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醫乃仁術?一個紮根中國山村15年的德國醫生做給你看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醫乃仁術是對中國傳統醫學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醫者有仁愛之心,也就是說醫生應當對病人有關懷、愛護、同情之心。

《本草綱目》: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

《言醫》:醫何以仁術稱?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於無間也。醫以活人為心,視人之病,猶己之病。

《醫燈續焰》: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水井必須提供水,才能接受新鮮的水。”

36歲時,醫學博士夏愛克決定順從內心,做一口水井。

2001年,來自馬克思故鄉的他,帶著詞典,穿著涼鞋,騎著三輪車,在中國雲南的大山裡無償提供醫療服務,一待就是15年。

他經常被戲稱“德國白求恩”——但終於,人們發現,他就是“白求恩”。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夏愛克遇見孩子總會像變魔術一樣拿出一個氣球,吹起來送給孩子。

一雙筷子

“他把別人的生命當成自己的生命來關心,對病人的關愛,細緻到一種極致”

麻醉科在七樓,等電梯太慢,夏愛克喜歡爬樓梯。經常是手術還沒準備好,他已經氣喘吁吁地出現。

患者們喜歡這位大鼻子老外,見到夏醫生總是很開心。夏愛克喜歡對患者微笑,只有一次例外——

一個新生兒早產,哭了聲就沒了動靜。搶救過程中,嬰兒父母出於某種考慮想放棄。夏愛克不同意,反覆做父母工作,但最終嬰兒父母還是決定放棄。

那天,夏愛克是哭著離開的——在中國15年,他只哭過兩次。另一次是送兒女去泰國讀書,他孤身回雲南,心裡難受。

隨後一個星期,夏愛克都沒再進那個手術室。有幾個晚上,夏愛克說他好像聽到孩子哭。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夏愛克接生的新生嬰兒。

在中國15年,夏愛克刷新了很多人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認知。

他的白大褂裡,經常裝著兩樣東西:一次性筷子和氣球。

筷子是為病人救急用的。有些地區醫療條件不好,住院病人的導尿袋經常被壓在身下造成不適,他每次碰見,都會拿出筷子插在床邊,把導尿袋掛在床下。

氣球是為小朋友準備的。他擔心小孩子怕“老外”,所以碰見小病人,他會吹個氣球送給孩子,有時還會調侃自己的大鼻子,跟孩子打成一片後,他就可以順利瞭解病情。

跟隨夏愛克實習的李正弈棋感慨:“他把別人的生命當成自己的生命來關心,對病人的關愛,細緻到一種極致,深刻到一種極致。”

楊芳說:“在見到夏醫生之前,我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高尚的醫德。”

夏愛克一見危重病人就會撲上去。通常醫生做完手術會先簽字,有後續風險便於認定責任,但夏愛克不在乎這個,只顧搶救病人。

有次一個孩子溺水,夏愛克正好趕上,來不及換衣服,就跑過去給孩子插管。夏愛克個子很高,孩子比較矮,他就跪下來操作,結果渾身都是孩子嘔吐物。夏愛克並沒有停下來,繼續埋頭忙。

面對病人,夏愛克總是最細心、最溫暖的那個人。

退休護士張素華說夏愛克有時會搶護士的活兒。病人手術後進病房,有時護士還沒有進駐,夏愛克已經過去幫病人裹被子,保暖。張素華說:“他對病人的認真和關心程度,有時候我們都做不到。”

有一次在臨時手術室做手術,病人需要輸血,但血液保存溫度比較低,不能馬上輸。就在大家猶豫的時候,夏愛克拿過血袋放在自己胸口,硬是焐了十幾分鍾。

“他的舉動很像他的中文名——夏愛克,用愛去克服一切困難。”陳瓊英說。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夏愛克給白依人老人測血壓。

一次胸痛

“他是克服了很多困難才做到的,不是有一點愛心就能達到這個境界”

胸痛發生前,夏愛克橫跨雲南,從紅河州跑到大理州搞義務培訓。在培訓班上,他感冒了,隨後沒有休息又跑到鶴慶回訪大山裡的貧困戶——上下山全靠兩條腿,需要五六個小時。返程路上夏愛克開始胸痛。

胸痛此後伴隨他多年:第一年每天一個小時,第二年每兩天一次,第三年一星期一兩次。

胸痛之外,很多人不知道他還多次骨折,手指、腳趾、肋骨、尾椎骨……

但傷病並沒有讓夏愛克停下來。

尤其到紅河後,他主動找縣衛生局表示想做鄉村醫生培訓。

“他週末很少休息,總往鄉鎮跑,我去找他,常見他拎著大包小包講課用的東西回來,說去培訓了,下週末還去哪裡哪裡。”中學生陸名燈說。

“以前鄉村醫生不能對症下藥,濫用抗生素等情況普遍存在,通過培訓,鄉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能獨立完成常見適宜技術操作。”紅河縣衛生局原副局長陳然仙說。

