的目的,是為了‘靜心’,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安靜下來。齋戒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就忘記了‘慶賞爵祿’,什麼慶賀、受賞、封功等等都從我腦中祛除了,也就是我忘掉了‘利’;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我就忘記了‘非譽巧拙’,別人對我是毀是譽,說我是巧是拙,我都不在乎了,也就是我忘掉了‘名’;到第七天的時候,我就忘卻了‘四肢形體’,也就是說,這時我達到了忘我之境。這個時候,我就進山了。進山以後,用心察看樹木的形態、質地,尋到最合適樹木,彷彿一個成型的鐻就在眼前。然後我就把這個最合適的木材砍回來,順手一加工,它就會成為現在的樣子了。因此,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天合天’罷了。 ”

這個故事充滿哲理,耐人尋味。它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就是一個人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就要忘利、忘名、忘我,專心致志,一門心思做事業,才能達到“以天合天”的境界,即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去做事,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忘記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績

作為一名考生,寒窗苦學十二載,詩書萬卷藏心中。若想考場上發揮得最好,就當像木匠梓慶學習,進了考場,便忘記了這是高考,更忘記了高考之後的成績、分數、大學等等一切,你的任務就是“以考合考”,即“考試就是做題”,拿到試題後,就將考試拋到九霄雲外,眼中只有了 試題,心中唯有了解題,將十二載所學,全部傾注到解題上才是硬道理。而且一定要謹記,無論題難題易,題生題熟,都不卑不亢,不憂不樂,不悲不喜、易者,不樂,難者,不懼,考場之上我為王,易者做,難者思,無論什麼樣的題目,我都會運用我所學的知識去解析破題,實在解不出者,也不著急,因為,若腦中沒有相關知識,急也是急不出來的!

須知,所有的考試發揮失常,不是緊張的結果,就是樂極的失利;所有超常的發揮,都是對“以考合考”,心態平和,心中無考,眼中有題的獎勵!

忘記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