組織一次國際培訓班並不容易,夏愛克有一個複雜、繁瑣的任務單,有時一次培訓需要籌備一年。為準備材料,夏愛克差不多每天都要忙碌到下半夜。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新生兒急救培訓,夏愛克在講如何插管。

比組織培訓更辛苦的是培訓過程,尤其是鄉村醫生培訓。

但夏愛克不在乎,有幾次乾脆步行去鄉鎮。陳然仙由衷敬佩夏愛克這種“不怕風吹雨打,艱難險阻,吃苦耐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夏愛克把這當做瞭解村民生活不易的課程:“我很喜歡下鄉,這十五年下鄉的機會是我最愉快的時間。”

夏愛克胸痛住院,讓申小茜有機會深入瞭解他。“夏醫生也是普通人,很多時候你可以感覺到,他是克服了很多困難才做到這些,不是有一點愛心就能達到這個境界。”

在鶴慶,夏愛克常去彭奇智的文具店買東西送給小學生。彭奇智卻發現,夏愛克全家出行,四口人只買兩瓶水:“他們生活特別節省。每次見他都是背同一個包,穿同一雙涼鞋,很多年不換。”

申小茜感慨:“我們知道他這些年,在德國沒車沒房,受朋友資助來中國,生活那麼簡樸,每天穿涼鞋,騎自行車,可能還沒我們過得好,但他卻默默做了那麼多事。”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夏愛克在給中學生講英語和急救知識。

一張字條

“做人做事做醫生,都要向夏老師學習。對領導,對富人,對窮人,都一樣”

在夏愛克眼裡,只有需要幫助的人,沒有富人和窮人。

普雪騫與夏愛克密切合作多年,他認為夏愛克是個高尚的人。“做人做事做醫生,都要向夏老師學習,對領導,對富人,對窮人,都一樣。”

在鶴慶有個“一張字條”的故事。

夏愛克組織醫生培訓,會限定領導發言時間。因為國際專家都是請假自費來中國講課,所以夏愛克想把時間價值最大化,把更多時間留給醫生。

但有一次,一位領導講話滔滔不絕。夏愛克不好直接打斷,就寫了張字條放在領導面前。“但還是有人看見了,場面有點尷尬。”一個參加培訓的醫生說。

在建水有個“一張菜單”的故事。

夏愛克喜歡鍛鍊,有次騎車到鄰縣。吃完飯發現,飯店門外排了一隊看病的農民。

“裡邊有個殘疾人,身上不太衛生,有皮膚病,但老夏不介意那個人身上髒,照常親切地問‘您好,哪裡不舒服’。”車友雷昆回憶,那次“坐診”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找不到紙,就把藥名寫在一張菜單背面。

“奇遇”不止一次,尤其在鶴慶。村民一聽他是醫生,上來就讓他把脈。夏愛克很看重村民的信任,所以儘管不懂中醫,但還是會摸一下“讓他們高興”。

“我看每個病人都一樣。富有貧窮、男女老小、社會地位高低,對我來說都需要一樣好的診療服務。”夏愛克說。

陳瓊英對此深有感觸。手術前評估病人,夏愛克會笑著向病人鞠躬,握手,說“您好”,有些病人是從山裡來的,衛生條件不太好,他不計較,照常握手,不戴手套。

什么是医乃仁术?一个扎根中国山村15年的德国医生做给你看

夏愛克(穿藍T恤)在去培訓的路上,停車搶救遇車禍的傷者,右一為陳然仙。

在夏愛克眼裡,沒有本職工作和非本職工作之分。如果非要有所取捨,他寧願選擇最艱苦的工作。

護士李紅方記得一個場景——

“他不是安於享受的人,夏醫生是哪裡有困難就想去的那種人。”護士郭建梅說。

2015年冬天,在去鄉鎮培訓的路上,夏愛克看到路邊有車禍,就主動停下來救護傷者。當時培訓點學員都在等他一起吃午飯,但夏愛克堅持要把傷者護送到附近衛生院。

送到衛生院,夏愛克並沒離開,而是“現場教學”,指導值班人員搶救。“傷者流血較多,近休克狀態,後來直到傷者清醒,夏醫生才跟我們去培訓點。”陳然仙說。

“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中國人民的醫療事業當成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陳瓊英說,夏愛克讓她想起那句著名的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